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高校贫困生的援助工作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包含更深层次的伦理价值,主要包括旨在扶困的"慈善"、旨在励志的"友善"和旨在强能的"义善".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在实际当中主要面临着三种伦理困境,即理念上的伦理缺失、责任上的伦理缺失、受助者的伦理缺失.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当树立"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理念、建立"三方联动"的高校贫困生援助责任机制、构建"三能并举"的高校贫困生自助体系,以保证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三位一体帮困育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探讨构建"资困、励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帮困育人体系的意义、内涵和构建策略,力求为高校帮困育人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贫困生问题是高等教育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励志教育是破解贫困生"核心问题"的有效手段。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具有扶困功能,也具有德育功能。正因为如此,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当前,互联网络时代"微教育"的兴起,为高校开展贫困生励志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出发,运用"微教育",通过德育的内容、"贴心"的教育形式和"入心"的技术手段,使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受益于励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并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学生的自身原因,又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高校要坚持预防与辅导相结合、经济扶困与心理扶困相结合、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个人心理素质养成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尊的渴望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对优异成绩的渴望和焦虑抑郁心理、对社交的渴望和自我封闭心理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确定解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目标,提出经济扶困与心理扶困有机统一、通过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一问题依然存在。文章分别从“谨防‘贫富分化进校园’的现象加剧高校贫困生问题”、“把帮助贫困生就业作为高校扶困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保障机制”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要在转变扶困思路、转换扶困机制上寻求突破.求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张筱茜 《成才之路》2022,(14):19-21
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学生资助工作,这既关系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的切实保障,也关系着脱贫攻坚决胜之际的良好成效.文章以A校为实例,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反思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当前工作提出可行性对策.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各高校需将"扶困"与"...  相似文献   

8.
新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确实缓解了相当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压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是随着贯彻执行的不断深入,政策体系和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凸显,总体上说为受助权利与受助义务不对等,无效资助、负资助现象客观存在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着资助政策的持续发展。高校贫困生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困难资助工作,更是扶困、励志、助学三者合一的长期的巨大工程,它对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一方面应努力实现助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9.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发现,伴随着他们经济贫困的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贫困——心理贫困.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特征及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扶困”工作,对帮助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教育公平"和"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对高校资助体系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积极推动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树立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新风向标。发展型资助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指向,打破了以往单纯以经济保障为重心的束缚,立足学生发展需要,在实现物质保证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工作思路转变为"扶困"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在对困难生进行经济扶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及精神引导。这种资助内涵上的转变既符合马斯洛需求定律的层次递升,也符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1.
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与互联网相结合,构建"筑梦真善美"资助育人微信平台,通过"温情资助""心灵花园""勤学奋斗"三个栏目,将扶困、扶志、扶智联动发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才。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诚信、感恩、励志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人格素养.近年来,内蒙古医科大学坚持从认知、情感和实践全方位进行贫困生的感恩、励志、诚信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激发他们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感恩之行,诚信之心,励志行动,这正是高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生比例相应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日显突出,在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困扰了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为了更好地将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本文认真研究了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探索并总结,希望能够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确保扶困助学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扶困助学工作关系到学生公平、全面的发展,关系到学院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因此,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一贯重视和加强扶困助学工作,通过开设"绿色通道"、"奖、贷、勤、减、助"、对优秀贫困生毕业时优先推荐就业等多种帮扶措施,确保每一位贫困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扶困助学工作。  相似文献   

15.
高校传统的资助模式是单纯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为其在校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重在提供“扶困”的保障性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矛盾由学生资助资源配置能否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需求转变为能否满足其全面发展需求。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保障,更要转变资助资源配置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改革资助工作机制,促进资助资源的创新发展,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增加资助资源投入。通过开发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等发展型资源,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心、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谢芳  陈亚 《江苏高教》2021,(11):108-1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大学生资助制度,建立了以政府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为解决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加,现有的资助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与需求.基于此,高校要加快建立大学生资助基金,逐步减少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由资助的无偿为主向有偿为主转变;资助政策由"扶困"向"扶困+扶志"转变,建立以学业为中心的资助和奖学金制度;利用互联网+,健全资助认定体系,实施精准认定和个人信用体系管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高校各项政策不断完善,在资助高校学生教育方面取得巨大飞跃,始终坚持"助学为先、励志为重、感恩为导"的教育理念。高校深刻了解学生资助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始终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作为工作中心,考虑到被资助学生的特殊情况,高校不仅对学生展开经济资助,还关注被资助学生的心理塑造,立志将每一个有理想的高校学生培养成精神世界丰富、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其思想品性、行为作风、勤奋上进等方面分析他们的自身优势,提出要坚持经济资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坚持励志培训与传统授教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帮助其树立科学价值观,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进一步突显,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延续的是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体系,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是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心理教育出发,形成以物质和精神双资助的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将政策宣讲与育人活动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深度联动,凝聚学生关注的兴奋点开展资助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接触到地气,凝聚了人气,初显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