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2.
马红斌 《新闻界》2000,(3):63-64
一、问题的提出动机 ,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活动导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①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往是一种人际传播活动 ,在心理学关于人际吸引的研究中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 ,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固守的原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奖赏。这种奖赏包括6种基本的收益 :爱、金钱、地位、物品、服务、信息等。 ②与采访对象的交往离不开对他的了解 ,而对他的了解 ,又离不开对他的动机的分析。他为什么要花时间接受你的采访?他的动机与你的动机能否统一在同一次采访活动中?如果对方不具备接受…  相似文献   

3.
蒋剑翔 《军事记者》2012,(10):63-63
有个年轻记者抱怨:出去采访,拿出采访证,别人不信;递上名片,别人还是不很信任。这个年轻记者为此感到烦恼、困惑。采访对象不信任,采访自然很难深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依笔者之见,首先得有个正确认识。人家不信任你,你不能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说人家傲气、不配合,得多从自身找原因:我有名气吗?我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吗?我所在媒体的知名度高吗?若都是“NO”,你就不要怪人家了。  相似文献   

4.
金珠 《视听界》2011,(4):16-16
7月8日下午,《法制日报》女记者张维在浙江兰溪市马涧镇采访时,遭到马涧镇镇长的阻拦,对方不仅强行夺走张维的记者证,更对她恶语相向,“谁允许你来采访的?记者算个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5.
记采访时,他说的话采访对象听不懂,是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7.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8.
挥手从兹去,湘鄂豫皖边,采访环境的千变万化带来了采访生活的丰富多彩。茶余饭后,偶有人问一句:“采访,路边的野花采不采?”“你说呢?”对这个刺激而又敏感的问题,谁能一字两字说清。新闻记者作为党和人民舆论的使者、时代的代言人,常年只身在外,面对摇曳多姿的“野花”,如何在复杂的氛围中“慎独?”如何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景中把握住底线?  相似文献   

9.
实际上,很多时候记者的成功受考验的不是平常的能力,而是应变能力。你可能在惯常的事情上表现出色,但当挑战和陌生环境对你有特别要求时,你还能保持从容吗?应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和角色,需要我们的应变?  相似文献   

10.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1.
随机采访是新闻采访中常用的一种形式,记者采访提问的水平也最能反映其基本功和应变能力。本文以央视“你幸福吗”采访为例,分析随机采访提问的基本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  相似文献   

13.
怎样抓到独家新闻?在新闻拼抢中,如何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内幕?如何从抱有敌意的采访对象那里获得信息?如何巧妙化解采访过程中突如其来的种种尴尬境地?这些问题,都跟记掌控新闻信息源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到一个镇机关了解情况,几次提出想走访一些群众,陪同的镇干部大惑不解地说道:"你采访群众干啥?我给你讲一讲,让办公室给你准备一些材料就行了。"笔者当时就愣住了,但后来仔细一想,他的不解也带有普遍性。我们常常提倡记者要多深入基层采访,但基层在哪儿,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离不开采访活动,社会活动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新闻素材的来源主要是通过记者采访得到的,那么如何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真实客观的事实呢?笔者认为,语言对白、观点交流、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是新闻采访需要把握的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彭燮 《新闻天地》2001,(10):59-59
如果你不是一个很精打细算的人,那你一定会问:采访也有成本吗?当然啦,采访就是一个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过程,不然哪会有稿费?有失才有得嘛。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小廖接到任务,要到一个菜农家去采访他的种菜经验。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花费情况是: 1.出门打车15元。(天气酷热无比,采访地点又没有公车直达,只好打车) 2.车上打了一个电话给采访对象,计2元。(在办公室忘记了一点事,只好再打电话) 3.购买矿泉水一瓶,计2元。(采访的地点在田间地头,肯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8.
拱明 《新闻窗》2010,(6):124-124
新闻采访是整个新闻写作过程的起点,也是这一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一篇新闻报道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是否成功。因此,作为采访过程中的主体——记者,能否正确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则显得尤为重要。新闻采访中的主客体双方要保持一种怎样的距离为宜?如何来构建这种最佳的距离?以下是笔者在采访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杨芳 《新闻传播》2010,(7):73-73
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记者要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如此才能让各种采访对象开口说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作为新闻记者,如何才能掌握其中的技巧.提高自己的采访质量呢?笔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和学习中.摸索到了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周海燕 《新闻世界》2011,(10):60-61
在追求独家新闻的今天,电话采访已成为媒体记者"抢"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电话采访具有方便及时,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同样存在不能面对面等缺点。如何充分发挥电话采访的优势,利用电话采访采写出好的消息甚至是通讯?本文从电话采访的特殊访前准备、采访中巧妙运用"废话"、尽量避免发问式采访以及巧妙引导谈话方向和节奏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力争使电话采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