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越来越近,在外打工的民工纷纷返乡,这本是一件很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各地媒体竟异口同声地、铺天盖地地报道民工提前返乡的种种好处,说什么“提前返乡,不再饱受拥挤之苦”、“可以不买春运期间的涨价票”等等,这些报道的目的无非就是说“民工拿到了薪水,不再有欠薪了”,这是好事,也的确值得宣传,无可厚非。但是,在我们舆论“一边倒”的推波助澜下,  相似文献   

2.
春节临近,在外打工的民工纷纷返乡,这本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很多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民工提前返乡的种种好处,说“提前返乡,不再饱受拥挤之苦”“可以不买春运期间的涨价票”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嘉兴城区的情况看,这些报道的出台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民工兄弟如期拿到了薪水,可以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了。这是好事,也的确值得宣传。但是,在舆论“一边倒”的推波助澜下,一些原本打算迟些回家的民工也纷纷提前返乡,并在一些地方加剧了用工的紧张形势。1月4日上午,笔者到嘉兴某职工服务中心就企业招工情况进行调查,该中心…  相似文献   

3.
2015年春节,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一篇《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返乡笔记,火爆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在返乡笔记中,王磊光描述了乡村的人际关系、交通设施、婚姻观念的变迁,并由衷地表达出了知识的无力感。随后,更多的博士返乡记开始出现在网络上,如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博士返乡记呈现出迥异的乡村面貌与知识分子的乡村情感,并由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春节期间,荆楚网共有50多名编辑记者在省内返乡过年、出省探亲、出境旅游。网站遂借此契机.策划报道了“手机播报·看新春”的记者春节见闻报道活动,编辑记者们用手机拍摄照片、撰写文字稿,发布到网站、手机报和微博平台,集中反映各地过年景象、发展成绩、人文风貌。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至8月.我国应对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四川“怪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而在这之前.我国分别应对了2003年的SARS和2004年的禽流感。围绕这三场公共卫生危机.我国的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也正始于2003年的SARS。通过对2005年四川“怪病”的危机报道.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中国媒体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方面的前行轨迹。一、2005年的四川“怪病”与相关的危机报道 2005年6月24日,四川资阳市出现了第一例后来被称为四川“怪病”的病例。7月22日四川省卫生厅紧急发布消息称,6月24日至7月21日,资阳市收治20例不明原因疾病病人,目前有9人死亡。如此高的病死率.而病因却不明确.使得这场公共卫生危机迅速成为舆论和公众的关注焦点.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新闻媒体随即展开了相关的危机报道。媒体在报道中借用疫区民众的称谓将其称之为四  相似文献   

6.
我国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的节庆日,固定的像“五一”、国庆、春节等,特殊的有重大的主题庆典时期等。2011年的国庆节过去不久。人们对国庆节期间各媒体的报道还记忆犹新,因此回顾和分析今年国庆报道更具鲜明的提示意义。国内新闻媒体在遇到节庆日的时候。往往会根据媒体各自的性质,采取一些非常规化的采编手段.适时调整自己的报道思路与方案,来应对这种主题宣传。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新闻洞” ,  相似文献   

7.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有特色和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仪式,“春节”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同时也是炎黄子孙建构民族集体记忆和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多元化、媒介化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春节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媒体未能花大气力挖掘春节期间的新闻资源,或是仅仅将其视为一般的假日报道,更多地从“吃”、“喝”、“玩”、“乐”等消费经济的层面,而未能将视角置于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以致春节报道丧失了应有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品格。而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马年春节报道中呈现出诸多亮点,值得媒体同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徐晔 《新闻实践》2012,(4):64-65
2012年的春节比往年来得早,每年一次的春运也提前了。为此,台州商报联合台州市总工会等策划推出“送一张回家的车票——‘和谐台州温馨返乡’大型关爱行动”。除了送上新年的祝福,再给从台州返乡过年的务工者送上一张回家的车票。据不完全统计,从1月5日到20日,这组系列报道共推出16个整版,涵盖消息、通讯、手记、图片等多种报道形式,共发放补助资金111.96万元,帮助返乡2720,!人。这一活动不仅在台州当地受到广泛关注,全国总工会“送温暖”慰问团来台州考察慰问期间,全国总工会哥主席倪健民高度肯定报社的举动:“台州送一张回家车望的活曲街得很章存!”  相似文献   

9.
1995年中国最具轰动力的报道之一当属四川黑竹沟作为中国“百慕大”频频见诸于各地媒体,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1996年春节刚过,黑竹沟再次名噪一时,而这次却是作为一场“新闻大骗局”。 此语一出,舆论哗然。四川一些曾多次参与黑竹沟科考的专家认为、在缺乏实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吴加芳的遭遇再次表明,媒体情绪化的的确确不是好东西。 2008年5月14日,吴加芳用旧摩托载妻子尸体回家,被法新社记者拍摄下来,取名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这张照片广为流传。这个四川男人,被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嫁人就嫁吴加芳”的口号也到处流传。他的那辆摩托车也进了博物馆收藏。对吴加芳,不仅网络媒体关注,大大小小各级各地的各类传统媒体也争相报道,其中当然不乏所谓权威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1.
春节期间服务性报道的特点春节期间的服务性报道不仅具有日常服务性报道的实用性、新闻性和权威性,还具备以下3个特点:一是内容的预告性。在笔者分析的2007年春节期间和2008年1月的报道文本中,预告性服务报道占绝大多数。类似《北京春节期间照明设施开启8天》《同仁眼科专家除夕全不关手机》等报道,媒体抓住节日期间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以满足群众的需要为目标,充分体现选题决策的前瞻性和报道角度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余凡 《传媒》2002,(5):48-49
2002年春节期间,北京地区的烟花爆竹禁放工作出现大幅度反弹。有关“禁放”的法律规定是否还要执行?这是节后首都各媒体都十分关注的题材。元霄节前,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晚间6:40播出的《北京新闻》先后报道了两条新闻,均为采访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月,正当全国人民准备喜迎春节之时,我国南方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笔者对“南方雪灾”期间出版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两家媒体的相关报道作了分析和比较,归纳出这两家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党报在抗灾报道时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春节报道,作为新华社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面目一新,成绩可圈可点。用户评价新华社2003年春节报道说,“满园春色关不住,时代气息扑面来”。而这种“时代气息”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和“求真务实”。这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也预示着新华社春节报道乃至整个报道正适应时代潮流、媒体市场变化以及现代通讯社的发展需求,进行着战略性转型,而这种战略性转型无论对新华社自身,还是对中国传媒业都将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雪姣 《传媒》2023,(13):38-40
为拉近主流媒体与青年人之间的距离,中央电视台于2011兔年春节期间首次推出网络春晚。十二年过去,总台在2023兔年春节期间再次发力,以“一起开新,共造未来”为主题打造了一档高质量的小年晚会。从2011年到2023年,网络春晚充分展现了主流媒体想要拉近观众距离的诚意,以及通过“思想+艺术+技术”进行创新融合的决心。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总台网络春晚的具体节目及相关技术应用,探析总台2023网络春晚如何将思想、艺术和技术进行完美的创新融合。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环境报在春节期间成立“战时报道指挥组”,深化疫情防控报道模式,顺应报道节奏,充分调动采编队伍积极性,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读者画像,根据受众需求生产多维度的原创内容,从而发挥了主流媒体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闻实践》2006,(2):59-62
报纸: 台州日报社22名记者利用春节假期访农村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一五”时期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宣传和报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台州日报社鼓励记者利用春节期间进村入户访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正在蓬勃开展的新农村建设, 值班记者和返乡记者纷纷拿起笔和相机,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8.
2016年2月14日,一则题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返乡日记》的“新闻”在《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文章在开头写道“:春节期间有各类温馨和怀旧故事,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文中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种种触目惊心的“村风村貌与民风”,如赌博打麻将成风、农村妇女利用微信“约炮”等,一时公共舆论沸腾,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甚至传统媒体纷纷转载,新闻学者参与其中热议。然而,这则“新闻”最后被证实是作者虚构的,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等要素皆为虚构,作者今年春节期间并没有回过家乡。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2月21日,四川达州境内宣汉清溪发生天然气控制性溢流事件,造成上万人大转移。这是近3年里达州市连续发生的第三次较大的灾难事件。在此之前,2004年发生了百年不遇的“9·3”特大洪灾,2005年遭遇“7.8”洪灾。对这种灾难性报道应当进行怎样的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引发了当地媒体的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节日报道是常规报道的一种,因其容易同质化而让采编人员大伤脑筋。比如临近春节了,各报就把目光一齐投向春运。植树节到了,媒体纷纷聚焦植树绿化工作。“五一”劳动节期间,受到表彰的劳动模范频频现身闪光灯下。如果把一张报纸连续几年的节日报道拿出来比较后,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内容其实大同小异,把年份、对象和地点换掉后,似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