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中,高校学生一直被当做管理的对象而非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主体,导致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究其实质,学生参与权的缺失是阻碍我国高校民主法治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原因。文章从学生参与权的概念入手,考察了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现状,引入不同国家、地区学生参与权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从中发现了两者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了完善高校学生参与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参与权在高校管理纠纷解决问题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理论基础包括正义、民主、平衡等。高校学生参与权发源于受教育权,不属于行政法意义上的参与权。学生参与权在实践中表现为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参与权、处分参与权以及高校具体事项管理参与权三个方面。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参与权是高校管理工作不断趋于民主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制定大学章程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不仅要正确行使好学术权力,还要尊重学生的参与权。从参与主体看,高校学生参与权既是一种个体性权利,也是一种群体的权利;从权利内容看,学生参与权包括学术性事务与非学术性事务;从权利的层级看,学生参与权是通过宪法和普通法规定的各种权利。大学章程制定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校自主管理权与学生参与权之间的冲突。高校要认真对待学生参与权,通过章程明确学生参与权的范围,拓展学生参与的渠道,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民主管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存在参与权缺乏保障、参与范围及程度受限、机制平台缺陷等典型问题,其中隐藏着校方民主管理理念薄弱,学生权利观念和参与意识不足等深层次原因。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加强相关立法,完善制度框架,创新平台模式,强化渠道建设,以促进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学生自治的权利边界与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高等学校学生自治权是高等学校法治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从培养具有民主、科学意识的现代公民角度出发,学生权利结构不仅应包括我国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所列举的权利内容,而且应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规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权、校务参与权、有限自治权等权利内容。但受根深蒂固的特别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我国高校学生自治权的认识比较模糊。要彻底剔除现有不合理制度的安排,应在坚守法律保留原则、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等基础上,从修订或制定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健全高校学生自治组织、完善高校学生法律救济渠道等层面保障高校学生自治权。  相似文献   

6.
学生参与管理既是高校民主自治的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及对其产生原因的深入研究,对现存的校内申诉、教育行政机关申述、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等渠道进行整合,提出建立校内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相衔接的体制,同时通过完善校内信息公开制度、校园听证制度,以及构建国家宪法权利司法化救济制度和教育仲裁制度,以期为学生参与权的保障与救济提供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生自治权是学生成立学生自治组织而拥有的一种在学校内部的、经过多数学生认可或默示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并独立行使的权利与权力.法律属性上,高校学生自治权的"法定权"不明显,更多地体现出"拟制权"色彩;法律特征上,高校学生自治权具有权利性与权力性、自主性、民主性、教育性等特征;内容上,高校学生自治权包括高校学生自治的自由权、要求权、福利权、参与权、管理权等内容;限度上,高校学生管理权、教师的学术自由、高校学生自身的局限性等是高校学生自治权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高校学生行使参与权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它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学生受教育权实现的切实需要,还是高校协调好自主与民主关系的客观要求。目前,高校要在制定涉及学生权益的校规,及处分学生、评价教师教学、后勤管理等方面,重点保障学生切实行使参与权,这既需要校规对参与的事项、方式、程度等作出具体规定,也需要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尊重学生的参与权是高校管理工作不断趋于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文章介述了高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权,解析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价值意义,进而提出了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权实现的基本路径与几种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新疆7所本科高校学生的专业总体满意度、参与专业建设意愿、专业建设总体评价等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专业情况的深入了解有利于增强专业满意度;多数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意愿较强;部分学生对所在专业就业和培养质量认可度不甚乐观。基于研究结果尝试提出对策:转变专业建设理念,保障学生的知情权;设定合理的限度,保障学生的参与权;鼓励学生多层面、多环节参与,保障学生的建议权、决策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