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通讯员园地     
1.在你没有理解事情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说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前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做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消息中不要提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相似文献   

2.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以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采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采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动词上再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相似文献   

3.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新闻写作和其他写作一样,一向重视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生活中瞬息万变的画面,生活中展示出来的千差万别的动作美,都有赖于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多用动词”,“善用动词”,已成为新闻写作的经验和要求。  相似文献   

4.
著名战地新闻记者阎吾说:“现场短新闻篇幅短小精粹,时间性强,不能精雕细刻,不是作工笔画,一定要用白描的手法去写,做到文笔简洁形象。”巧用动词正是做到文笔简洁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现场短新闻写作中使用动词十分必要动词是陈述人和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等的一类词,是语言词汇中最生动、活跃的一个因素。古今名家赋诗著文都讲究用好动词。黑格尔明确说过:“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左传》上的《曹刿论战》可说是一篇新闻体散文,全文不过200余字,动词就用了56个。曹刿这个人物能栩栩如生地立于历史读者面前,其形象经历两千余年而不衰,不能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删除冗余词语,多用名词遣词造句,以动词取代名词,使用主动语态,利用情态动词,利用评注性状语,利用术语等 方面,论述了怎样把英文写作得更简洁些。  相似文献   

6.
翻看《北京日报》近几年来的经济新闻,发现在导语的写作上有了不小的变化,出现了不少使人感兴趣的好导语,使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报道从—个方面开始活了起来。不少读者反映,《北京日报》的经济新闻比过去有看头了。分析一下这些较好的导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一种动感。有的是运用了最活跃的动词,有的是有活动的场面,有的表现了人物的动作,甚至有的表达了动作的声音。因而这些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新闻消息两种不同的言语体裁,在物质过程动词的选择上存在着不同的取向.新闻消息的物质过程倾向于动态性的动作动词,在语义上呈现为求变、求新、求异的特点.而新闻评论将客观世界的概念域移位于主观世界的概念域,倾向于把动作性动词静态化处理,体现了思维中的隐喻.  相似文献   

8.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篇文章能否推给读者一幅立体感的彩图,与作者善不善于选用准确、生动、新鲜的动词有关. 动词用得好能使文章“活”起来,开拓丰富的意境。鲁迅先生在《药》中描绘刽子手出场时:“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他“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的“撮”、“抢”、“扯”、“裹”、“塞”“捏”等动词,绘出了一个凶恶、残暴、贪婪的刽子手形象。新闻写作也应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准动词,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民日报》1983年3月8日二  相似文献   

9.
(一) 汉语与其它语言相比,汉语中的动词是非常丰富的,同一个动作,可以有很多的词供作者选择,只要使用得当,动词会有很强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一般来讲,一条好的新闻标题,其中少不了一个出色的动词。 原因有二。其一,新闻是对事件动态下的“速写”,表现动态,无动词不可。标题又是新闻的“高浓度提炼物”。自然缺不了动词这个核心角色。其二,汉语语言包括的动词极其丰富,同一个动作,可以由几个、十几个或更多的动词来表达。所以,标题中如果动词使用恰当,表情达  相似文献   

11.
搞写作的人,要做有心人,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写作者的基本功。作家的眼睛,要像磁铁一样引吸着生活中一切精彩的细节、生动的形象、难忘的形体动作。要像画家那样明察秋毫,细致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各种色彩和光影。在画家的眼睛里,雨前和雨后的光线是不同的,林边的阳光和池边的阳光,其温度和色彩也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就要学习画家观察、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有人认为日常生活平淡无味、单调枯燥。他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是因为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观察、感受和领悟的能力。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始终像一个儿童…  相似文献   

12.
动词是表示行动变化的饲;是词汇中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类饲。善为文者尤其文学大师无不十分注意动词的选用。由于他们巧用动词,写出来的文章既形神兼备,又简洁凝练。唐朝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一诗,三四句为“马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第四句想写作“僧推月下门”,又想写作“僧破月下门”一时难以取舍,反复吟哦,并时时用手作推敲之势。后韩愈建议“作‘敲’字佳矣”,贾岛才确定写作“增敲月下门”。自此以后,把斟酌字命,反复考虑叫做“推敲”。“推”和“敲”都是动词,为什么用“敲”优于用“推”呢?因为“敲”会发出响声…  相似文献   

13.
许博 《新闻前哨》2007,(4):35-36
美国汤姆森基金会所编《新闻写作基础》一书指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却无法强迫他饮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也会遭遇同样的处境。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新闻标题重客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冷漠无情、忽视感情色彩的注入。牵心必然动情。《楚天都市报》作为贴近市民生活的报纸,字里行间真情流露。近些时来,笔者关注其新闻标题特色,深深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感染。寥寥数字,难掩吸引受众的情感力量。  相似文献   

14.
分清主动和被动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生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如“他拿走了《新华日报》。”或者选用被动句,如“《新华日报》被他拿走了。”报纸上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复句中,几个分句有的是主动句,有的是被动句,分不清主动和被动,前后主语不一致,造成语义不连贯,表达不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15.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一篇文章的句子中能用上几个新鲜活泼的动词,就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篇好文章正如一盘好菜一样,动词是诸种佐料中的“味精”。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十条要求,其中第六条就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应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儿。”我国新闻界虽然没有对记者在写作中使用动词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实践已经证明:  相似文献   

16.
冯芸 《大观周刊》2011,(6):168-168
一般将来时表示将来某一时刻的动作或状态,或将来某一段时间内经常的动作或状态。一般将来时通常以下由助动词shall(will)+动词原形和begoingto+动词原形构成,美国英语则喜炊用will。  相似文献   

17.
搏龙·李(Ballonglee)出生在北京,5岁就开始玩球。他一直喜欢看有关足球的电视节目和足球视频,只要有新的或者高难度的足球动作,他都会一一学来,把动作练的游刃有余。尽管练习的过程很累很苦,搏龙·李(Ballonglee)都在享受着这一  相似文献   

18.
搏龙·李(Ballonglee)出生在北京,5岁就开始玩球。他一直喜欢看有关足球的电视节目和足球视频,只要有新的或者高难度的足球动作,他都会一一学来,把动作练的游刃有余。尽管练习的过程很累很苦,搏龙·李(Ballonglee)都在享受着这一切。  相似文献   

19.
写新闻: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闻写作存在着不注重动词的运用甚至依赖形容词以求生动的现象,笔认为,这是对动词和形容词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因此,对两类词汇的性质作一对比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形容词和副词主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或说明动作、状态所涉及的范围、时间、程度、频率等情况的。与名词和动词不同,它们与事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评价或判断性关系,而不是指示或象征性关系。消息的主要任务是报道(而不是评判)新近发生的事实。因此,在消息写作中,应该慎用形容词和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