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于经历灾难之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儿童,我们应当予以关注.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应遵循正常化、协同化和个性化原则.当前的几种主要干预方法之中,认知行为疗法(CBT)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运用.本文重点介绍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情绪和人际调节技能训练法(STAIR).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青少年都经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性创伤,这种创伤会给个体造成短期应激障碍、长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焦虑和抑郁,对此,学校应重视并开展创伤教育。创伤教育的内容包括韧性教育、创伤后成长教育、认知策略教育、逆境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剧友飞  徐忠平 《考试周刊》2010,(45):239-240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衡的状态,具有明确病源的精神障碍。虚拟现实技术因其具有的浸没感、交互性、构想性而被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弥补了传统心理治疗方法的不足,增加了心理治疗的手段。本文探讨了以认知暴露疗法为理论依据,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借用1994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精神障碍统计诊断手册》第四版中提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理论,分析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中的女主人公西,将其视为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阐述她患病的起因、症状,着重分析其康复的过程。她能够最终摆脱创伤后应激障碍,并转变成一名身心健康、自尊、自爱的独立女性,是因为影响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个性特征、社会支持、认知评价等是积极的、正面的。她的重生成为众多受创者获得新生的希望和榜样。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了儿童灾难后心理应激状态下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了不同灾难下儿童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和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并对经历地震的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提出一些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起源、概念、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病因以及治疗方法,来增进人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了解,以及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提供更密切的关注与更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景的延迟或延长的反应。本文主要从PTSD患者的认知、情绪及情感、人格方面进行综述。根据最近的研究,文章认为创伤后成长是可以被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记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症状。本文就其认知行为表现、相关的脑结构进行探讨,并围绕情绪记忆网络模型,从认知神经科学层面讨论了创伤性记忆治疗和干预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会阻碍儿童日后独立性和自主性等健康心理的发展,到成年期可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本研究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对目前存在的针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使用焦虑敏感指数第三版、冗思反应量表、简版儿童创伤后认知问卷以及儿童版事件影响量表对39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探讨焦虑敏感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焦虑敏感能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2)冗思和创伤后认知在焦虑敏感和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间的中介作用显著,且这一中介效应包含三条中介路径,即冗思、创伤后认知的单独中介以及冗思—创伤后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敏感可以通过冗思和创伤后认知的中介作用对青少年创伤后应激症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接纳和觉知疗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所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患者数量相当多,需要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该文介绍了新的而且被证明有效的基于接纳和觉知的疗法,包括心智觉知疗法、接纳和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探讨了这三种疗法在PTSD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治疗效果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游戏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游戏治疗是适合儿童危机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本研究介绍了国内外常用的游戏治疗的基本方法。绘画、互说故事、玩偶游戏、棋类游戏等,及其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创伤治疗主要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缓解,但缓解创伤后的应激障碍不等于促进创伤后成长。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关注个体在创伤后对基本图式的重建,重视对能够整合创伤事件且更能接纳矛盾性的积极图式的建构。创伤后成长促进主要基于创伤后成长的功能描述模型,可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加工因素两个方面来进行突破。在促进创伤后成长的方法上,我们介绍了促进的一般过程以及在自我觉知、人际体验、生命价值方面进行促进的具体建议。未来需要进一步转变临床实践者的治疗观念,开展对创伤后成长的促进过程、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尝试将创伤的积极面和消极面进行理论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表现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介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儿童中的发生率、症状表现、干预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大地震,使灾区儿童在重建家园的同时,亦需重视心灵重建。本文介绍了创伤、心理创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及各种干预策略,以期为灾区儿童健康心理素质的重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指出其与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的差异。心理剧疗法是团体疗法的一种,是适合儿童危机干预的心理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心理剧疗法的主要特点、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运用于治疗儿童创伤后应激时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形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在身心、精神、认知以及行为方面均有所表现。因此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照顾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本文考察了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创伤的阶段性和年龄性特征,提出灾后儿童心理的康复与重建需要开展多层面心理评估,并着重分析了开展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康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辅导策略、活动方式以及服务技巧。  相似文献   

18.
邓扬  李辉 《考试周刊》2009,(13):239-240
“5·12”地震发生后,地震救援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心理学学者的广泛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作为灾难事件所导致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是灾后心理干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灾难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及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出现与创伤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性因素密切相关.本文从人际创伤与社会支持两个方面,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社会性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一、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概述 当中学生经历了重大的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或看到恐怖场面,遇到重大挫折后,出现身心应激状态下的持续焦虑障碍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这种障碍的学生也许并不会在别人面前叙述那些经历的过程,也不再哭泣,但是心里的伤痕一直在滴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