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人文启蒙的主题,即诉诸个人自主、人民主权与科学文化教育,全新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不仅是临危创生,而且在迎受苏俄革命期间随机应变地赢得了历史性的飞跃.尤其后来还经过了一种长期而曲折体现的历程.在当代谋求五四人文启蒙的主题的继承、创新及超越,有必要沿着马克思东方史观的理论思路加以切实的探索.由此可能导出当代中国人文理念创新的物质实践基点,即: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化渐次转为集体承包的科技装配的大生产方式.2.走中国农村土地资源置换之路,使零散分布的村落撤并整合为现代农村社区,腾出更多的土地资源,供农村多种经营所用.而当代中国人文的创意取向可集中陈述为:当代中国开明公益的人民主权政治和开放诚信的"人和"伦理德治的有机联结.  相似文献   

2.
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大公无私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社会平等和公正的认同和维护、对最广大人民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提升,使“延安精神”具有了鲜明的人文关怀特征。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价值哲学和初步的治国理念,“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尝试,其所彰显的民主、平等、公正、人民主权等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仍是我们当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3.
蒋九愚  闵慧  王才章 《文教资料》2008,(32):168-169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优秀精神成果,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发扬这一文化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身心人格,培养和谐人文品格.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也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泛滥的今天,通过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的道德精神,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崔艳萍 《教育与职业》2012,(26):175-176
文章在人文关怀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当代大学生人文修为的欠缺,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境界形成的背景,指出了重建重视人文关怀教育的路径:观念更新,把人的全面发展还原为教育目的;内容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渗透人文精神;方法创新,关爱与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时代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文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和谐社会需要人文素质,而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大学生缺乏诚信将会对社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五四人文启蒙期间以及之后,学界围绕民生问题的多元性理念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历史过程.而只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逐步结合起来,以及中国共产党明智地创生并能动地实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机制或方式,才开创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中国社会民生变革的新局面.除此之外的任何社会民生改良修补,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源自五四的中国社会民生理念与实践的不懈求索在当代的更好开新拓展,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及其社会主义国策的本质之廉洁与巩固.  相似文献   

7.
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研究正在开放有序的信息结构与复杂巨系的文化书写中重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核心技术体系的裂变与创新,奠定了认知科学的技术理性基础;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了内容、资源与经验、规律;生态文明的认知科学重构与后经济学的文化重构,正在形成人文社会科学文化创新与文明创造科学融会的核心体系与应用发展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人文素质,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普遍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尤其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在今后的中职德育教育中,要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能型人才。本文针对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时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文学术研究,在五四之际的新文化革命中,发生了严重的谱系断裂,这种情况后来一直未有根本扭转。进入改革开放后,我们引进了大量的西学资源,但真正有中国自己创新、建构的东西仍然很少。原因就在于没有中国自己的学术谱系做支持。造成后来中国传统学术谱系“后天失调”的原因主要有:恐惧心理、否定“中学”传统心理、认识论偏颇症、对主义话语的逆反、受后现代去中心和非本质思潮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唐君毅,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文思想经历了启蒙期、思想基础和创作基础期、探寻期、发展期、深化期和鼎盛期,最终形成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世界。唐氏人文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人文教育观怎样?这些问题的追寻,对我们认识这位新儒家大师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与育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的本源上探析了人文关怀的历史渊源,并联系当代中国实际,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人文关怀取得的实质性进步。以党的十七大为新的起点,确立了人文关怀的时空坐标、思想坐标、文化坐标,从方法论上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路径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素质,而大学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为当今我们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历史赋予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4.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重要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该融人各学科教学之中。大学英语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学习人数多,蕴含的人文知识丰富,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课程平台。转变大学英语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人文精神的内涵,无疑应包括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心与爱护,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的历史中,这种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鲁迅、老舍等文学大家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而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这些闪耀着人文思想光辉的作品,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应该也能够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极好题材.而一旦我们把"人文关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使其成为一个懂得并努力实践"人文关怀"的人,那么,假以时日,即能重建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刘强 《华章》2012,(19)
随着和谐社会的进一步深化,和谐校园这一主题也正在不断推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使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人文关怀要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只有做到了人文关怀,学生才会在受到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将来的工作中为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提高21世纪大学生人文素养之路——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失范,国民人文素养普遍低迷所引起的混乱状态.由于社会变革的阵痛和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当下的大学生也同样遭受着人文素养集体滑坡的困扰.本文就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和反思,并试图提出一剂药方--"启蒙"是提高21世纪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倾向于重业务学习而轻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这不可避免导致学生人文素养贫乏。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最为解放的今天。特殊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独特的思想特点。在现今的时代特点下,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目前现状,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方面对其实行一系列改革,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的分裂反映在现代教育上,造成了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现代教育的教条化和机械化,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倡导一种创新的、科学和人文相融合的教育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