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的出版业,已经在改革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出版业,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向前发展。 中国的出版业,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繁荣过;中国出版业的改革,也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更宏大的战略和气魄。 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出版改革的宏观方面,越来越多地注意出版改革的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可以说,建立出版集团,实施出版业的集团化发展,正是出版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取得巨大成绩 "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闻出版发展的新路,开创了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得到了许多关于人力资源发展研究的信息。其中“出版社不再需要的十种编辑”的报告值得出版界思考,现予以刊发。我们相信,看过此文后,读者可以和我们一起断言,这十种编辑不仅2005年的中国出版业不需要,而且是中国出版业永远都不需要,他们将被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所摒弃。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十年了,围绕着关贸总协定,当年谈判中矛盾最集中的环节之一是新闻出版业,现在,十年回首,入世以后,中国大陆新闻出版业受到哪些影响、发生哪些变化,中国新闻出版业有哪些改革与突破呢?至今我仍记得当年中国传媒界对WTO的热烈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出版业市场化、企业化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中国出版业直面的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出版业,不仅仅具有文化范畴的特性,同时也兼备经济方面的属性,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融合的产业,出版业的平稳发展需要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一、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历史背景1.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目前,中国出版业市场体制还不是很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真正独立的竞争主体,也没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国有出版单位一方…  相似文献   

6.
出版业对于社会文化宣传、教育、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够创造巨大经济利润,是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重要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我国多次进行国出版业改革,在出版强国战略实施中中国出版业得到空前发展,数字出版、传统出版都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二零一四年,国家出版总局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出版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加快了中国出版业发展步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出版业必须认清时代发展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本文将针对我国出版业现状与发展思路展开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版和出版科研工作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从1983年版协首次召开全国性出版理论研讨会以后,有组织的出版理论研讨活动已经开展15年了。十多年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及中国编辑学会在各地新闻出版局、各地版协的支持下,分别召开了多次出版研讨会,组织和推动广大出版工作者、出版研究工作者、出版教育工作者以及关心出版业发展的各界人士,围绕出版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开展调研活动,默默无闻地为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弹指一挥间,中国入世已经走过了第十个年头。十年间,中国出版业的发展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与中国入世几乎同步的出版集团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集团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版格局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出版业几十年来,都以《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作为出版物的分类标准,对出版的图书进行分类。然而几十年来图书分类法基本上被固化了,图书分类不恰当运用成为出版社司空见惯的事情,多年来出版业对此也一直无可奈何。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的出版事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图书分类法却一直不变,对此,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  相似文献   

10.
未来十年的改革对中国出版业而言极为关键和重要 ,必须努力创造条件 ,及时把握时机 ,寻找出能尽量减轻痛苦、减少混乱的改革办法 ,改变中国出版业在改革大潮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出版业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为我国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党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我国传统出版业却处于一种相对尴尬的境界,面对强势的新媒体,以我国传统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研究。  相似文献   

12.
按着时间的顺序,我们精选了十个关键词,串起2012年中国出版的一系列焦点时刻。这十个关键词,反映了中国出版发展的概貌,这十个关键词,提示着中国出版突破的方向,这十个关键词,蕴含着中国出版前行的力量。中国出版"走出去"【焦点时刻】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分析了当前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基本态势和面临的机遇,指出了进一步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十大变化潘国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由复苏走向繁荣,目前已跻身世界十大出版国行列,我想把这一过程归纳为出版业的十大变化,这里勾画出一个粗线条,供读者了解参考。一、从调整地方出版社方针起步,推动了整个出版业的发展1978年以前,...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和美国都是出版大国;同时,后者又是目前公认的出版强国。本文从历史到现状对两国的出版业进行了比较,试图探究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并找出两者的差异和差距所在,希望对处于改革、重构时期的中国出版业有所裨益;进一步地,也力求总结出版业发展的某些共同规律。 全文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中美两国的出版史,然后从中梳理出若干个对出版业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探索其与出版业的相互关系及发生作用的方式。第二部分,在叙述中美两国出版业宏观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总结两者的异同,提出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缺陷及改革的方向。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介绍了两国在具体的出版社经营管理及图书发行方面的情况,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展示了两国出版、发行的特点,强调市场及市场行为对美国出版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对发展有中国特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版业的借鉴意义。出版业作为知识产业的一个部门,版权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因此,本文在第五部分简略地介绍了两国的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状况。 全文约3.2万字。  相似文献   

15.
正时光划入新千年已十四年,中国出版业也跨入了发展的快轨道。市场化、集团化、数字化、上市融资、转企改制??转眼,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倏忽而过。但中国出版业发展得到底如何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系主任、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教授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左健教授联合主编的《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新千年来的中国出版业》(以下简称《报告》),为  相似文献   

16.
记录业绩展现形象系列电视片《文明之火──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之路》开拍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出版业改革发展和巨大成就的系列电视专题片《文明之火──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之路》摄制组已组成并于今年6月11日正式开机。该片由《中国出版》杂...  相似文献   

17.
高凤勤 《出版参考》2013,(16):34-35
我国出版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未来还任重道远。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387种,2000-2010年全国出版种类年均增幅14.57%。但是,我国出版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市场  相似文献   

18.
2007年6月1日,宋木文同志的新著<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出版界的领导、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了会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来书面贺信,与会者踊跃发言,都高度评价了这本书.宋木文同志是我国出版界老前辈,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出版界,到90年代成为中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既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许多重要政策的制定者、参与者或执行者,对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改革勇气、智慧和责任.作为一个晚辈,我不敢全面评价这部著作,但是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看完这本书后很受感动、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我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业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出版业应从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出版战略出发,才能促进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的接轨,保证中国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两大主题.然而,中国出版业的现状却与时代发展的潮流极不协调,其问题令人忧虑:买卖书号、恶性竞争等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着出版业的健康发展,潮水般的退货和巨大的库存把一些出版企业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如何使中国出版业突出重围、摆脱困境?如何使中国出版业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这些问题已引起业内不少人士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