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70年代以后生人”是评论界对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批作家的集体命名。他们没有群体性的苦难记忆,相对孤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活得相当自我。相对于以往的作家,这一群体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消费性———只消费,不创造。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没有取得任何属于自己的思想成果。对于人生,“七十年代以后生人”这一群作家们采取了一种游戏的态度,而这正构成其消费性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本来,70年代与80年代的时间跨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浪花点点;本来,70年代出生者与80年代出生者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没有迥然的差异。一样的社会浪潮下,他们也不可能有太大的相背相离,但从他们各自些微不同的心灵烙印中,我们会感受到两代人微妙的时代特征,感受到社会悄然前行的步伐。当70年代出生者渐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在事业上屡有斩获时,80年代出生者才开始懵懂地陆续走入社会,他们独立独行的行为方式以及独生一代特有的脆弱与任性,使父辈们有些忧虑和怀疑,但不管怎样,他们终究会被社会推向时代的前沿,由此,70年代出生者的行走足迹成为他们最直接、最生动的参照蓝本。我们走进两代人心灵记忆,截取令他们深切感动、记忆犹新的生活片段,也许我们会感知到他们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与他们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杨子英 《考试周刊》2012,(73):176-176
70年代出生的学生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长大的。时代不同了,现在,很流行赏识教育。事实证明,赏识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教育。它让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学生更自信,更成功。表扬是认同别人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它也是赏识教育的最直接方式。老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同时。作为学生他们要学会赏识一切,包括他们的老师,同学,甚至自己。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有的受表扬的多一些,认同感、成功感容易满足,往往容易取得成绩;有的学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极少获得表扬,久而久之,失去了上进心和自我认同感.缺乏自信心。转化工作就难做了。  相似文献   

4.
徐朝霞 《湖南教育》2009,(10):50-50
有人曾做过调查,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在普通小学占到了45%,这表明他们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和学生一样没有感受过先辈们激情燃烧岁月中的爱与恨。他们或许不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前出生的人那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罗盛教等英雄人物形象,曾是那样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如今的高中生群体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被称作"90后"。他们不同于70年代或80年代出生的人,这群年轻人从哇哇落地开始,就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各种新奇玩意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描写了一群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介于青年与中年之间的故乡出走者,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经济能力,但却始终怀着无法开解的乡愁,这乡愁的意义超越了"70后"的生活经验,是中国社会转型之后新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甚至"90后"们普遍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尹智华 《新职教》2000,(6):22-22
当代的学生大多数出生干70年代末80年代初。应该说,我们的学生是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观念、思想模式和我们相比有一定的差别,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明白这一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具有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华夏大地迎来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变革,伴随着这场变革登上中国文坛的,是一批黑夜给了他们黑色的眼睛而他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的青年诗人,这群执著地穿行在黑夜里的思想的歌者们被我们称为朦胧派诗人。他们对传统信念产生怀疑,对真善美重新思考,对自身价值重新认识。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的精神花朵,他们的诗歌成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种特殊声音,透过模糊的意象和隐喻的文字,直抵我们的内心深处。在这群朦胧诗人中,有一个名字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曾经被评为“20世纪最受欢迎诗人”的舒婷。  相似文献   

9.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和话语,正如60年代的老歌在经过了40年之后永远只能在那一代人心中才会显得沉蕴和隽永一样,80年代出生的小作家们也怀揣着他们独有的迷茫、痛苦、沉思和感悟,走入了文坛,也走入更多人的眼帘。韩寒,郭敬明,胡坚,许佳,楚玳,叶枝,周嘉宁,苏德,张悦然……如今的文坛因为80年代出生的一批小作家而显出蓬勃的生机和绚烂的色彩。而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对文学,对写作甚至对生活又有着什么样绚丽的思考呢?写作是自由的劳作目前在上海大学影视技术学院读书的郭敬明,可说得上是这批80年代出生的准作家的代表了。被曹文轩称作“…  相似文献   

10.
“70后”是讲述年轻一代的成长经验的一个创作群体,他们相对集中地对成长主题进行了书写与延伸,在叙事与文体上尽管对前辈作家有所继承,但更多的是自己的发挥与创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史上 ,商界的“宁波帮”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群体 ,相比之下宁波籍作家群却少为人知。他们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又有独特的个性色彩 ;既体现出一代文人的理想追求 ,又蕴涵着或明或暗的乡土情思。解读他们的作品 ,有助于我们对浙东文化作更深入地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感觉派作家在"洋场爱"渐成时尚之际,适时地以小说的形式对"洋场爱"进行了大量的、精细的描写和展示."洋场爱"是专属于大都会欲海"猎神"的"爱的哲学",欲海的速食与狂欢是其基本特征."五四"以来逐步输入的性解放理论是"洋场爱"产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学中有一批身处学院之中的女作家,她们特定的教育和生活背景,带给她们的散文创作以一种动人的童心之美。她们的童心源于爱,体现为圣洁、神性之美,而通过稚拙新鲜的比喻和拟人式的语言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两性关系的层出迭现,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认识所表现的两性伦理观亦不尽相同。20世纪80年代末,王安忆以她的性爱主题系列作品“三恋”对两性伦理进行了深入探究,集中透视了在纯粹的情与欲的纠葛中的男人与女人,以女性的立场和眼光,对两性和谐进行了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5.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现代派作家之一。他的思想虽受过佛洛伊德的影响,但对于性爱的本质和功能,他与佛洛伊德的意见相异。劳伦斯认为,性之真正意义,是美感。性和美是一回事,尤如火和火焰是同一回事。憎恨性,就是憎恨美。想让爱具有生命之美,就必须尊重爱。劳伦斯认为,性爱的功能是快乐,而不是生育。人类的本能是积极的创造。劳伦斯的大部分性爱观点在其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均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丁和张爱玲是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作品的相同之处,一是用小题材来体现社会,二是缺少浪漫的情节,三是时代背景模糊.不同之处,一是主体风格不同,二是语言风格迥异,三是人物创作心态不同.  相似文献   

17.
描写和颂扬爱情的美好,表达对爱情执着追求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不胜枚举,也是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展示作者对待爱情的观念。近年来,一些爱情题材的影视作品宣扬不受任何约束的、不担负任何社会责任的性爱观、婚姻观,并用“人性”作为支撑其观点的理由。影视作品的作者应牢记自己的社会职责,坚守爱情婚恋观的道德底线,创作恪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颂扬健康美好爱情的作品,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道德修养,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安徒生的童话《海的女儿》与王尔德的童话《打鱼人和他的灵魂》,都讲述了凡人与美人鱼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古老民间传说题材,是属于水域空间和陆地空间之间生命关系的艺术原型。然而,在两位世界级童话作家的笔下,却各自构成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对爱情这一母题各具个性的诠释,可以感受到两位作家对生命的诗意观照,可以领会到他们不同的心路历程以及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不少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呈现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的双重缺席的态势 ;文学既然是人学 ,就必然与性爱有缘 ,但人文关怀与价值追求应当成为内核 ,作家既要对性爱的存在根基发出本体论的追问 ,又要对性爱的价值与意义保持密切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中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按其人物身份及刻画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神女、大家闺秀、侠女、妓女、狐鬼异类五大类。作者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也是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过程,透过作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可以初步了解到文人矛盾的婚恋观及急于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