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失能老人由于其身心特点,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比一般老人更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从而影响其生存质量。日本养老机构以介护理念为指导,强调尊重老人主体性的自立支援,将其贯穿于整体的护理服务计划之中,充分满足失能老人尊严养老的需求。日本养老机构在设置安养环境、促进内部群体交往、提供精准化护理、挖掘老人潜能优势等方面的实践,为我国医养型机构建设失能老人生活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以S康养中心半失能老人为对象开展人际交往小组活动,促进半失能老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相互支持的系统;并评估小组工作介入成效,探讨其对改善半失能老人人际交往问题的有效性,为今后社工开展类似活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3.
空巢老人,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据全国老龄办统计,目前我国有近三分之二的老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他们与子女长期分离,一旦身患疾病或发生意外,很难获得及时救助,甚至导致悲剧。避免悲剧,可以把老人从家里请出来,请到养老院或日间照料中心等机构中。尤其是那些失能半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浪潮下失能老人数量的逐年递增,对我国老年人生活福利体系提出了挑战: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经济贫困与福利不足使得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问题更加凸显。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失能老年人社会照护制度、模式等的研究,剖析当前农村失能老年人的福利困境,为完善农村失能老年人社会照护体系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5.
空巢独居老年妇女在我省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空巢老人群体与社会城镇化发展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随着独居、失能半失能老年妇女等人群逐年扩大,她们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改善空巢独居老年妇女的经济收入来源,增大社会力量投入,使空巢独居老年妇女能够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叠加出现,监护权缺失的高龄孤寡、失能失智等困境老人的增多,需要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借鉴美国的特殊需要信托,日本的意定监护契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安养信托等监护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失能失智老人的政府强制信托和孤寡失独老人的意定监护信托。政府履行监护职责,社会承担监护责任,加强人身照护和财产信托管理,提升社会养老供给能力,推进我国老年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和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快速退化。武陵山片区农村失能老人经济上极度贫困,长期照护问题更为严重。面对庞大的武陵山片区农村失能老人群体,单纯依靠家庭、政府、市场都无法满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需将传统的家庭照护、社区照护与机构照护有机结合,创建社区居家照护模式,培育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等多元化的照护服务供给主体,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力补充与更新,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对失能老人的照护决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基于CHARLS数据,从机构照护和保姆看护两方面,考察失能老人经济收入对正式照护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受经济收入限制,绝大多数失能老人不使用正式照护。失能老人经济收入对使用正式照护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仅限于保姆看护的使用。老年人失能程度不仅约束其经济收入对正式照护的使用,也制约非正式照护对正式照护的替代效应。具体来看,轻度失能情况下存在这种替代效应,中重度失能情况下,非正式照护与保姆看护则呈现补充关系。经济收入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性导致城乡失能老人对正式照护的使用不同,城市失能老人倾向于使用正式照护,而农村失能老人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照护。因此,要通过政府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等手段构建多元化照护模式,拓展正式照护的途径,同时构建农村互助养老网络。  相似文献   

9.
流浪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独特心理特征在认知发展、行为表现及社会交往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有着明显不同。流浪未成年人受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自控能力弱、经常性地自我否定、不信任他人等情况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及社会发展。流浪未成年人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政府加快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倡导社会工作机构从专业的角度介入该群体问题的解决,不断化解其中的社会矛盾。结合流浪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从外展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总结梳理解决方案,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未成年人服务的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加强社会大众对该群体的重视,帮助流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早已悄然而至,随之而生的养老服务产业也蓬勃发展,中药药膳在老年人的康复保健中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对中药药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失能老人群体,他们身体机能下降,行动不便,难以自主摄取食物,因此很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文章主要通过研究国内外失能老人尤其是卧床老人及鼻饲老人的营养膳食现状以及中药药膳的营养膳食价值,以探讨中药药膳在失能老人营养膳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交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大方面阐述大学生社交焦虑形成的原因,以便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改革关键期,青少年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也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适应能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心理学、医学、体育学等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仅局限于原因分析、问题类型、理论性对策建议的倡导,未能将当前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没能较好地给出最适合青少年缓解社交焦虑障碍的恰当方法.因此,本文试图以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社交焦虑障碍问题为切入点,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在整理现有社会工作介入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重点、介入目的、介入效果等方面,总结出较适合缓解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途径,以期对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提供有效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13.
年幼智障儿童社交基本行为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缺陷,导致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着困难,其中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原因。社会交往能力包括社交基本行为和社交技巧的训练。下面我就从社交基本行为方面谈谈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沟通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严重困难.本文从社会交往能力的核心要素——社交沟通能力着手,从自闭症儿童社交沟通的发动策略、表达性社交语言训练策略、社交沟通的实用技术训练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对养老服务、诊疗护理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趋凸显,进而以医助养、医养结合的创新型养老模式应时而生。文章考察了我国医疗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发现其存在医疗服务水平受限、资金渠道狭窄、养老与医疗衔接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完善服务体系,推动我国养老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养老机构正在逐渐成为更多老年人的选择。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法,对郑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养老机构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机构入住老人多为半自理及完全不能自理者,机构管理和护理人员缺乏且专业化水平不高,机构总体运营状况一般或存在困难。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郑州市养老机构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媒体、机构、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健康档案数据库查询、电话及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随机调查统计湖州市吴兴区2个社区的老年人群(60岁以上)疾病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对医护需求和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结果发现,351名老年人群疾病谱前四位疾病分别为高血压病(42.17%)、高脂血症(33.3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30.20%)、心脏病(25.07%);其中失能(或部分失能)老人占29.91%,失能主要病因有高血压病(93.3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眼/视网膜病、足病及肾病等)(75.24%)、心脏病(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60.95%)、高脂血病(44.76%)、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颈腰椎病)及骨折(20.00%)等,且重度失能老人占总失能老人的15.24%;一般慢性病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护理、保健指导的需求度分别为87.32%、76.57%,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为83.52%;失能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的需求度分别为33.39%、98.75%及15.68%,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仅为14.84%.可见,构建重点面向社区老人的基层卫生分级服务策略,积极尝试建立多部门、多团体协同运作的系统化卫生保健服务体系,或将成为我国未来提高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益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8.
“搭子社交”是当代青年群体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社交模式。“搭子社交”成为青年社交模式的“爆款”,主要受到了青年主体、加速社会、多元思潮及数字媒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搭子社交”现象以“陌生社会”为场域,以“信息茧房”为阵地,以“保存自我”为共识,以“工具属性”为特点,容易在青年群体的社交对象、社交圈层、社交能力及社交内容等方面产生负效应。为此,要从重视媒介参与、破除“信息茧房”、尊重青年成长规律、加强法治规约等多个角度共同发力,为当代青年群体进行良好社交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20,(2):25-29
社交电视作为一种节目创作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迭代已经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视听模式。文章以社交电视在河北卫视的"中华好"系列节目中的应用困境为起点,着重从内容、渠道、技术、受众等方面分析了社交电视在文化益智类节目中的普遍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视媒体与社交媒体如何在有效利用UGC、优化用户体验、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道路上实现互动与融合;此外,改变用户从被动收看到跨屏互动的参与模式,重建以节目为中心的电视观众群,并借助技术的发展,充分开掘AR带来的场景式体验,无疑也是当前社交电视在文化益智类节目中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问卷访谈基础上,确立干预目标,遴选干预同伴,创设干预环境,监控干预实施来开展实验,收集数据对随班就读中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的同伴介入法进行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同伴接纳水平影响儿童朋友的数量和质量,同伴介入存在比没有时儿童在关系质量的积极维度上表现更佳;交往目标确立能为同伴理解,与社会规范要求一致,与身心发展特征相符合是提升儿童被同伴接纳的主要社会认知因素;同伴介入有助于儿童在交往技能提升的同时学会情绪情感常态表达。说明在一定社交情境中,同伴介入有利于儿童社交技能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