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今陕西省靖边县北部统万城遗址的最早调查,一般论述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怀远县知县何丙勋受榆林知府徐松的指派,前往县内西北境寻找夏州城故址,踏勘后确定今统万城遗址即是。经对道光年间榆林人杨江撰《河套图考》提供线索的核查,再据何丙勋调查内容同《榆林府志》记述内容之间的关联性,现推定何丙勋的调查发生在《榆林府志》成书的1841年秋季之前,最有可能是在1841年上半年,榆林府方面的指派人则为知府李熙龄。李熙龄纂辑《榆林府志》中急于解决夏州城故址、怀远县水道两个问题,构成怀远知县前往境西调查的动因,调查后形成的"禀稿"呈送给李熙龄,著作权属于何丙勋。1844年徐松方出任榆林知府,何丙勋又将"禀稿"呈送徐松,时间是为道光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2.
翁万达,字仁夫,号东涯,广东潮州揭阳人。“生而颖异,五岁能诵书”,嘉靖五年(1526年)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嘉靖十二年(1533年)出任广西梧州知府。因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和广西断藤峡侯公丁之叛乱有功升任广西右参政。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升任四川按察使。嘉靖二十  相似文献   

3.
1 《洪武正韵》成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由乐韶凤等人奉敕编撰。全书十六卷。平上去三声各分二十二部,入声十部,共七十六部,根据刘文锦的考定,《正韵》共有声母三十一。对照三十六母,非敷混,知照混,彻穿混,澄床混(床母一部分又与禅混),泥娘混,共少五母。对于这样一部规模较大的官修韵书,在近代  相似文献   

4.
早在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不久,陈独秀就发表了《欧洲文艺史谭》等文,并在答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吾国文艺……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的主张。1916年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除对陈的观点表示赞同外,又提出了“今日欲言文学革命,须从八事入手”的意见,这“八事”,在次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中虽有所阐述,但对新文学实质性的问题,却基本未予明确列论。陈独秀在胡文  相似文献   

5.
明洪武十八年三月,郭桓贪污官粮被诛(见《明实录》洪武十八年)。赃粮数目,《明史·刑法志》称“赃七百万”;《明通鉴》该年中也载“坐盗官粮七百万石。”后人据此谓郭桓贪污案的数额为“七百万石”。然而,早在明末清初谈迁就已指出:“盗粮七百万石未尽。”(《国榷》卷8太祖洪武十八年)就连朱元璋本人也直言不讳地说:“前者榜上若改尽写,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御制大诰》郭桓造罪第49) 作为研究明初封建法制珍贵文献的《明大诰》,对澄清郭桓案提供了比较详细的确凿资料,从中不难看出该案的具体情况: (1)盗官粮卖放浙西秋粮。“户部官郭桓等收受浙西秋粮,合上仓肆百伍拾万石。其郭桓等止收陆拾万石上仓,钞捌拾万锭入库。以当时折算,可抵贰百万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记 :“清雍正三年设立怀远县 ,民国二年改名横山县 ,195 8年 12月撤销县制 ,辖地并入榆林县。 196 1年 9月复设横山县。”怀远县为今陕西横山县前身 ,建置于清雍正三年。《清史稿·地理志》记 :“雍正九年 ,改置榆林府 ,并置榆林、怀远、定边、靖边四县” ,表明怀远县始建于雍正九年。据此 ,关于怀远县建置时间两书相悖 ,相差甚远。然清怀远县究竟置于何时 ?《清代·地理沿革表》又记 :“榆林府 ,雍正八年以绥德州地置榆林府…… ,又改绥德州所属旧榆林卫之怀远堡为怀远县……。”以为怀远县置于雍正八年 ,同“三年…  相似文献   

7.
1.《记考》卷11大历十年进士著录“卢士阅”,按《千唐志》咸通二年《砀山令郑纪故卢氏夫人墓志》云:“夫人皇考讳士阅。建中之际,以秀才升第,位至使府监察。”《墓志》记士阅登第在“建中之际”,非是大历十年,当依《墓志》为准。2.《记考》卷21开成二年进士著录“沈黄中”,编者徐松于此年下又引《云溪友议》云:“高锴司贡籍,……商锴先进五人诗,奏曰:‘臣锴昨日奉宣进止,令将进士所试诗赋进来者。……其次沈黄中《琴瑟合奏赋》,又似《文选》中《雪》、《月》赋体格,臣与第三人’。”按《千唐志》大中十二年《承奉郎守大理司直沈中黄墓志》云:“讳中黄,字中美,本吴兴人。……乡荐神州,名在殊等,贡于有司,第登甲科。宗伯高公锴疏青蒲曰:‘沈某所试《琴瑟合奏赋》,有似《文选》雪赋、月赋,臣与第三人’。”又《千唐志》大中八年《登封县令吴兴沈师黄墓志》亦题“仲兄中黄撰,仲弟佐黄书”。《元和姓纂》卷七吴兴沈氏亦云:“中黄,大理司直。”由此可证《记考》之“沈黄中”  相似文献   

8.
(坤下坤上)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正)吉。上面是《周易·坤卦》卦辞,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到“西南”和“东北”两个对立的方位辞。它们由于方位的迥然不同,其结果也完全两样:一方是“西南得朋”,另一方是“东北丧朋”。这是为什么?历来《易》学家解说纷纭。有很多人是以《文王八卦方位图》来解释的。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憬曰:“西方坤兑,南方巽离,二方皆阴,与坤同类,故曰:西南得朋;东方艮震,北方乾坎,二方皆阳,与坤非类,  相似文献   

9.
《汉书.历律志》引《世经》云:“成汤方即世,用事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据此,可推得成汤立国为公元前1735年。《世经》还说“自(成汤)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如此,则知武王灭商为公元前1106年(1735—629=1106)。另外,我们从《竹书》、《尚书》等记载武王伐殷……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已,王朝自周于征伐商”。“戊午师渡孟津,癸亥陈于商郊……甲子昧爽,受(纣王)率旅若林,会于牧野……”可推得武王伐纣灭商为公元前1106年。此与《世经》所载“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完全吻合(1735—1106=629)。而郑州商城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1600年左右。因此,我们断定郑州商城绝非殷汤亳都,而是成汤之后的第九位商王中丁所迁的“陔”都。  相似文献   

10.
道光顾师轼撰《梅村先生年谱》,所见资料有限,难免阙误,兹据《清实录》予以补正。《年谱》阙漏未收而见于《清实录》者四:(1)赵弘文荐吴伟业。“顺治三年八月王寅,苏松巡按赵弘文疏荐吴伟业”,“九月乙酉,降赵弘文二级调用,以滥举吴地乡绅多员,市恩循私故也。”(2)命吴纂修《顺治大训》。“顺治十二年正月辛亥,谕:朕……欲勒成……《顺治大训》,……特命……吴伟业……为纂修官。”(3)命吴纂修《太祖圣训》。“顺治十二年四月癸未,谕:……《太祖圣训》、《太宗圣训》即于五月开馆。特命……吴伟业……为纂修官”,“五月庚戌,宴纂修……官于礼部。”(4)命吴纂修《孝经衍义》。“顺治十三年正月癸未,谕:……兹欲勒成《孝经  相似文献   

11.
《汉书·历律志》引《世经》云 :“成汤方即世 ,用事十三年十一月甲子朔。”据此 ,可推得成汤立国为公元前1 73 5年。《世经》还说“自 (成汤 )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如此 ,则知武王灭商为公元前 1 1 0 6年 (1 73 5— 62 9=1 1 0 6)。另外 ,我们从《竹书》、《尚书》等记载武王伐殷……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越翼日癸已 ,王朝自周于征伐商”。“戊午师渡孟津 ,癸亥陈于商郊……甲子昧爽 ,受 (纣王 )率旅若林 ,会于牧野……”可推得武王伐纣灭商为公元前 1 1 0 6年。此与《世经》所载“自伐桀至武王伐纣六百二十九年”完全吻合 (1 73 5— 1 1 0 6=62 9)。而郑州商城的年代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 1 60 0年左右。因此 ,我们断定郑州商城绝非殷汤亳都 ,而是成汤之后的第九位商王中丁所迁的“阝敖”都。  相似文献   

12.
公、颂、谷、容四字,索其本义,皆容貌也。 公,许慎《说文解字》释日:“公,平分也。从八厶,八犹背也。韩非日:背私为公。”黄约斋《字源》认为厶即是○,是一个小圈子,加八示分散,化私为公的意思。这仍不脱韩非之意。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认为,韩非《五蠹》中“自营为私,背私为公”这两句名言,“虽然两千年来信之不疑”,但“只不过是杜撰骋辩而巳”。他说,公“象双手提起一釜形的省文”。  相似文献   

13.
《资治通鉴》卷200显庆五年四月条载:“丙寅上发并州,癸巳,至东都。”《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载:“四月戊寅,车驾还东都”,与《资治通鉴》不合。查四月辛未朔,无“丙寅”,而有“戊寅(八日)”,“癸巳(二十三日)”。《册府元龟》卷113《帝王部·巡幸二》亦云:“四月戊寅,发并州;癸巳,至东都。”如此,则《资治通鉴》所载“丙寅”当为“戊寅”之误。《资治通鉴》卷205万岁通天元年三月条载:三月“丁巳(十六日),新明堂成,……号曰通天宫。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案,《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载:“夏四月,案享明堂…  相似文献   

14.
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嘉庆《重修一统志》(民国二十三年)卷152山西《保德州·城池》“河曲县城”下云:“……改名河保营。本朝乾隆二十七年为县治,三十三年重修。”同卷《古迹》“河曲故城”下云:“……乾隆二十七年,移治西北河保营。”按:今考其他文献,《重修一统志》“乾隆二十七  相似文献   

15.
我院图书馆徐日辉副研究员所撰学术专著《史记八书与中国文化研究》,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与七十列传构成。其中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八篇,是纪、传之外专记朝章国典的大政之要,实为八门不同类形的文化专史。其影响之大使后世二十四史纷纷效仿,并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扩张,产生出“十通”、“会要”、“会典”等一大批政书,成为八书的延续和左右大军,与纪传、编年三足而立,其内容与数量之…  相似文献   

16.
“今……于此”是先秦两汉诸子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结构。这里,我们从诸子文中选出《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论衡》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今……于此”结构的一些特征。 一、“今……于此”出现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心理思想。《吕氏春秋》认为 ,管理者必须重视人欲并根据人欲来用人。掌握“令人得欲之道”关键在于“知人”。“八观”、“六验”法是知人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杜甫陇右纪行诗《石龛》的地理位置,“旧注”寥寥无几。考察确认:今甘肃西和石峡镇石峡村西山的“八峰崖石龛”为杜甫笔下的“石龛”。但杜甫只去了“石龛下”,而未去“石龛”。通过对前往八峰崖石窟道路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能“驱车石龛下”的道路,即由高河口进入,经石坝、刘河、真武、曹家湾梁、关坝、喜集、灯塔,到寺儿湾之路;通过对八峰石龛下寺儿湾“吉祥寺”遗存的考察,找到了杜甫走这条路的真正原因,拂去了诗意与八峰石龛环境位置相抵牾的疑云。论述了《石龛》诗与“仇池草堂”、《仇池》诗的关系,认为:《石龛》诗破解了诗圣专程寻访仇池的密码,也找出了诗圣寓居仇池山下飞龙峡东端灯塔村的证据,其《仇池》诗是在飞龙峡所写,属纪行诗。  相似文献   

19.
一、《旧唐书·地理三》卷40“瓜州下都督府”条云:“武德五年,置瓜州”。可本卷下文却说:“沙州下,隋敦煌郡。武德二年,置瓜州。五年改为西沙州。贞观七年,去‘西’字。……敦煌,……武德三年,置瓜州,取春秋‘祖吾离于瓜州’之义。五年,改为西沙州。”《新唐书·地理四》卷40:  相似文献   

20.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