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现代女剧作家及其悲剧剧本来看,女性是悲剧性别,现代女性悲剧往往以作为家庭叛逆的女主人公死亡或出走为结局,演绎着由生活而学的悲剧。现代女性戏剧中的“家”,既没有使女性们成为独立意义上的人,也没有让她们摆脱被男性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学史的角度反思现代小说中“家”外生存的女性形象,拟从女性生存的社会氛围象征、“家”对女性出走的归宿与起点的双重意味、为女性之“我”而选择出走的审关内涵和文化意义这三个角度.分析女性出走这一文学主题对当下文学研究和写作的建设性意义:深刻认识女性生存状态.深入认识女性所负载的特殊审美文化象征,全面认识女性自我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意识,从而深入思考这些女性形象对于现代女性走向独立解放之路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小说《到十九号房间》讲述了一位现代知识女性自杀于一家小旅馆的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故事。女主人公在迷失自我与寻找自我的矛盾中挣扎,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寻求彻底的解脱。她悲剧人生的内在原因是理智束缚下的女性内心世界的痛苦矛盾,造成女主人公人生悲剧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男性中心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骑马出走的女人》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劳伦斯对“他者”文明—原始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它讲述了一个厌倦西方文明的白人女性骑马出走,投奔印第安人并甘愿献身于印第安神明的冒险历程。整个故事看似荒诞,然而实际上却承载了劳伦斯拯救人类文明之理想。  相似文献   

5.
《钢琴课》是一部爱情片。导演是澳大利亚著名的女性艺术家简·坎皮恩(Jane Campion)。她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和极其深厚而精致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位哑巴少妇艾达的爱情生活和音乐生活。在导演简·坎皮恩的电影语言视阈里,作者借用了一个非凡的道具——钢琴,使音乐成为女主人公心声流露的全部寄托。从而传递着对女性自我觉醒的话语表达。这部影片只所以能引起轰动和重视,这与导演简.坎皮恩的女性身份和女性视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导演在电影叙事的话语表达方面采用了一种策略:即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文体技巧方面常常被割裂的“内在意识”,在简.坎皮恩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她利用“性别视点”在叙事中作用与差异,在文本的叙述动力、话语叙述方式以至主题意图方面,策略地挖掘叙事的“内在意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立场体现在的电影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项美丽的第一部中国题材小说《太阳的脚步》和她的跨文化体验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替身”定义出发,聚焦小说中的美国白人女子多萝西和民国妇女陈美凤这一对女性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跨文化书写和跨文化体验化解美国现代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作者把传统性别规范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塑造自我与替身这两个女性形象呈现她身份认同中两股矛盾的力量,即新女性福莱勃尔与传统性别角色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协商反射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女性主张。与最终不得不向传统妥协的福莱勃尔们不同,项美丽在中国结交了诸多中国现代文人,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巩固自己的女性思想,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锋,完成了现代女性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林海音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大都以自己的人生阅历为素材,书写北平和台湾的人与事,特别是她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女性身上,以女性的爱情、家庭、婚姻等生活为内容,讲述了女性命运的困苦与不幸,揭示封建伦理对她们鲜活生命的桎梏与戕害,行文中漫溢着女性的悲剧意识,表达她们要做“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出走是妇女争取自我解放的一个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铁凝在长篇力作《玫瑰门》中凭借其卓越的才华描写了司猗纹的灵肉出走历程,关注以司猗纹为代表的女性日常生命状态,对生活在"菲乐斯中心主义"社会中的女性命运进行思考,追问当女性取得经济独立后与男性以同一高度站在权力舞台上的可能性,探索隐藏在男权世界中女性出走背后的女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张爱玲的小说《封锁》中,作者描绘了一段战争封锁时刻的"奇遇".小说中"吴翠远"这一女性人物所面临的困境,正是现代女性的共有难题.出走的女性面临着"堕落"还是"归家"的艰难选择.时代发展中,现代女性的家庭与其个人爆发观念冲突,现代女性在反抗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在女性被动地位、女性经济权利、女性自我认同方面的深刻问题.结合...  相似文献   

10.
婚姻家庭问题是一个亘古衡新的话题,一部婚姻家庭文化史也是一部女性艰难成长奋争的历史。从几千年前《诗经》的“弃妇”诗“怨妇”诗到今天电视荧屏上的婚姻伦理剧,无不诉说着女性在自我寻求路上每取得一点点突破的艰辛。女性如何才能真正找回自己,从从属的“他者”身份回归主体的“我者”地位?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毫无准备地决然甩门离去,显然带有赌气式的感性冲动的痕迹,而不是一种真正理性的自我的追寻。与此相反,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母亲”用异常平静的方式从守护了半生的婚姻中走出,以一个自信的自强的自尊的自爱的女性形象从挚爱的丈夫身边微笑着离去,宣告了新时代中国式“娜拉”的成功出走。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莱辛被誉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莱辛的一生创作了70多部作品,她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洞察非常细致入微,她的作品始终关注着那些生活在边缘处境中的人们.《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创作中期的作品,她将这部小说的关注投向现代中年女性的生活,在讲述中年女性生存困境的同时也给予了广大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小说中贯穿着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娜拉沦为“玩偶”的悲剧因素,除了维护男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之外,还由她自身的弱点所致,娜拉的出走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反抗,她已经意识到了女性的自我存在价值,从而成为超时代的先觉者,她的壮举,对于争取自身彻底解放的广大妇女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3.
《大浴女》是铁凝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自我反省与救赎中走向了“内心深处的花园”的故事。文章试图在文本的缝隙之中探究尹小跳“精神洗浴”的可能性,并由此透视铁凝创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大浴女》是铁凝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性在自我反省与救赎中走向了“内心深处的花园”的故事。文章试图在文本的缝隙之中探究尹小跳“精神洗浴”的可能性,并由此透视铁凝创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羽蛇》暗含了作者的女性立场。小说讲述了一家五代女子在尘世中寻找“爱”而不得的孤独境遇,将女性之间的猜忌、多疑、自相残杀娓娓道出,有力地折射出女性在整个社会中的存在现状。徐小斌关注女性的内心,从身体之维出发,深入到女性的灵魂,揭示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恐惧和焦虑。作者的女性写作有对女性自我的探讨,同时也饱含着对整个人类生命的观照。  相似文献   

16.
冰心散文中的个性色彩,经历了最萌生、失落与复归的过程。她早期的散文记载着自我的生活与行踪,表现了女性温柔的爱心,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建国后至“文革”前,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淡化了自我情愫的渲泄,散文中“最宝贵”的自叙传色(?)在众多的类似“访问记”的篇什中悄然消失。但作者并未停止对个性的追求。进入(?)以来,冰心在散文中重新凸现了抒情“自我”,表现了细腻委婉、清新隽永的艺术个性,显示了改革开放大潮中女性散文的特有魅力。  相似文献   

17.
“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小说塑造的女主人公摩尔是个经历了多次不幸婚姻的底层女性形象。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大多数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尽管在很多批评家眼中,摩尔被冠以“荡妇”的标签,但笔者认为她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明反抗意识、勇于追求的女性。本文将从女主人公摩尔的人生经历出发,围绕她的自我观和婚姻观来探讨该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在小说《别名格雷斯》中,阿特伍德将加拿大历史上的"著名女杀人犯"格雷斯·马科斯带回人们视野并赋予她话语权。利用巧妙的故事讲述,格雷斯抵制了男权话语试图强加给她的定义;而百纳被,这种特殊的女性语言,则帮助格雷斯重塑一个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典型的女权主义文本,《女勇士》讲述了几个华人女性的故事,并对中国民间花木兰传说加以重读和解构,以此来颠覆中国传统的男权中心话语。它反映了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确立自我的艰难历程,表现了被压抑的女权意识的觉醒和向男权社会的挑战与复仇。“女勇士”的形象体现着一种“复义性”或“复调性”,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本质上还是被赋予了某些男性特点的女性英雄形象的化身,这个形象在许多方面所体现的实际上仍然是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不仅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同时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当代相当有影响力的美国华人女作家.华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使汤亭亭的创作致力于寻求自我身份.她的代表作<女勇士>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通过讲述中国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中国女性在父权和西方霸权双重压力下寻求自我的反抗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