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丰富权威,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天然契合,具备转化为良好教学资源的功能优势。丰富权威的知识资源能强化高中思政课政治引领力;品类多元的文化资源能聚合高中思政课思想感召力;全效性媒体资源能提升高中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能增强高中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高中思政课教师巧用、活用、善用、精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资源,将其高效转化为课程资源,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同,“大思政”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人性化。以“大思政”观统领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加快高校思政教育观念和教学范式创新。当前的高校思政仍存在教育功利化淡化思政课教育地位,传统教学形式挫伤学生学习热情,离“大思政”教育平台构筑相距甚远等不足。强化思政课在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优化“大思政”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拓展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教育平台,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是弥补以上不足的有效措施,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3.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数字媒体时代,数字技术能使工匠精神的思政课堂更加鲜活、思政传播更加立体、思政教学更加真实、思政教育更加深入,有效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推动高校数字思政的良好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从更新工匠精神的正确认知、推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制定数字技术规范制度提出优化路径,增强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更大机遇和挑战。自媒体传播的大众化、普遍性、时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但其开放性、多样性也极大削弱和冲淡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实效。探寻自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自媒体优势,巩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自考思政课助学存在发展瓶颈,查找了深层次的四点原因,在深入分析党员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思想为王、技术为先、资源为要、积分为基、互动为主的五大优势后,初步阐述了“学习强国”给自考思政课助学带来的学习方式、积分、短视频短消息、学习资源多样化等四方面的启示,提出了借力“学习强国”做好自考思政课助学工作的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过程管理、引入积分认证、优化助学环境等四方面策略,提出了易于操作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推进,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任务,教育进入数字化发展时代。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旨在破解教学中的三重困境:教师数字素养水平不高的主体困境、数字教学资源不足的内容困境、数字平台建设缺乏的载体困境。通过数字化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资源供给、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的改进创新,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让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者、推动者、受益者,以数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带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分享平台,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注。然而,社交媒体给学生学习和生活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教育作用,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建立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开展线上教育活动等方式,充分认识社交媒体的特点和作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更好地发挥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应用对高校教育产生了许多影响,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理念的影响。通过分析融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传播优势提升育人效能视角,分析融媒体结合思政教育具有的独特优势,探究适合思政教育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和平台建设要在战略上实施网络“思政平台”+“平台思政”,战术上实施“生活+思政”“学习+思政”“社交+思政”。要从现阶段的构建内容供给、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转向创新内容、延展平台、赋能教师、培育技术和完善制度的“五位一体”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吕慧 《文教资料》2021,(1):83-84,133
本文分析自媒体环境给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提出自媒体环境能体现高校思政工作时代特性、促进高校思想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模式要创新途径,深刻理解自媒体的内涵,转变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形式,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教学模式,利用校园自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政工作实践,发挥校园自媒体优势,扩大高校思政工作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政课程融入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为理论规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文化”与“工匠精神”为历史根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现实语境,对丰富高校思政课程的内涵、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为有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素养、优化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制度保障。这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实现教育强国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融媒体视域下,海量的自媒体信息冲击着网络思政教育,如何抓住融媒体带来的机遇,构建高质量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增强思政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应对错误网络思潮的挑战,成为教师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水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网络思政渠道、网络思政队伍、网络与传统思政融合入手,分析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面临的挑战,围绕整合融媒体育人平台、提升师生网络素养、师生共建思政热点三个方面,探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对策,进一步构建高质量网络思政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微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载体和广阔的平台。微信作为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代表,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优势渗入到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微信打造"微思政"教育平台,研究适应该载体的开发模式并进行探索,对于实现高校辅导员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联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即时化与立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辽宁科技学院广告学专业依托学校地域红色文化特色开展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红色文化新闻传播办学优势,深挖广告学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传播学概论”以“什么是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线构建课程思政体系,传播学知识与思政内容高度契合。课程基于“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平台、“超星一平三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思政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广告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构一要聚焦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共性目标,围绕政治文化定位、理论素养定位和传播技能“三个定位”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二要牢牢把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精准推进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一库两群三平台”建设,为课程思政提供有力抓手;三要努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打破课程、专业、学科边界,通过协同教学方式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检验”的完整课程思政教育闭环。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思政教育常态化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分析,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核心特征与实践途径展开讨论。研究认为:(1)“打造智慧生态的数字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拓宽思政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助推高校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全视野育人”“强化思政课程的主体地位,实现全方法育人”“提升思政课程的师资水平,实现全目标育人”,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2)数字信息来源的碎化特征、数字知识传播的多元特征、数字教学体验的自主特征、数字交流表达的感性特征、数字资源生产的活化特征与数字反馈评价的精准特征,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特征。(3)健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树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精准理念、培育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立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方法、提高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准入门槛和完善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知识体系,是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脑网络、手机等数字交流平台的出现,对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们使用这些数字平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对数字平台视野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存有不足,因此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掌握数字平台思政教育主动权,不断更新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挥网络阵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以其强大的信息承载能力、迅速的传播能力成为最为便捷的大众媒体之一,对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此,分析手机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手机媒体模式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应用下高校思政工作与媒体的融合,可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因势而新。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丰富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组织形式,促进施教者角色变革。对此,应积极促进线上平台与线下课堂无障碍衔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创新工作模式时,利用朋辈力量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从而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力求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因为思想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教学方式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学途径逐渐多样化,尤其是情境教育法的融入,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思路。本研究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适时采用“情境+思政”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