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闻炒作”一词的最初出现,原本是读者对有人把新闻像商品、广告一样炒作不满而提出的,然而正如当前存在的好多词义转换现象一样,如今“新闻炒作”也成了新闻界一些人推崇的东西。他们认为:好的新闻题材就是要炒,“新闻炒作”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关注,问题的关键不是使用了哪一个词,而是看新闻事实本身该不该炒,炒到什么程度。 在讨论问题的关键词时,应该遵守同一律。“炒作”一词,最新版的《辞海》没有辑入,只对“炒”字标了三种解释,其中只有“把东西放在锅里翻拨使热”的解释或许与“新闻炒作”中的“…  相似文献   

2.
邓涛  陈航 《传媒》2003,(1):21-22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整体和新闻的各个部分,包括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准确无误。如今,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有意无意地误传、炒作假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假新闻严重败坏了新闻职业道德及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间以来真是假新闻不断,堪称一个假新闻泛滥的季节,炒作公司香水女孩被逼退学的假新闻、80后女拒让座遭愤怒男钞票猛抽耳光的假新闻、李湘怀上双胞胎的假新闻、浙大女狂骂浙大教授的假新闻、女大学生脚踢孕妇的假新闻.高频率出现的泛滥的假新闻极大地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如今公众看到一个稍显反常、很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会在心中本能地问一句,是否又是一条媒体炒作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4.
在这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上,新闻有时显得扑朔迷离、真真假假,大致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故意炒作的新闻,搞得纷纷扬扬,令人无所适从;另一种是玩新闻、玩人愚人的新闻,使人跌进某个舆论圈套中。这两种现象,可以统称为“炒新闻”与“玩新闻”。炒作新闻已不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炒新闻”的现象日趋增多,有待于新闻界提高认识并加以解决。所谓“炒新闻”,有两种含义:一、在市场竞争中,新闻媒介以纪实、写真、特写、曝光、追踪、扫描为招牌,将一些新闻价值不大、甚至毫无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事件和人物,一登再登,小的炒大,无的炒有,哗众取宠,争夺受众。二、少数作者以新闻报道作为手段,猎取名和利。你炒股票发财,我炒新闻赚钱。他们违背新闻工作基本  相似文献   

6.
新闻炒作与舆论的公正性中国新闻社石本秀自“炒作”这一时髦的词汇被引入新闻领域,新闻炒作之风便有了愈演愈烈之势。“炒”者,把东西放在锅里搅拌着弄熟也。炒作者,把不太成熟或不成熟的事实通过人为加热变得成熟也。据知,“炒作”一词的使用最早是从演艺界和广告界...  相似文献   

7.
治一治“新闻怪胎”罗建华近几年来,假新闻有愈演愈烈之势,引起新闻界的高度警惕。从公开揭露的情况看,假新闻在社会新闻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且大多出现在周末版、星期刊和一些社会综合性杂志上,这是假新闻演变的一种新情况。这类假新闻可称之为“新闻怪胎”。所谓“...  相似文献   

8.
1“炒”原是烹饪上的一种技法。后来,被“引进”了商业领域。如炒作、炒股。同是炒股,又有炒业绩、题材等区别。如高科技企业,就是一种题材。“炒”作为一种手法来说,大抵是中性的,不存在褒或贬。如炒股,刚出现时人们还觉得似乎有些贬义,而现在则完全没有了。股票不炒何以运作?!但“炒”字进了新闻领域后,却成了个不好的动词。“各新闻单位不要炒!”就有点批评的意思。有些东西不该报,  相似文献   

9.
2007,假新闻泛滥的五大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嘉 《视听界》2008,(1):98
一、片面追求轰动效果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就采用最方便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发表有炒作价值的新闻。这些新闻多是追求轰动效应、争奇猎怪之作。有不少假新闻,记者和编辑只要多花点工夫核实一下,很容易发现漏洞,但是出于“抢新闻”的考虑,宁愿先登出来再去追踪求证。比如,《美国枪击32名大学生案凶手为中国人》的假新闻。去年4月16日,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发生,第二天中国新闻网发布来自纽约的消息,称“发生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特大枪案凶嫌身份初步认定: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人们虔诚地相信官方媒体,以为来自主流权威媒体的信息就是天籁之音不可亵渎。但是,陆续发生的若干假新闻事件,极大地考问着主流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一是北京电视台“纸馅包子”假新闻;另一是“后妈虐童事件”,江西电视台首报后,报纸和网络都参与报道传播,结果却被证实乃人为捏造策划的结果。这些虚假新闻严重败坏了国家声誉,  相似文献   

11.
刘丹 《新闻传播》2006,(9):52-52
从“李连杰重返青海修佛法”到“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从“北京孔庙将竖历届高考状元牌”到“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再从“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45.7岁”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逝世”,假新闻一直都是一种怪现象。关于假新闻现象,已有很多专家学者撰文探讨过。这里笔者想从假新闻的成因,假新闻的类型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一、假新闻的成因假新闻的成因,可以从新闻媒体和受众心理这两方面来说。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媒介运作中竞争机  相似文献   

12.
假新闻剖析     
假新闻剖析杜宝风近年来,一些新闻媒介上失实报道和假新闻屡屡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败坏了新闻工作的声誉。为此,摆在新闻界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假新闻给社会、给新闻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积极进行新闻“打假”。纵观这些年来在一些新闻媒介上...  相似文献   

13.
“炒新闻”,又叫新闻“炒作”,是大众传媒在某一段时间一哄而上对某一事件进行渲染式报道,或者是某一传媒在较长时间内时并不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件作过于密集的、超常规的报道。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违背新闻职业操守,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漠视、愚弄、侵害广大受众正当合法权益的一种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4.
编者三戒     
李芹 《新闻采编》2002,(6):36-3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着新闻的生命,编发稿件时应当慎之又慎,切莫成为假新闻的“助产士”。因此,编者应有“三戒”。 一戒“炒作”。对于一些特别具有“轰动”效应的稿件,编者首先应当加以核实,辨明真伪。有一则新闻为《上海将建300层,容纳10万人的摩  相似文献   

15.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16.
杨清波  屈凌云 《军事记者》2003,(1):35-35,38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经济、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上海某新闻杂志特评选出了中国2001年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等。因新闻失实而引起的一波又一波娱乐新闻官司或扬言要打的官司也早已不成“新闻”。新闻报道应该真实,这是新闻工作应遵守的共同准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可近年来,媒体假新闻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假新闻缘于激烈的报业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  相似文献   

17.
我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其中似有一点歧义,还需要疏解几句。假的“真新闻”,就是这“真实的新闻”其实是不实的,这在理解上并无问题。真的“假新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这“虚假的新闻”其实是真实的;另一种即这“虚假的新闻”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我所谈论的“真的‘假新闻’”当以前一种理解为是。近年来,各地媒体上的假新闻层出不穷,人们啧有烦言,虽经《新闻记者》编辑部连续三年精心评选出“十大假新闻”,各地媒体纷纷批评,却毫无收敛之迹象。新闻之真假,看似一个简单的事实认定问题,但实际却要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假新闻”有的是…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新闻生产迈向了全新的纪元,对整个新闻业而言,这既是一次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一次艰巨的挑战。在智媒时代,新闻智能化生产成潮流,同时假新闻泛滥现象越发严重,从而对整个新闻生态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巨大威胁。要对假新闻加以规制,必须先了解其产生的内在原因,而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媒体要对真相负责--关于假新闻恶意炒作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又—假新闻出笼了。4月15日,这条假新闻由国外传来,国内一些媒体以高度的“新闻敏感”相继予以报道,有的媒体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间“高露洁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事件真相变得越来越混淆,结论也越来越可怕。致使一些商场、超市纷纷从柜台、货架上将这种“毒牙膏”撤了下来一些曾用这种牙膏洁齿的百姓们更是慌恐不安。  相似文献   

20.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4):28-29
2007年度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假新闻年”,造假记者获刑,甚至新闻出版总署亲自部署“打假”,这都是之前闻所未闻的。本文梳理和盘点一来年主要的假新闻以及恶炒新闻,既是回顾与总结,也是廓清迷雾看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