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死亡,长期以来是个禁忌的话题,这无形中给死亡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何挖掘死亡的积极意义来观照学生的生命,是死亡教育的职责。文中从以下方面来阐释死亡教育:死亡教育的涵义、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教育的意义,以及实施死亡教育的途径。死亡教育从死亡的角度来关照生命,以死亡为切入点来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彰显出生命应有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有着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内涵,但海明威的死亡更侧重于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人与死亡的较量以及对死亡的思索。他书中的死亡更多的是人为所造成的死亡,也是海明威对战争的控诉。死亡到最后似乎就是一场虚空,无论表现的多么崇高,换回的只不过只是一具死尸,别无他物。  相似文献   

3.
作为自然法则,死亡是每一个人人生的最终归宿。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漠视死亡,而是要直面死亡。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意义才能够有所显露;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更加充实;只有直面死亡,人生才会具有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审视死亡必将有着更为重要的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4.
死亡教育是幼儿园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于消除幼儿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理,获得安全感,形成正确的死亡观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我国幼儿园死亡教育已有研究和实践现状进行梳理后发现,我国幼儿园死亡教育的研究较少,研究中很少涉及幼儿园死亡教育的实然状态,多是对死亡教育应然状态的描述;幼儿园教育体系中缺少对死亡教育的关注,缺少对幼儿园死亡教育的内容、形式、实施途径及过程的研究。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幼儿园死亡教育的文化性、价值合理性、实施途径多样性等方面对我国幼儿园死亡教育进行反思,以推动此研究及实践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相似文献   

6.
死亡概念是生命科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概念。本研究选取100名3-6岁的幼儿作为被试,采用个别访谈法对幼儿死亡概念认知的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幼儿对死亡概念认知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不显著。(2)幼儿对死亡概念的内涵有一定认知,但是同时这种认知还不太成熟。其中,对死亡的适用性和死亡无功能性认知较高,对死亡的不可逆性认知居中,对死亡的普遍性和死亡原因性认知较低。(3)在三类生命体死亡概念的认知中,对动物死亡和人体死亡概念认知要高于对植物死亡概念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林卫霞 《考试周刊》2014,(47):15-16
安徒生童话中对死亡的描写反映了安徒生独特的死亡意识,死亡控诉不公,死亡惩罚罪恶,死亡成全爱情。由死亡意识构建的追求真善美圣、宗教信仰和贡献社会的生存信念对人生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张桂芝  杨旭 《考试周刊》2010,(35):27-28
现如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旋律,但是死亡也随处都在,比如局部战争、自然灾害、人正常的生老病死等所带来的死亡。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有对死亡的描述,海明威是一位伟大的战争小说作家,他的一生中面临着很多的死亡,他的作品是其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展现,因此对死亡的描写非常多。读者通过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男主人公们对待死亡的态度的研究可以看出处于不同时期的海明威,对待死亡有着不同的看法:由早期惧怕死亡到后来直面死亡。对海明威死亡观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要惧怕生活中的死亡,要勇于直面死亡。  相似文献   

10.
刘恒的小说中有着太多的死亡,就像诗歌的意象一样,“死亡”一词在其作品中鲜明夺目却又沉重无比。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死亡方式,阴暗湖湿的死亡地点还是多个层面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如此密集的死亡意象都呈现出一种非此不可的必然性。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物之间有着多重的冲突,这构成了死亡意象的多层意义结构,使得死亡宿命般地笼罩着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人类不愿提及但又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因而"死亡"义婉词成为委婉语中的典型代表。敦煌愿文中有大量的"死亡"义婉词,文章就其中《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或已收录但书证不足需要补充的部分词语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边城》中的死亡观。沈从文试图通过对《边城》中老船夫、天保死亡意象的探究 ,达到对爱对生命的诗性观照。在他看来 ,爱与死构成生命的“整体存在” ,死亡是生命新陈代谢的程序 ,是剥夺人的“我要”的东西 ,是追求神性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4.
死亡德性是生活德性在死亡情景中的表现,儒家死亡德性论的内容可以其对“大哉死乎”的论证来概括,而其养成方式则是“顺命”,儒家死亡德性论是目的论的,其目标是追求死亡伟大性。  相似文献   

15.
论宗教对迟子建与川端康成"死亡意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11):123-128
迟子建与川端康成这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都热衷于描写死亡,但他们对待死亡的表现方式和情感态度却同中有异,文章试图从宗教角度分析他们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揭示萨满教、佛教时他们死亡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左传》以其翔实的史料,对《春秋》进行了解读,详尽地阐发了《春秋》所反映的“礼”。使后人得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春秋》,我们透过《左传》中“死”族词,也可以窥见其所反映的周代礼制文化。  相似文献   

17.
挖掘哈代系列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意象,既曲折表达了作者对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怀,也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时代悲剧过后,哈代所作的具有相当深度与力度的哲学与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8.
“少杀、慎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原则对死刑裁量没有限制作用,杀人要准、适用死刑要考虑社会影响的原则难以限制死刑的适用,纵向稳定、横向平衡原则可能导致死刑的滥用。为了有效限制死刑的适用,应确立“严格限制的报应刑原则”、“必须考虑的预防刑原则”、“犯罪事实和犯罪人被全面考量原则”以及“一切合理怀疑被排除原则”。  相似文献   

19.
是否需用脑死亡取代传统死亡标准的问题,其实最终不是事实认定的科学问题,而是是否有收益或收益大小的价值问题。经分析,用脑死亡作标准的死亡判定方案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有弊的一面。虽然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脑死亡的判定方案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但也不等于它就是我们应当选取的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最好的死亡判定方案其实是心死亡的死亡标准与脑死亡的死亡标准并用,以脑死亡判定标准作传统死亡标准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