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2.
练太极拳如何养神等问题。内经《灵枢·本神篇》中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是由父母阴阳二精相结合而形成的,是生俱而来的。我国古人把与生俱来的神的功能,称之为元神,把人后天获得的意识活动,称之为谓识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元神与识神的关系,由知可知,神相当于大脑。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练习太极拳养生,应该首重养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保健哲学对未来体育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对人类生命现象的认识方式,产生了不同于西方的理论模式。中国古人认为,“气”是人类生命体的物质原素,也是维持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构成生命原素的物质(“气”)一般称之为“精”,其蕴含的功能则称之为“神”,具体表现为“气”的物质代谢运动,即“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决定生命运动的盛衰。中国传统哲学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阴阳只是生存环境的结构,阴阳运动形成的“和谐”才是生命生成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内经》指出,“和谐”不是阴阳比例的算数平均,而是依据内外生存环境变化调整阴阳的比重,使之成为一种最佳结合状态。并称之为维持正常生命运动的“圣度”。中国古代将影响身心健康的有害因素分为“内伤”(社会心理因素)与  相似文献   

4.
神慧应真     
李兆生 《武当》2004,(3):13-14
夫丹法中有移炉换鼎法,为丹源中神与气合而后,真元凝固,随日月阴阳而升降,结聚为形,纳甲为丹,其“真元固气法”为基(初步、二部)。然后转入“泛水则工,炼肾冲脑”,使元气形成生命的结晶。“神慧应真”乃是注入玄机,使“神结为形,慧化应真”的脉传。  相似文献   

5.
大力金刚功     
大力金刚功是以静中得气,根据人体内存在的对立统一的阴阳循环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一种健身强体运动。此功法内外兼修、刚柔合一,可用于提高自由搏击的技击功底。通过练功,可使内三合(精、气、神)与外三合(眼、手、身)紧密协调起来,形成全身百骸、筋力、肌肉、血液循环及精、气、神的统一“行动”,促使人体内在潜能的激发。  相似文献   

6.
虚静  大江 《武当》2000,(6):48-50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这是说修道者所修的就是神气精这三元的融同。神是指心神场,气是指体内的能量,精是指体内的生命信息,所以气与精是神的基础,神是气与精的主宰。修道就是从修主宰人手而达统御气与精的和谐运化,气与精的和谐运化反过来  相似文献   

7.
张兴洲  李仲良 《武当》2003,(6):13-14
基本特点及练法 张祖意合太极拳的特点为脱胎、换骨易筋、洗髓。它有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 坐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站则筑基养气,行则借足于坦途,动则练养结合。它有内外五形十大练法: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练法共分三部。  相似文献   

8.
精气神是“气”物质内部结构在物质性、能量性、信息性方面的倾向性表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精、气、神三者,各有各的功能和效用。所以古人有云: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义云:“精满、气足、神旺。”丹家修炼里有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说。  相似文献   

9.
王小龙 《武当》2006,(12):43-43
《心印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人有精则生,无精则死,故精为生命之能源,内丹之药材。施之则生身,逆之者人圣。正如三丰真人所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是也。  相似文献   

10.
八桩之法,以八阵图立说。就奇正而言,以天、地、风、云为正法,以龙、虎、鸟、蛇为奇法。就阴阳而言,以天、风、虎、鸟为阳桩,以地、云、龙、蛇为阴桩,无极桩为阴阳合德桩,即动静未分,阴阳相合的统一体。就攻守而言,以天、风、虎、鸟四阳桩为攻,以地、云、龙、蛇四阴桩为守。就刚柔而言,阳桩主刚,但刚中有柔;阴桩主柔,但柔中有刚。就开合而言,以龙、虎、乌、蛇四桩为开,以天、地、风、云四桩及无极桩为合。就架式高低而言,以天、地、龙、鸟四桩及无极桩为高桩,以风、云、虎、蛇四桩为低桩。就锻炼内容而言,无极桩用于养气、调气、活血、安神以延年益寿。天门桩(拳)用于炼志,地门桩(拳)用于炼意,风门桩(拳)用于炼劲,云门桩(拳)用于炼神,龙门桩(拳)用于炼筋,虎门桩(拳)用于炼骨,鸟门桩(拳)用于炼精,蛇门桩(拳)用于炼气。此外龙门桩及虎门桩又用于  相似文献   

11.
郭德才 《武当》2008,(9):44-45
我们大家都知道,道家炼养者历来对“精”“炁”都很重视。《上阳子金丹大要》曰:“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长,气长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老子河上公注》云:“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气不劳,五神不苦,则可以长久。”《释滞》中讲:“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太上老君说:“精者,血脉之川流也。精去则枯老,是以宝之也……常行爱精,此要道也。”《太平经》中也说:“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  相似文献   

12.
张东宝 《武当》2003,(6):41-41
修炼桩功很讲究炼“气”(如养气等)。这是因为“气”与“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说到“膜”,向恺然先生(笔名“平江不肖生”)撰著的《侠义英雄传》,曾对人体的“膜”有过通俗易懂的介绍。 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谈论霍元甲时说:“霍先生是  相似文献   

13.
"养气"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而且是从哲学的角度喻意其与生命来源的联系。先秦老庄"养气"说理论奠定了我国古代"养气"说理论的雏形,两汉时期桓谭、王充等人进一步确立以自然论生命意识范畴的"养气"说理论;汉代刘勰认为养气的实质是"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是古代"养气"说理论体系中极富代表性的学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古代思想家们对"养气"说理论的探究,对"养气"说理论的最终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析健身气功防病治病机理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健身气功通过调心、调身、调息,在心理上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可疏通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通过特定的形体运动、呼吸,以心为主导的整体养生具有保精、养气、存神的作用。由于精、气、神存在,健身气功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击能力的目的。《太极拳经歌决》中说:“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内转,是一种太极拳内功锻炼的过渡形式,象推手只是一种拳架到打的过渡形式一样,太极拳练到高举动阶段,就不再执着丹田内转,那时全身处处是丹田。“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所以武禹襄在《太极新论要解》中说:“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相似文献   

16.
精、气、神三者,中医称为三宝,认为它们是可分不可离的。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鉴于三者间的互相关联,任何一个的失调都会影响其它二者,只有当三者和谐稳定时,人才能保持健康,“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精、气、神本是古代哲学中的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含有元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沙明熙 《武当》2009,(5):13-14
李景林是武当丹派第十代宗师,精武当剑法,技超群伦,被誉为“剑仙”。据李公大徒弟、先师杨奎山(林甫)说:当年先生(李景林)练剑时,主宰太极,步行八卦,身与剑合,剑与神合,龙飞风舞,于无剑处,处处都是剑。  相似文献   

18.
水火居士 《精武》2008,(9):46-46
《黄庭》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人黄宁。”子夏日:“食气者,神明而寿。”夫子日:“夫形之所恃者气也,气之所依者形也。气全即形全,气竭即形毙。是以摄生之士,莫不炼形养气,以保其生。未有有形而无气者,即气之与形相须而成,岂不皎然?”  相似文献   

19.
陈新峰 《体育师友》2010,33(3):36-36
“精”“气”“神”是队列、体操练习中应重点强调的一个环节,它反映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我校近几年来大力加强对学生进行“精”“气”“神”的培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振藩截拳道“勾漏手”技术中,以“封手”及“连消带打”为其鲜明的特征。这两种技术的复合运用,可以更快、更安全、更有效地阻挡住对手的攻击,形成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并发挥出顺势防守反击的威力。 在振藩“勾漏手”中,以拿为“勾”,以挂为“漏”,即我们通常所称的“挂拿”。其中,“勾手”分为“外勾手”“内勾手”“交叉勾手”;“漏手”分为“外漏手”与“内漏手”。一、警戒式(摆桩)对峙—振藩摆桩—搭桥 敌我双方以截拳道警戒式(摆桩)对峙,敌向前滑出一小步,前手拳变掌,拇指屈扣,四指朝前,向我面部攻击;我迅速变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