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  相似文献   

2.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  相似文献   

3.
我觉得现在教我的每一个老师都不够完美。我想把我最喜欢的老师——三年级的教数学的朱老师嫁接成一个十全十美的老师。“人怎么嫁接?”不急不急,听我慢慢道来。首先,我要将二年级教音乐的林老师的美貌嫁接给朱老师,让她变成天仙下凡,美貌赛西施。你可千万别嫉妒,毕竟要十全十美嘛!可是光有美貌还不行,我还要将叶老师的细心嫁接给朱老师,让她更细心,更受同学们的喜爱。其次,如果朱老师的童心不够的话一定还不能受到同学们的一致青睐。所以,我要把教英语的Miss吴的童心“送”给朱老师,让她童心永驻,经常和我们玩玩小游戏。比如像Miss吴那样…  相似文献   

4.
不久前,我到小学里听一位一年级老师教《她是谁》一课。有两个小镜头可把我吸引住了。当这位老师教了部分生字词让小朋友自由读课文以后,问:课文里的“她”说的是谁呢?有一个小朋友答:“她”说的是“老人”。另一个答:“她”是  相似文献   

5.
我与张红老师只有一面之缘,对她的了解也不太深,然而在编这组稿子的过程中却对张老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读到“‘摘’苹果”教学片断后,我沉浸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张老师有开启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她让我看到数学课堂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她的课堂是开放的、灵动的,所展现的学生的内心是丰富的、充满想象的。能上出这样的课的老师,本身就是这个课堂的催化剂。这不禁让我感叹做张老师的学生真幸福! 一位学生家长在网上这样评价她:“张老师是一位在人品上平和、善良,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的非常值得尊敬的老师!”得到学生家长如此高的评价,我想这与张老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改革是分不开的。“不断探索、不断改变”不仅是张老师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一位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Michael  Segal  冥云 《英语沙龙》2010,(2):12-14
她是我小学二年级的一位老师。她教我数学,但在那时,我认为她在教我需要了解的关于生活本身的一切东西。是的,皮勒夫人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但是,让我对她永远感激不尽的是十几年后她为我所做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王瑞芳 《教育文汇》2014,(20):41-41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的女儿推荐了一位年轻的数学辅导老师。“您孩子数学学习是什么情况?”辅导老师在电话中问我。“如果题不难,成绩还不错;一遇到难题,就深入不进去。她好像不愿思考。”提起女儿的数学,我就头疼。“她平时喜欢读书吗?”老师的问题让我一愣,读书跟数学有什么关系?“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不读。她平时喜欢看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还有一些校园小说,经典读得不多。”  相似文献   

8.
同为数学老师,我与陆丽萍已相识多年,算是故友.内秀、大气是她留给我最初的印象,同时陆丽萍老师是省内外知名的数学特级教师.因此,从她的身上还能感受到一般女性少有的严谨和睿智. 记得在1997年的初冬,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在连云港举行,在获奖青年教师的汇报展示课活动中,一位来自溧阳的年轻女教师像一个活泼亲切的大姐姐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倍的认识.这位大姐姐就是陆丽萍老师,她清新自然的教学风格给当时听课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的汇报课让我与她第一次相识.  相似文献   

9.
教我们地方课的老师是一位名师,她姓苏,教龄已有30年了。她是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可今年,因为身体不适,学校让她担任我们班的地方课老师。  相似文献   

10.
如果要我写教过我的语文老师,我应在“语文老师”这四个字后面加一个“们”字。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是他们教我遣词造句做文章,以至于今天成了一名作家。抱歉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老师的名姓都不记得了,脑子里只留下他们的影像。我现在已年过半百,记忆力差,想这些老师是会原谅我的。对于初中的回忆便清晰一些。那时教语文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又无威严感,上起课来,她在上边认真地讲,同学们便在下边“议”,叽叽喳喳,如同茶馆一般。我很愤怒,但也没有用什么英雄的举止来制止这种目无师长的  相似文献   

11.
“老师,我恐怕是无可救药了。”她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一脸稚气,一脸迷茫。“为什么?”我让她坐下来,递给她一杯水,听着她的倾诉———这个女孩名叫小迪,个子高高,白白胖胖,一枚团徽在胸前闪烁。她望着我,眼睛里燃烧着信任和期待。她说:“最近,老师的课我一点也听不进去。晚上睡不着,白天昏沉沉的。我的语、数、外三门主课成绩明显掉下来了,数学测验破天荒地考了个40分!头一次拿着不及格的试卷让父母签字,原想会被他们骂一顿,不料爸爸还和颜悦色地劝我,说这回考差了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他连卷子也不看,也不问我考不好的…  相似文献   

12.
一天,有位老师沮丧地对我说:“詹老师,我教了11年的书,从未像今天上心理课这样感觉自己是如此失败,回家连觉也睡不着,丈夫见我唉声叹气,也替我发愁……“是啊,上好心理课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3.
一天,有位老师沮丧地对我说:“詹老师,我教了11年的书,从未像今天上心理课这样感觉自己是如此失败,回家连觉也睡不着,丈夫见我唉声叹气,也替我发愁……”是啊,上好心理课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陪一名同事听“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同事姓刘。是一位语文老师,从未教过数学。她说自己是“外行”,想好好学习怎么上数学课。所以她听得很认真、很投入.完全是以一名二年级学生的身份,虔诚地在听这节课。可是,在听课过程中。她仍有很多地方听不懂。于是,她不断地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我尽量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15.
名校名师     
“教了一辈子遗憾的课”于漪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前辈、著名的特级教师,是全国语文界的一面旗帜。有人评论于漪说:“于教师的课很难学,因为她的教学没有模式和程式,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于漪老师在1978年就被评为特级教师,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有人去听她的课,所以她说,她每天都上公开课,就连早读课也不放过。一位年轻老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听了于漪3000多节语文课,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于老师说她…  相似文献   

16.
李芳 《辽宁教育》2008,(10):29-30
“老师,我们写动物的那篇作文批了没有?怎么还不上作文讲评课呀?”一个女生问我。听了她的话,我的心不由得一震。在我教她的两年里,很多时候她的作文总是让我头疼。在我看来,写作文是她最厌恶的,难道是因为上一次她的作文被我读给大家听?“老师。我现在越来越不怕写作文了,还有一点喜欢了,我还很喜欢上作文讲评课。”孩子很高兴地告诉我,在孩子的脸上我找到了答案。我也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对讲评课期待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笔者看到贵刊2004年第7期上刊登了南师大鲍红梅老师撰写的《还课,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一文后,受到很大的鼓舞与启发.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我一贯坚持让学生写数学周记.我的初衷也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以文章的形式反馈给老师.相对于“还课”而言,数学周记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不尽如人意.还课,就是让学生把课讲给老师、学生听,以便老师更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激励全体学生能够真正接受、消化和运用所学知识,也是弥补“数学周记”弊端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8.
那年,我刚师范毕业,学校安排我教三年级数学。或许是新手上路的缘故,我的工作表现总显得不尽如人意。学校领导很关心我,安排了一位四十多岁的陈老师与我结成师徒对子。于是,陈老师常常到课堂上听我的课。奇怪的是,每每请她提意见时,她总是微微一笑说“:再听一课试试看。”就这样,陈老师连续听了我一个星期的课,却没给我任何实质性的建议。新的一周开始了,我再次邀请陈老师听课。她说“:小章,这一周你来听我的课,好吗?”真不愧为骨干教师,她的课上得如鱼得水,孩子们的思维显得特别活跃,总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许多精彩。现在回想起来,多年以…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而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而:“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20.
偏爱的代价     
赵龙 《教育文汇》2004,(7):33-33
我曾教过的六年级有一位叫黄永燕的学生。她属于那种典型的“数学瘸腿生”(即语文学得优秀,数学却学得不太理想)。当时我是这个班的语文老师。从我的第一堂语文课起,黄永燕和一些语文学得同样出色的同学就被我锁定为“重点培养对象”——我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身上的语文潜能,让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