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体育同运动竞技是否同属一个范畴?这是目前我国体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跟运动竞技(SPORT)是一码事,他们把体育和运动竞技合称为“体育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同运动竞技完全是两码事,体育具有教育的属性,而运动竞技则是“费尔泼赖”,研究体育的人不需要去研究运动竞技,而研究运动竞技的不必要冠以“体育”的头衔。对这两种观点,笔者有自己的认识。一、竞技是娱乐的一部分世界上娱乐的内容丰富多彩,譬如计算竞技、演讲竞技、航海竞技等等竞技可以是人与  相似文献   

2.
论体育概念研究中的“狭义”和“广义”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竞技运动的发展,有人将竞技运动同原来的身体教育合二为一,变成“广义”的体育,这种概念的伸展是否正确呢?本文作者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育,是对国家之间进行的双边或多边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一系列体育文化交往活动的称谓。在这里,国际体育的对应概念应是“国内体育”,而不是“民族体育”,因为,前者旨在强调现实进行“体育活动”的范围,这同国际体育一词概念外延的限定指向是一致的。而后者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体育专家从几个侧面预测了2000年以后体育发展的状况,指出二十一世纪的体育将有八个显著变化: 1.体育将伴随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专门化阶段,大量知识广博的科学家将为体育科研服务。 2.“科学”一词将成为体育概念范畴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一词将会被引申为“锻炼科学”、“训练科学”等等。 3.竞技体育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水平而较少涉及道德、情感方面的培养,竞技运动的项目和内容会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方面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对运动训练学的影响。从概念上对社会学、体育科学、体育社会学进行了比较。体育社会学对竞技体育的冲击力主要从竞技体育的功能、竞技体育异化来体观。重点论述了体育社会学在运动训练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竞技体育是通过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正确处理好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是竞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关于竞技运动的归属与体育概念确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体育概念上的分歧,是与竞技运动的归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所谓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广义的体育与狭义的体育之分。把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一起作为整个体育的组成部分为上位概念,称作“身体文化”。(运动训练是竞技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舍之,只包括体育教学、身体锻炼两部分,即为下位概念,称作“狭义的体育”。有的  相似文献   

7.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把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看做是大三角形的底部、是基础,而把竞技运动看作是顶部、是提高。二者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国体育理论教科书和许多体育教材中均把竞技运动的概念定义为:“竞技运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育词典中的解释则是:“竞技运动: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  相似文献   

8.
1988年初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 11月23日,全国各地近百名体育理论工作者、专家和第一线的特邀代表会聚于此,举行全国体育理论论文报告会。会议主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我国体育的特征”。 24日,会议宣读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育社会系统与结构的研究》等五篇论文。论文从几个侧面讨论了我国竞技体育以及实现体育强国的措施。论文答辩,针锋相对。代表们就某篇文章提出的我国初级阶段条件下竞技运动发展应走“封闭式”道路的观点,踊跃提问和探讨。从概念到“三论”原理  相似文献   

9.
贾爱萍 《体育与科学》1995,(5):14-15,F003
1 引言 按一般划分,体育分用三大类,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社会体育),依据,“体育学”的概念范畴亦分出“竞技运动和训练”、“学校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其实社会体育不是一个定义性的概念,只是限定性、界定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人体科学的概念很多突破点是由气功引起的。气功是人体科学的一块“敲门砖”,敲开了这座科学殿堂的大门,才可登堂入室”[注1]。气功和体育是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祛病强身,发展智力,而且对竞技体育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现就气功意识支配、调节竞技体育、提高运动水平以及  相似文献   

11.
日本关于“体育”与“运动竞技”两概念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体育(Physical Edncation),什么是运动竞技(Sport),两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问题都是体育理论领域里必答不可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日本体育理论界很重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在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各种各样的观点。无疑,这些观点对于弄清体育与运动竞技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含义和提高体育理论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本文旨在通过介绍日本对“体育”与“运动竞技”两概念研究的现状、增进我国体育理论界对日本体育理论界在这一研究上的进一步了解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杜利军 《体育科学》2005,25(9):F0002-F0002
近读有关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和关系的文章,颇受启发。我国的体育科技工作,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四十多年的努力,其发展和进步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然而,体育科技工作,尤其是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的科技工作,科学研究与运动实践结合不紧、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应用的问题,依然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究其原因,因素众多,其中,由于对“科学”与“技术”概念的认识不甚了了,对“体育科学”与“体育技术”两者之间关系的把握不甚准确,管理思路上“重科轻技”,运作方式上把大量属于“技术创新”的问题按照“学术研究”的方式加以运作,造成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运动竞技能力这个概念,作为认识和把握整个竞技体育核心之钥匙。第一部份对运动竞技能力概念作了科学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第二部份阐明了运动竞技能力诸要素的矛盾关系及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设计是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广泛运用的训练理论。对运动训练设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运动训练中的地位与作用、运动训练设计的原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运动训练设计基本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与建构。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对“体育”的概念,讨论得很热烈,这应该说是好事。因为这是体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一个重大原则。随着讨论的深入,必然推动我国体育工作的重大改革,这个改革已经在学校体育中有了良好的开端,这对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四化建设的成败具有深远的影响。我的看法,讨论是集中在“竞技是不是体育”,“体育是不是体质教育等体育理论界共  相似文献   

16.
体育≠竞技运动,这是很明确的。但体育的现状似乎使人觉得“体育=竞技运动”,而且这个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体育的概念在萎缩,体育的领域在缩小,好像变得越来愈窄了。体育界提出的“奥亚全战略”,无疑有其正确性。然而,体育界内部对此口号过分敏感,甚至敏感到忽略了体育工作全面性的程度,倾全力于竞技运动一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我国体育概念问题的症结主要集中在“体育”、“竞技运动”的意义混淆与使用混乱上。本文从逻辑学和人文溯源中探求体育与竞技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在对立统一的否定之否定下不断分离与融合,进而提出了新的体育概念体系——当代“体育”应是一个多义词,应作多义理解与使用。  相似文献   

18.
谈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实践和锤炼形成的文化,竞技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体育在发展的初期,照搬和借鉴竞技运动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进入80年代后,由于竞技运动的发展甚至异化和体育对“增强体质”这一根本目的的回归,使得体育手段再原封不动地照搬竞技运动项目越来越不适应体育目标的完成,在“全民健身计划”方兴未艾之时,对竞技运动进行改造,使其体育手段化,从而为“增强体质”服务,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文就竞技运动体育手段化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基本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比赛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渐发展成为运动训练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但是,简单的“以练代赛”或“以赛代练”,都是违反训练学规律的。因此,在我国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取得一定突破的情况下,需要从运动训练学科的角度认真总结训练方法的科学性问题,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这不仅是竞技体育的科学理论问题,更是竞技体育技术实践与管理的指导性问题。“以赛代练”,不是不练,提法的科学理解必须明确。  相似文献   

20.
从我国“体能”概念的源起出发,检索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进行“体能”相关关键词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发现我国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体能”概念的内涵已泛化为“广义的体能”,其外延扩大为“竞技体能”“健身体能”和“康复体能”3个下位概念,体能训练的研究范式也由此得以丰富。据此,剖析目前我国“竞技体能”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指出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引进、学习国际康复和健身训练方法、手段的必要性,但不加辨别地生搬硬套国外相关方法手段,导致我国竞技体能训练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