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班固在《汉书》的撰述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自注的方法,以自注形式说明正文,阐发见解。本文围绕《汉书》诸志、表以及纪传中的自注,试图对《汉书》自注的内容和形式、历史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合本子注是佛教进入中国后出现的一种佛经翻译及注释形式,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史注家在传统史书自注的基础上吸收了佛经合本子注的长处,丰富了史书编纂的方法,使自注成为一种重要的史书注释形式,产生了以《洛阳伽蓝记》为代表的自注名作。  相似文献   

3.
宋词自注从方式看可分为夹注、尾注、题注三种,从内容看可分为注词句、注名目、注背景三类。自注与小序都是起导读作用的说明性文字,而小序是注背景缘由的,自注是注字词语句的,小序是说明全词的,自注是说明局部的;两者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自注与小序一样,体现了两宋词坛的“破体”风尚和“雅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中出现的地名达两千余处,而裴松之所注却只有数十处,且吴国为多,魏次之,蜀极少,但其中却不乏有价值,为后世保存了一些绝无仅有的地理资料。然而,裴氏所注分别采用自注和引书两种形式,也有失注、误注之处。读史之余,杂为考辨。  相似文献   

5.
史注滥觞于先秦、秦汉时解释经典的传注,而非刘、章所说始于汉晋以后;萌芽时期的史注有独立阐述式与随自释式两种形态。魏晋和唐代是史注发展变化的两大关键时期。史注的衰亡有四大原因,其中自注的充分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班固是东汉时期史书编撰大家,他的编撰思想不仅丰富,而且自成体系."宣汉"是其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编撰思想的核心."断代"、"崇儒"、"会通"、"切世"都是其"宣汉"思想的衍生物."断代"思想催生出<汉书>"断代史"体例;"崇儒"思想使班固编撰<汉书>以儒家思想为是非准绳,"会通"思想生成了班固"上下博洽"的编撰方法,而"切世"思想注定了<汉书>具有明显的为东汉政治服务的特征.正是由于班固有着丰富的编撰思想和较为严密的思想体系,<汉书>的编撰才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汉书>一经编就即成史学经典,对后世史书编撰的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书,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古往今来,注<汉书>的人不少,颜师古<汉书注>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颜师古<汉书注>的成绩巨大,但也有疏漏之处,文章对颜注中的一些失误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颜师古注<汉书>,征引古籍达百余部,而簿录类唯有<别录>和<七略>,且二书早已亡佚不存.本文仅对<汉书>颜注所引<别录>、<七略>之佚文加以笺释,从而完善清季以来诸家<别录>、<七略>辑本,以见古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称引<汉书>资料与<汉书>之比对研究,指出金陵书局本若干文字之讹误,并就相关标点、校勘问题稍加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旺莽传>作为<汉书>的"第一巨篇"、"第一变体",在历史编撰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体例上"名为列传,例依本纪",纪年上"纪莽事用莽年",篇目安排上"传终全书,别为一代",且"广收文诰,为文增色".这些别识心裁的编撰特色,使史家能更全面、真实、深入,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也使<王莽传>成了体现<汉书>历史编撰成就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1.
试论《史记》自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自注形式以见其心志,以明其去取,体现了其撰述的别识心裁。本文结合《太史公自序》、《史记》十表等,对《史记》自注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书才 《安康学院学报》2005,17(2):66-68,84
萧该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研究<昭明文选>并且撰有专书的第一位学者.本文首先对其生平著述进行了考证,然后依据残存于日藏唐钞<文选集注>和<汉书>旧注中的萧该<文选>研究的资料,从内容特色和体例形式两方面,论述了其在<文选>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叶慧琼 《现代语文》2009,(6):143-145
颜师古的<汉书注>没有专门的理论来系联或论述同源词.它在训诂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运用声训系联了部分同源词.本文通过<汉书注>中解释字、词,破通假,贯通异文或古今字这三个训诂条例分析了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相似文献   

14.
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发展的基础上走向转折,史注也在前代的基础上取得一些新成就,特别是对《汉书》和《史记》的注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史书自注有了新的创新,《通典》自注的成就最为突出。随着史注的发展,有关史注的理论探讨也开始出现。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咸炘的<汉书知意>引证丰富,侧重从史法、义法角度论析<汉书>.在<汉书>研究方面,他不墨守成规,对相关论述予以批判,以宏观视角论<史>、<汉>之异同,并强调研读<汉书>应注重源流,具有较强的史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蒙恬北逐匈奴年代提出了质疑,并对其"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毒"一句读法作了考释;同时对<汉书>中<张良传>、<郦商传>、<百官公卿表序>内若干语句进行了辨析,指出了<田广明传>中颜注之一误.  相似文献   

17.
顾国 《现代语文》2008,(3):121-122
<五礼通考>对<汉书>中<纪><志><传>都有大量的引用,因此,研究<五礼通考>引用<汉书>的考异问题,不仅可以开启<五礼通考>研究的大门,而且对于<汉书>的研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现将<五礼通考>引<汉书>的考异情况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对正史的态度历来不一,对一些史学家的著史也有不同的评价,如对司马迁、班固这两位正史源头作家就有谁优谁劣的争论.从司马迁、班固的生活年代、著史背景、创作好尚等角度去分析并加以考辩,可知司马迁、班固都是我国古代正史著名作家,他们著史各有所长.司马迁主要贡献在"通史"体例上,班固则体现在"断代史"体例上.在创作方面,他们都十分艰辛,意志坚强.争论他们著史谁优谁劣实没必要,能写出<史记>、<汉书>这样的史著实在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相似文献   

19.
班固作<汉书>,汉初部分多袭<史记>,因此<史记>与<汉书>重合的部分,成为研究<史记>版本、校勘、史实出入的好材料,并可能由此窥见<史记>原貌.本文仅就<史><汉>异文略作考辨.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目录书,是研究古代图书状况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其<易>类著述流传至今,大部分书在后来的目录书中已很难看到,多数人认为已经亡佚,该文详细考证<汉书·艺文志>中<易>类著述篇章的流传情况,从而明确<汉书·艺文志>中的<易>类著述的存亡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