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曾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要说服人 ,一靠真理的力量 ,二靠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是感召力 ,人格的力量是向心力和凝聚力。真理力量的发挥有赖于人格力量的支撑 ,人格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人格究竟是什么呢 ?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心理学把它看成是人与人的差异 ,是人的稳定的内在特征 ;文化学偏重于文化与习俗的规定 ,认为人格是内在化和个体化的文化精神 ;法学从社会等级和财产的关系上表述人格 ,认为人格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利益 ;社会学视人格为个人在集体中的个性特征 ;伦理学认为它是人的…  相似文献   

2.
人格与财产的关系问题,在民法理论界历来见仁见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无财产者无人格.但其实,无论财产概念本身及其属性,还是从民法立法的历史来看,无财产者未必无人格,而无人格者必无财产.文章以为,人格与财产的关系应是:无法律规定则无人格,而无人格者无财产.  相似文献   

3.
理想人格是对人格模式的理想化设计。它是社会和个人共同追求的人生价值目标。任何社会都需要有超越眼前功利境界的理想和人格追求,这是社会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一种文化为人们设计的最值得向往的人格典范,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佳境界。一个社会具有人格追求,才会是充满生机活力、蓬勃繁荣的社会;一个人具有理想人格追求,才会成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公民。这就是所谓国有国格、人有人格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中谈到的"人格",是指每个人的行为倾向。它既包括人的脾气、秉性,也包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为人处世的风格。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体验世界,也决定着一个人在世界中如何活动;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理解别人,也决定着一个人如何体验自己。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将注意力投向了人体中最神秘、解释人格真正根源的地方——人的大脑。  相似文献   

5.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健康发展的表现。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建构基础理想人格的建构必须体现现代化建设对人的新要求,体现社...  相似文献   

6.
“人格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地讲,一个人的人格亦即一个人的“为人”,它包含“一个人的心情胸怀和德行事业”。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而代表人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格,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文化素质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一、人格概念界说人格,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例如说“张三人格高尚”,“李四人格卑鄙”,“不要污辱人格”等。何谓人格?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意即面具。所谓面具就是…  相似文献   

7.
庞辉 《文教资料》2014,(6):118-119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是一个人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不同的家庭环境塑造了儿童不同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1年的《婚姻法》规定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它体现了人的人格平等、独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司法界和学术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中谈到的“人格”,是指每个人的行为倾向。它既包括人的脾气、秉性,也包括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为人处世的风格。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体验世界,也决定着一个人在世界中如河活动;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理解别人,也决定着一个人如何体验自己。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将注意力投向了人体中最神秘、解释人格真正根源的地方——人的大脑。  相似文献   

10.
所谓理想人格,是指各个时代塑造的,让人们学习、追求的最完美的人格模型,是人格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特定的理想人格形象,反映该时代的文化主题和价值取向。所谓道德修养,是指思想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应达到的境界。我们利用儒家理想人格施之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首先要确立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即人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或人的道德品质上的善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相似文献   

11.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理想道德人格是指人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社会道德价值几方面最完美的结合 ,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标准。笔者认为 ,现实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一、主体性道德人格及其特征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规定性 ,是主体所具有的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品格的总和 ,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肯定 ,是统一人的各种素质的本质特征的价值。如果说理想人格是时代精神在个体人格上的凝聚与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一、健康人格的内涵及特点的解读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它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心理学家们从各个方面对健康人格的内涵进行了描述,笔者认为,健康人格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健康人格应具有以下特点:(1)能比较客观地认识、接纳自我和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13.
费广英 《天中学刊》1999,14(6):112-113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人格”是一个应用极其广泛的概念。它的内涵较为丰富,往往因应用环境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使是在心理学与教育学领域,对人格这一概念的定义也是不同的。我们一般把人格和个性作为同一个概念加以理解,其含义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在适应整个环境的过程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人格反映了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人与人之间最显著的差别就在于此。健全人格的内容包括:一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对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做人应具有的基本精神的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判断是做人的基本标准。包括不损…  相似文献   

14.
陈倩 《现代语文》2010,(9):93-93
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学概念,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给人格下的定义是:“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人格的本质特征是独立性、稳定性、功能性。人格一旦形成,将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人格的话题虽然离我们很远,但真实的人格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格是每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反映。就像照片,是用照相机照出每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如果用特殊相机——人格量表,照出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是富有创造型的还是循规蹈矩型的。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教师人格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证,是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有了它,儿童的心灵就拥有了一片"最灿烂的阳光".抓住了教师良好人格的培养,就等于抓住了教师教育的灵魂;看到了教师人格研究的重要性,就等于看到了教师研究的一个关键.湖州师范学院王荣德教授的《教师人格论》(科学出版社)就是这样一部学术专著,它抓住了教师教育的灵魂,看到了教师研究的关键. 这部专著从探索教师人格的内涵开始,系统地反思了教师人格的历史演变轨迹.深入研究了教师人格的发生机制、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认为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意志、智能结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内在倾向性.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圣人是具有理想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的人。尽管在时间长河的淘炼中,“圣人”经过历史的深度整合,似乎变成某种抽象意义的表征,但在钱穆看来,圣人仍是一平凡人,他在历史文化中生成,在现世世界生活。钱穆始终强调的是,这种成圣的可能性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中,圣人乃是于平实中见圆满,理想上一最普通的人格,即是一最高人格。  相似文献   

18.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品质的核心,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人格的话题虽然离我们很远,但真实的人格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人格是每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反映.就像照片,是用照相机照出每一个人的外表形象,如果用特殊相机--人格量表,照出来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是富有创造型的还是循规蹈矩型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格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所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加强对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引导和培养,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大问题。   对每个人来说,人格的发展与遗传、环境、学习、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互为影响,这个相互依赖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就是人格的发展过程。人格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气质、性格,也离不开人的道德品质,它是对人的总的本质的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既能代表这个人,又能解释和说明这个人的行为,而与气质、性格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社会因素是人格发展的主导因素。   中学时代是…  相似文献   

20.
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 ,必须认真研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精神支柱 ,发掘创造潜能。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是端正人的品行 ,完善人的人格。高校德育不是制约人、约束人、控制人 ,而是创造条件发展人。高校德育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判断力、亲和力以及独立人格。高校德育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以人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 ,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尊重和肯定 ,人是最大资源 ,最大财富 ,最高价值 ;它是一种价值取向 ,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 ;它是一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