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萱 《新闻前哨》2011,(2):59-61
中国当代时政期刊历经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出现了顺应社会结构和市场竞争变化的转型需求。本文分别从时政期刊的"媒介角色"和"新闻写作"两个层面来探讨新媒介环境中,体制内和市场化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时政期刊,各自呈现出的媒介角色与写作转型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标签属性与书目实体属性之间的各种映射关系,实现标签数据与书目数据之间的有效关联,提出基于RDA的标签与书目数据有效关联的方法,建立标签属性与书目数据属性之间的有效映射,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之间的链接,促进资源发现与共享。  相似文献   

3.
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相一致,中国电视产业发展面临着结构转型、技术升级、资本运作等普遍性的问题。但因其特殊的事业属性,相比物质经济行业,这些因素受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调控就更显得"纠结",这种复杂性是任何单纯的经济理论都无法清晰解答的。  相似文献   

4.
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历史重大转型,城乡对立的关系格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文化表现内容。近些年以"小镇青年"为原生创造群体的"土味视频"逐渐成为充满生活化和娱乐化的内容文化热点来参与城乡话语体系的建构。它的出现与兴起映射城乡演进中文化空间的重组与表达。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土味视频"传递的是媒介转型之后的阶层叙事。透过城乡发展关系来看待日渐兴起的"土味视频",可进一步呈现出处于城乡结构夹缝之中创作主体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5.
电视要满足受众个性化的市场需求,获取经济效益,还要满足受众的公共需求,它是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综合体现。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的发展转型亟待谋篇布局。本文简单阐释了电视产业的特征,以及电视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分析了阻碍电视产业发展的部分因素,对电视在未来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进步方向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体制层面、内容层面、经营层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改革热潮中,融合转型与公共服务成为中国电视深化改革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互联网+"视域下,中国电视融合转型与公共服务相辅相成.电视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传媒行业深化改革的国家战略,中国电视的媒体融合转型应该与电视公共服务功能相链接,全方位体现在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终端融合、技术融合等各个方面.以媒介融合为方向,以公共服务为目标,或将为实现中国电视在互联网时代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探求一种深化改革的可能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信息、教育、娱乐和服务是电视媒体的四大基本功能。电视节目正是借助这四大功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观众在特定层次上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进而影响观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传播目的。对于兼具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的中国电视媒体而言,这种传播目的在公共性上体现为电视媒体传播公共价值、整合社会认知、促进社会发展;在商业性上则体现为电视媒体借助对观众收视需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力量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普遍崛起,国家机构改革和民主政治的逐步推进,电视属性上的多元化特征逐步呈现出来。不再片面地、单一地强调政治属性,其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涵盖的种种功能日益凸显,大众传媒在主观诉求上开始有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强烈愿望,这无疑体现着大众传媒主体意识的广泛觉醒。电视产业化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电视界最为热门的几个话题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电视的改革已经上升到了体制层  相似文献   

9.
关系型数据库和关联数据的概念模型都基于现实世界的实体、属性及其关系而构建,具备建立映射和实现转换的可能性。两者语义模式映射的重点是关联关系的构建与表达。开源软件D2R的映射语言,通过核心要素ClassMap、PropertyBridge及其属性,支持关系数据库的SQL实现,支持将关系数据库不同实体之间、同一实体内部及与外部数据的关联关系构建为RDF链接。  相似文献   

10.
李林容 《青年记者》2012,(25):54-55
电视娱乐的意识形态性每一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是永恒的存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多元形式构成的,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的无意识结构,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体验自身与其生存境遇的关系的方式。而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无形或无意识的,当今电视传媒已将意识形态裹挟于生活性传播中,试图以生活般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15):20-25
本文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的视角,对处于社会关系结构中的电视传播与收视行为进行初步诠释,探索社交化媒介传播的环境中,传统电视转型的关系逻辑与结构性转变,力求从关系这一隐性角度出发,解释电视传播向虚拟空间转向延伸传播的变革性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人关怀”在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电视传媒也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甚至引导着社会生活的价值和舆论取向,尤其是人们借以了解自己切身生活环境之外的渠道-新闻传播,在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新闻传播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化与依靠瞳品,是一种重要的人现象,那么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社会结构趋于复杂化的转型社会,新闻传播的人关怀究意见何以体现呢?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整个社会系统协调运转,电视媒体作用巨大,责无旁贷。责任能否有效落实,体现在能否有效引导主流舆论,进而反映媒体品质的优劣和状态的高低。本文认为,要落实电视媒体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责任,就需厘清四种关系:新型传播格局与新时期电视媒体的关系、创新电视媒体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电视媒体品牌与舆论引导能力的关系、创新市场营销手段与创新节目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键 《声屏世界》2013,(4):37-37
关键词一:年俗。春节在不断演进与传承的数千年中,被世世代代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深刻涵义:辞旧、迎新、欢乐、团圆、和谐、希望、向上……这些都是能够在电视"春晚"中得以体现和揭示的人文元素。2013年陕西卫视"春晚"围绕"春到长安"主题,彰显了"团聚""祝福""梦想""奋进"的年俗涵义。晚会以热烈宏大的开场歌舞《三秦大拜年》拉开帷幕,凤凰传奇演唱组合带来《最炫民族风》,  相似文献   

15.
正电视产业的转型路径王润珏在《大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转型之路》一文中指出,从电视产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来看,电视产业面向媒介融合和大媒体时代生存方式转型逐渐开始,如何适应日益明确的信息产业大融汇趋势是关系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电视与其他产业之间边界的变动是引发电视生存方式,及其与新媒介形态竞争关系形成的深层原因。首先是市场边界的模糊,一是市场竞争状况改变,二是新的市场领域出现,三是多产业市场融合。其次是电视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方式发生变化,原本各自  相似文献   

16.
面向馆藏数据库的关联数据发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2R Server关联数据发布工具能够基于关系型数据库与关联数据在概念与数据层面的映射机制,利用D2R服务器、D2RQ引擎与D2RQ映射文件,构建数据库关系模型与关联数据RDF模型之间的语义映射规则。基于此,图书馆可以分别针对文献管理与馆藏书目数据库,利用D2RQ映射文件编制、主外键转换、关联映射定义、书目本体构建将馆藏元数据转换为RDF文档并实现多重客户端访问查询,从而为图书馆关联数据应用提供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夏颖 《东南传播》2010,(12):64-66
西方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对自我的认知是基于强烈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建构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也重塑了自我存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意义。娱乐作为一种个体的情感状态,是以自我体验的方式实现自我认知。三十年来电视娱乐节目从演艺到生活游戏秀的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受众自我认知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受众的自我认知也从"社会我"、"他人我"中的意义指涉,走向了"身体我"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福柯的观点,就当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表现,认为其体现出福柯所归纳的"疯癫的四种形式":浪漫化的疯癫;狂妄自大的疯癫;绝望情欲的疯癫;正义惩罚的疯癫。在泛娱乐化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疯癫"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9):70-81
本文以湖南卫视热播的国内首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研究个案,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一方面探讨了国内电视媒介对于父职议题的媒介再现逻辑,即电视娱乐节目如何通过一种"民众化"的媒介再现策略对当下中国的父职问题进行媒介再现与建构;另一方面则将这种父职的媒介再现与当前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以及由这种转型所诱发的复杂的中国父职境况进行勾连,进一步批判性地检视了这种父职媒介再现所暗含的深层次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敏 《新闻世界》2014,(5):71-72
湖南卫视2013年的收官之作《爸爸去哪儿》凭借近乎"零差评"、"零炒作"的口碑,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又一次成功转型。这档大型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热播的背后,是电视荧屏中人文情感的温暖回归。本文从节目呈现、拍摄地选择以及节目播出效果等角度探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体现出的情感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