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关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渝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质量及速度必将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目前,虽然在经济总量和质量两方面,成渝经济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差距,但其无疑拥有区位、自然资源、交通网络、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等后发优势。只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政府统筹协调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并充分发挥成渝经济区的后发优势,便能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大赶超,从而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点睛之笔,高等教育能为经济增长极提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增长源的同时,也是一种优质的投资项目。成渝经济区的高校肩负着为发展成渝经济服务,培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但目前成渝地区高校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巨大的差距。通过分析提出成渝地区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吸引名校入住和改革高校办学体制,打造成渝地区高等教育优势,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成渝经济区的构建可以避免行政区经济带来的诸多弊端,实现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成功转变;有利于充分利用成渝地区城镇密集优势,形成成渝"都市经济圈",发挥都市经济圈的能动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是实现"五个统筹",推进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长江上游经济带"向纵深发展的战略举措。总之,构建成渝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渝经济区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两个中心所辐射覆盖的经济片区,这一经济片区的发展已经纳入了中央政府的视野,它的大力发展能对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成渝经济区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成因,试图从促进二者均衡发展的角度,为成渝经济区的整体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有先天的发展优势,目前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使得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库、科技库对于成渝地区经济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里介绍了成渝经济区及区域内高校的简况,分析了地区崛起对高校的需求以及本地区高校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高校能级结构的划分对不同类高校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然而在经济总量和质量方面,与其它成熟经济区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目前城市以及城市圈逐步成为区域竞争的主体,对成渝经济区的主要城市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可以认清它们各自的竞争力类型和发展条件,并以各城市为抓手,扬长避短,探讨出整体上构建成渝增长极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位于成渝间的成渝经济区经济洼地,从核心—边缘结构看,是两个核心区的边缘区,经济集聚力远小于成渝两个核心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这些地区既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又可能使其发展的挑战更加严峻。文章基于三区域新经济地理学框架,首先分析了落后地区现代产业份额的决定因素,并进行了数字模拟,结论是:如果落后地区的支出份额足够高,那么加强中心地的落后地区与两个发达地区间贸易的政策,可以吸引企业迁移到落后地区。当支出份额达到一定程度时,贸易自由度的上升会在落后地区发生突发性集聚。然后以内江为例,分析了成渝间经济洼地的空间经济特征,并与核心区—成都进行了比较。同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成渝经济区经济洼地空间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对于这些地区发展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发达的城市群,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可望建设成为我国第四大组团式城市群。本文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我国现有三大城市群容纳力有限,发展第四大城市群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而成渝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城市群基础、经济实力和客观条件,最可能发展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为成渝组团式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广安在成渝经济区中享有政治、区域和资源三大优势,在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必须全面审视自己,找准自身的定位,科学可行的发展融入路径,建立起融入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的长效战略。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规划。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标志着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成渝经济区正在逐步形成。这个有着9840多万人口的成渝经济区,有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30周年。这位特区的缔造者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立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就经济特区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引领推动了经济特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本文论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印证。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新目标;继往开来,再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业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个主体区的建设和发展,南阳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其发展在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南阳总体上一直处于落后、欠发达状况,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存在被边缘化的可能,因此,南阳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南阳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南阳人口素质;加快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深化资本运营机制,不断提高民生保障,积极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发挥南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枢纽作用、门户作用和生态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泛北部湾经济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互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以其事关中国—东盟合作的大局,事关中国的未来发展,使得广西即将由泛珠经济区普通成员一跃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成员,成为泛珠经济区重要成员。通过分析泛北部湾经济区提出的背景和特征,泛珠经济区的实力以及两个经济区的互促关系,提出了互促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促进海西和谐,是建设海西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建设和谐海西,利益协调是根本和关键所在。因此,对海西社会中存在的若干利益冲突的阐述及其原因分析成为必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只有政府把改善民生、公平分配、民主制度和依法治理分别作为施政宗旨、目标、基础和手段,一个较为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才会得到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借鉴珠三角、长三角区域政府合作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促进成渝经济区地方政府合作,以期为这片唯一落户中国内陆,地处中国西部的经济区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流域面积约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7%。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基础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期间,是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决定着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结果。必须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福州会展业迅速崛起,在整个海西经济区会展城市排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11年更一度成为海西之首。但随着会展经济的受益越来越明显,厦门、温州、泉州、汕头等海西城市都积极发展会展产业,与福州争抢会展市场,以至于这两年福州会展经济陷入低谷。文章通过选取厦门、温州这两个会展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海西城市与福州在会展市场、综合实力、内部产业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表明福州在发展会展产业上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然后利用钻石理论分析影响福州会展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指出福州发展会展经济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最后从政府、市场、行业协会、企业、相关产业与支持产业以及机会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旨在提高福州在海西乃至全国会展城市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中央研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制造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物流为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提供了增力。本文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首先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与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物流与制造业协调度测度模型,选取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关联度和协调度的测定,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与制造业的相互制约胁迫因素,最后得出了结论,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内江市位于成都、重庆两城市之间,是西南各省市交通的重要交汇点.为此,利用GIS技术对内江市2001年、2007年、2012年的陆地交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内江交通道路分布特点,结合统计资料分析发展原因,认为政策和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内江2001-2012年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内江应抓住机遇发展交通.  相似文献   

20.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两岸“三通”、“直航”——中国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临港工业带来良好的机遇的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3324公里海岸线、210.9公里深水岸线、海岸线长居全国第二位、深水港资源居全国首位的优势也越来越被挖掘出来。因此,本文用SWOT分析法从各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福建发展临港工业具备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为深入研究临港工业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