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年国学思潮兴起之时,四川于1912年首创国学院并刊行《四川国学杂志》,廖平、刘师培和刘成圻皆推动了四川国学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国学运动的中心向西南转移,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西迁,国学家和学者云集四川,特别是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和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学派的发展壮大,给四川引入了新的国学观念和科学的考证方法。这使四川国学与主流学术融合,改变了国粹主义的态度和旧学的方法。1949年成都私立尊经国学专科学校的解体,标志四川国学运动的结束。四川国学运动是中国二十世纪国学的一个缩影,从中可见国学运动摆脱国粹的约束而走上新的科学道路的历程,从而可认识国学的真实性质及其历史经验对我们现在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
△1898年9月,南昌友教书院改为算学堂,这是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学堂后,我省设立的第一所算学堂。  相似文献   

3.
正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创建于1911年,是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余额建立起来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本学堂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北京清华学校近章》又规定:"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以造成能考入美国大学与彼都人士受同等之教育为范围。"当时学校的教学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法等多照搬美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清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教育民族化突出地反映了科举制废除后传统教育制度在某些方面的遗留,如"新学"课程设置、学堂奖励出身和存古学堂等。  相似文献   

5.
读冯国瑞先生《绛华楼诗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瑞先生(1901—1963),字仲翔,甘肃天水人。早年在天水甘肃省立第三中学肄业,同时在存古学堂从哈锐、任承允学习国学。民国十一年(1922)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十五年(1926)夏毕业。又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次年夏毕业。曾任青海省政府秘书、秘书长,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兼任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解放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1963年病卒,享年63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与传统的儒学教育大相径庭。所倡导的国学教育并非是对传统儒学的重复,而是立足于本土文化,以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开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途径,也创造了一种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原川南师范)位于泸州市城南永丰桥畔,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这所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一九○一年的川南经纬学堂,是在当时维新运动推动下创办起来的一所“新学”,是全川把书院改为学堂的第一所学校。一九○二年,经纬学堂改名川南师范学堂,为当时下川南道所辖泸州、资州、叙州府、永宁州四属二十五县所共有,学生考送和经费筹办均来自各县,是川南唯一的师范学校。学堂既得风气之先,向在新思想的青年亦多来就学。校内曾组织“输送学社”,灌输民主革命思想,部分学生后来加入“同盟会”,如黄复生、  相似文献   

8.
语录     
八个字:中国主体,世界眼光。——2009年11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在停办80年后重新成立。当问及如何振兴国学院,重现当年以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清华四导师为代表的国学辉煌,院长陈来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全球性的建校理念国学院大学创立于明治维新后,日本经历着西方文明冲击的1882年,前身是“丰典讲究所”。当时,日本正在效仿西欧各国,发展现代化,而国学院  相似文献   

10.
国学课程的源起
  国学概念的提出,一来源自于清光绪末年开始推动的“废科举、立学堂”、一味强调“教习西学,以富国强兵”的新式教育体制,为此政府觉得应该在新式教育中仍保留中国学问的地位,希望在西学冲击之下,学生仍要读点经书。国学概念的提出,二来源自于当时的梁启超、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党人,他们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的立国精神:“国粹者,一国精神所寄也。其谓学,本之历史,因乎政俗,齐乎人心之所同,而实为立国之根本源泉也。”(《国粹学报·论国粹无阻于欧化》)强调国学不等于“君”学,内涵非经学之儒家一家之学,而应“复兴古学”,意指具批判精神、反封建君主专制的诸子学。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在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中,两所"嘉定府中学堂"相继在成都和乐山开办。这两所学校的创办,得力于一些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如吴天成、廖赞裳、王祚堂等。还有一批巴蜀文化名人也与这两所学堂发生了重要关系,如吴虞、萧湘、吴芳吉、郭沫若、曹葆华等。文章力求借助一些新发现的史料,还原这两所中学的创办过程以及相关的人事关系。由此透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在剧烈的文化转型中的种种状况,让一批献身于中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浮出历史的水面。  相似文献   

12.
所谓近代蜀学,是指廖平及受他影响的蜀中学人之文化共同体,在清末至民国之文化转型期,对中西文明所作的深刻反思之学,以蒙文通、刘咸炘、唐君毅等为代表。萧萐父先生通过其父萧仲仑先生深受近代蜀学的影响。近代蜀学具有中西文化相资互补之属性,其特色在于:传统学术的根底厚实,特别是深通经史之学,而又堂庑宽广、心态开放、兼容并包、不囿成法,在表达上颇具诗性特质,做到哲诗互济,在人格上追求完美,仁智双彰。百多年来,学界多以欧洲文明作为唯一判准评论中华文明,有很多不相应的方面,亟需重识重估。中华文明源头孕育之中华各民族历史上的诸多属性仍未被我们所认识。萧先生的近代蜀学研究,启发我们发掘中华文明及其进程的独特性,不可本末倒置,丢掉中华文明之根。  相似文献   

13.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戏曲通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永宽研究员主持编写的一部综合戏曲史编年著作,丰富了文学史研究领域,对戏曲史研究更具有重要的路碑意义。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纂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丛书》,第一批计有五种:蒋长栋著《唐诗考释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唐诗注释和考证的理论上的探讨与阐释;李剑波著《清代诗学话语》,从总体上来认识清代诗学的本质和基本规律;蒋长栋主编《中国韵文文体演变史研究》,通过“以韵为核心”的艺术质素和“以情为核心”的内容质素,来界定韵文的文体特质;徐炼著《古典文学新读》,涉及对《诗经》、杜甫诗和李商隐诗的解读,展现了作者积累的研究心得;吕斌笺校《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在校笺本集、收录资料的基础上,对晚清“岭西五大家”之一的龙启瑞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面对帝制的复辟和社会的腐败黑暗,新文化派开出的药方是全盘学习西方的新文化,并进行了一番轰轰烈烈地推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后,另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对新文化派追求新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形成了学衡派。两派的思想路径有着很大的区别,对抗不断。但是思想的来源都深深地植根于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判断,而且都有着追求新文化的旨趣和努力,两派的对抗与对话有着清晰的时代背景和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6.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并至、东方与西方文化危机的并存,是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生存环境。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先后出现了洋务派、晚清国粹派、东方文化派、本位文化派以及新儒家等流派。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又具有反现代化和文化优位意识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国60多年来中国政府对外援助理念的重要思想渊源。“和合”的精神理念、“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及“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国对外援助政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较好诠释。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华民族应当以中华文化为主体,中华文化应当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应当以孔子思想为主体。中华文化继承与创新的主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主体。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实质上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权,保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慧命,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价值体系,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认同华夏与中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大一统文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如南北朝纷争割据的各政权也以争夺中华文化正统为荣,这正是隋唐得以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文化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对文化中国的坚守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以《周礼》为号召,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亲撰《臣轨》,倡导“以道德化天下”,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她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