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明词以“寄言于闺闼”“无当雅言”的创作实况受到诟病,《草堂诗余》的流布及词的曲化倾向被看作明词衰蔽的动因,这是以丈人雅词的审美观加以衡量,若从词的体本性而言,明词恰恰反映了词由乐而,历俗而雅发展过程中的反拨,重扬了词合乐而作,应歌娱宾的体功用,在整个词学发展史中形成了小股的回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明代曲的兴盛,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的宽松,享乐主义的盛行均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 从明词作家、作品及艺术成就、明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明代词学的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证了明词的学价值。二、从考证明代人的生平生状、考察明代艺思潮以及其他体作家作品的考证等方面,论证了明词的献价值。三、从献清理的角度论明词研究的基础,指出选本不足据,成说不足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明、清人对属相同对象的明词的不同反应得出“词亡于明”之亡与评判者的观念相关,进而深入到历史语境当中厘定出使明词亡掉的三观念: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浙西词派的“醇雅”、常州词派之“寄托”。并对当今的明词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想法。  相似文献   

4.
"词亡于明"、"明代无词",是清代词学一个不证自明的价值判断,况周颐则在词史观、词学价值观、词学批评等方面对其予以反拨,以为词史上的词格纤靡之变,罪不在于明而在清;明词体性与风格新变,乃是风会所趋,以陈铎和屈大均词作为代表的一代明词有其重大词学价值,体现出对明清词史的重新反思。况氏对明词的重新评价根基于其词学价值核心——词心,以"词心"观照词史,构成其词心史观。  相似文献   

5.
明代曲化词的大量存在是客观事实,不以论者意志为转移。本文从词与曲的关系入手,认为俚俗质朴的"曲子词"与曲最为接近,词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被雅化,但俚词始终在民间甚至在部分文人作品中存在并发展。明词的曲化,是词在濒临消亡的边缘,寻找源头,汲取养分的自然选择。优秀的曲化词能融会词、曲的优长,表现出真率自然、妙趣天成的美感,本身就体现了词在明代的发展与走向,从词体演进的角度来看,曲化词也是促成清词中兴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陈子龙的词学思想是明清时期词学批评、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正本清源的意识。陈子龙认为:由于明人过于低估词的价值,率意作词,也由于南北曲等俗文学的影响,致使明词俗化和曲化,走向了衰微。力图正本清源、振衰救弊,并把南唐、北宋词作为词回归本源的标尺。二、对词的价值估计和辨体意识。陈子龙既认同词为“小道”,其价值、品位与诗文无法相提并论,但又承认词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辨体意识强调词与诗、与曲的区别。三、对词体审美标准的体认。包括“四难”说和对词之“意”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明词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词本身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具体分析,其每个阶段各具特点,各具风格,都有名垂词史的代表性人物,足见其成绩不可忽略;从发展传承的角度来看,其对唐宋词的继承、摹拟,对清词的影响,有着自己颇为特别的发展轨迹。因而,在诗词研究及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再忽视明词这一段了。  相似文献   

9.
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体裁。它以特有的音乐美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宋以后,词并没有中止和消亡,而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继续发展着,直到近代仍没有丧失其活力。金、元、明、清各代词的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 但是,明代的词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建国前的一些文学史著作,大都不提明代词。建国以来的一些文学史著作,也不提或很少提到明词。就拿两部影响较大的文学史来说。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只是在介绍“清初的词派和词人”时,追溯前代,提到“明人词多率意之作。杨慎、王世贞稍为突击,而成就不高。惟明末陈子龙是一个优秀作家。”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编的《中国文学史》,也是在谈清词时,提到清初词家“有的沿明季词风,以花草为宗,提倡婉丽,于律多疏。” 长期以来,对明词的忽视和评价偏低,与明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实际地位和作用是并不相称的。 明代,由于拟古风气甚浓,八股文取士制度盛行,以及政治腐败,给文学以不良影响。除了流行于民间的、以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趣为特点的小说成就较高而外,其它方  相似文献   

10.
舒晨 《文教资料》2009,(18):30-32
蒋捷的抒情小词,轻松活泼,清丽明朗,是<竹山词>中最能代表蒋捷创作的个人特色的一部分作品.这些抒情小词在体式、语言、风格、情节等四个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元曲的特征,反映了词在宋末元初的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曲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云诡波谲新旧转换之际,词学领域亦是观念胚变,词派酝酿兴盛,词人词评风云迭起。广陵词群领袖王士禛从不同的角度,对前代的宋词学或发表见解和看法,或亲身模拟与追和,而晏欧词作为宋词学其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评议学习探讨的对象。这些研究评判活动,汇成清初晏欧词研究的重要部分,亦可一瞥当时词学风尚的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陆九渊、杨简、陈献章、王守仁、王畿、罗汝芳对心性本体特征的揭示层层深入,直至二曲达到极峰;明末冯从吾、高攀龙以及清初李二曲等学者分别主要从工夫和适用角度,在程朱、陆王基础上完善了儒家内圣外王结构模型的圣人理想。  相似文献   

13.
文章把袁宏道、王思任的小品文置于明代文学的背景中,对袁宏道王思任小品文中以"水"为喻时所呈现的"自然与典雅""阴柔与阳刚"各与时代的同构性以及两家之间的异质美进行了分析.结论是两人的小品文各有对明代主流文风的反拨和否定,而王思任的小品文更带有否定之否定的色彩.这标志着晚明时期的文学创作已经从拟古文风中脱胎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主要从诗体正变与诗史正变展开了阐说;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则着力对词体正变予以了辨分与消解。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清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5.
李曾伯乃南宋后期诗人、词人,今考证其生平著述及版本流传如下:淳祐十二年(1252)夏,李曾伯自刊《可斋杂稿》三十四卷于荆州家塾杞梓堂。宝祐二年(1254),李曾伯于荆州又成《续稿》八卷,收录两年间新作。《续稿后》则收录宝祐二年(1254)至景定二年(1261)七年间之新作。后,其子李杓于咸淳六年(1270)将文集三刊于书市,印成中笥本。然是集现已无刻本传世,今所见均为清抄本。又有嘉定十三年(1220)至绍定三年(1230),李曾伯在蜀,曾与老儒王揆合作《班马字类补遗》,然宋版《补遗》今已不存于世,今《班马字类》五卷提行本(附补遗)主要有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涉闻梓旧》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词"媚"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媚"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到词学批评中;明代,词"媚"论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清代,"媚"在词学批评视野中得到更为广泛地运用与升格.上述历程,标示出"媚"作为我国古典词论的审美范畴经历了一个不断上升、辩证发展的轨迹."媚"具有"阴柔"、"世俗"、主"形式美"等美学品格,作为一种文体"范式",是对"庄"、"雅"之诗的反常.  相似文献   

17.
从宋代词选看宋人的词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词学发达,因此选词活动也很兴盛。由于编选者所处的时代的原因,对词的理解较少有时代的偏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宋代词选来管窥宋人的词体观。“娱宾遣兴”是词之为体的社会功用;“雅”是词之为体的体制特征;娱乐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词之为体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谢德  谢祥皓 《滨州学院学报》2012,28(5):106-114,118
《宋史·艺文志》著录吉天保《十家孙子会注》为《孙子十家注》的原始著录,其源则为各家注本的出现,其中依次包括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皋、何延锡、王晳、梅尧臣、张预十一家注。吉氏成书后重要的刊本则有:明正统《道藏》刊《孙子注解》;明谈恺、李棣、黄邦彦等刊《孙子集注》;清孙星衍刊《孙子十家注》;及1961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影刊的《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相似文献   

19.
在处于明清转型期的文学思潮及诗学风尚的环境下,王夫之"以诗议政",痛斥建门庭,立宗派,画疆墨守,党同伐异的恶劣文风,对立门庭、讲死法、行复古都加以指摘品评,指出其短缺不足。他提倡追寻文学本质,发挥自由创作,其议论虽不免有矫枉过正之处,但斥庸者,唤真才,振诗教,清算明代政治过失,对清初和后世的诗歌发展与政治反思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士禛是广陵词坛的总持,有词集《衍波词》、词话《花草蒙拾》、词选《倚声初集》,且支持孙默汇刻了《国朝名家诗馀》,并评点过邹祗谟、董以宁、梁清标等人的词集。当今学界主要从"词论"、"词作"和"词史地位"等三方面对王士禛的词学贡献进行论析,虽时有精辟之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王士禛词学研究尚有拓展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