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西南地区最具代表的说唱艺术之一,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该曲种唱腔优美,曲目丰富,曲牌众多,音乐性强,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本文通过对四川清音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梳理,旨在对该说唱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青海坐唱曲艺是盛行于明清、流传于西宁及周边地区、运用方言演唱、地方气息浓厚、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汉族传统曲艺曲种。长期以来,坐唱曲艺的表演基本上都在茶社里进行,因此,茶社的功能意义已不再是单一的品茶、消遣,而是逐渐成为青海地方传统曲艺文化的承载者、见证者,曲艺文化的精神与魅力也不断地显现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唱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宋元时期的戏曲声乐论著。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歌唱经验的基础上,对宋元时期的戏曲声乐艺术提出很多方法和技巧。《唱论》涉及戏曲声乐内容非常丰富,对古代歌唱家、乐曲名目、唱曲的格调、声气、声韵、节奏、宫调及唱曲的弊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对中国戏剧演唱的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戏曲以"唱念做打"为手段,开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从戏曲舞台的实践中看,"做"和"打"包含了戏曲的主要表演内容,这种表演内容无一不是戏曲舞蹈中的流动造型和表态造型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从戏曲分类角度来说,我国戏曲包括彩调剧、藏剧等诸多著名曲种。新时期观众甚少了解这些戏曲,更不了解戏曲如何演变成现在的音乐以及音乐在戏曲中所起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戏曲中,类似于《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众多,但只是文字抒发的一些情感,没有用词曲的方式唱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音乐对于戏曲变革中的重要性。正如《亦腔亦史: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戏曲的历史是音乐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正从戏曲分类角度来说,我国戏曲包括彩调剧、藏剧等诸多著名曲种。新时期观众甚少了解这些戏曲,更不了解戏曲如何演变成现在的音乐以及音乐在戏曲中所起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戏曲中,类似于《贵妃醉酒》等经典剧目众多,但只是文字抒发的一些情感,没有用词曲的方式唱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音乐对于戏曲变革中的重要性。正如《亦腔亦史:音乐在戏曲继替变革中的作用研究》中所指出的那样,戏曲的历史是音乐的历史,音  相似文献   

7.
论白族白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洱海地区的人们已使用铜器,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文化时代和秦汉时期不断加深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隋唐时代的衍变,元明时诞生了戏曲音乐形式“吹吹腔”,后又在清代出现“大本曲”说唱曲种。两个曲种在白族地区多年流行传唱。自1954年第一出大本曲剧《施善册入社》在大理上演后,文化部门将“吹吹腔”和“大本曲”合二为一,命名为“白剧”。  相似文献   

8.
文曲坐唱,原名“唱调呸”、“唱曲子”,地方曲种。源于明清俗曲和民歌、小调,形成于湖北黄梅县州滩地区,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川、鄂、湘、赣、皖、苏等省的部分县、市,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在近代,它在黄梅虽然发展成为戏曲,但作为曲艺形式的坐唱仍流传至今。今天,对文曲坐唱进行研究,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传统,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文曲坐唱的产生与历史沿革文曲坐唱源远流长。它属于民间小唱形  相似文献   

9.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剧种繁多,戏曲有说有唱,文武皆有,集"唱、念、做、打"于一体。而舞蹈就是其中内容之一。因此,要研究中国古典舞,就得先了解戏曲。本文通过对戏曲历史的了解,来探究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产生了哪些影响。主要从其对古典舞作品创作以及舞蹈动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戏曲艺术对于古典舞形成以及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戏曲舞蹈和古典舞拥有独特的民族传统舞蹈艺术,本文主要以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舞姿形态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阐述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起源由来、发展过程和戏曲舞蹈身体语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与审美,研究舞姿外部形态和内涵要素,总结和探究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舞姿形态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使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能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地区的民间曲艺历史悠久且曲种繁多,人才辈出,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自明代中叶以来,唱曲和说书就在此地兴盛,到清代中后期呈现繁荣景象。俚曲、小曲子、山东琴书、平调、岭调、临清琴曲、端鼓腔、大鼓、落子、快书等曲种都曾广为传播流行,特别是其中的“东路琴书”“枣木杠子乱弹”“扽阳光”三个曲种脱颖而出,在艺术上达到了至今都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早期的黄河口民间曲艺语言质朴原始,唱腔粗犷动人,是黄河口民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文化价值体现出“逃荒文化”的创造变异性、移民文化的开放融合性、民俗文化的原生态传承性,为研究我国民间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形式,边歌边舞的艺术特征使其独具艺术魅力。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民间音乐进课堂也成为传承"二人台"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将"二人台"中的舞蹈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结合学校的舞蹈教学优势和"二人台"的舞蹈特点进行珠联璧合的课程建设,不仅推进了"二人台"非物质文化工作的发展,对高校的本土舞蹈课程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典舞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 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身韵教学法的确立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的依附, 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 确立了古典舞在中国舞蹈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系统研究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性、作用、价值和教学方法等前提下, 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古典舞。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历程,舞蹈,从最初被赋予政治功能具有教化作用的大周,到普遍兴盛快速发展的汉代,再到乐舞文化空前繁荣,人人善舞,以舞为荣的盛唐,一路蓬勃发展的乐舞在宋代出现了转折。如果说,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鼎盛期,那么,宋代就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转折点。从整体上看,民间俗乐舞蹈空前兴盛、宫廷雅乐舞蹈趋于衰落这样的"雅俗之争"形成了宋代乐舞"盛衰兼具"的时代特征。舞蹈与戏曲的融合为后来的戏曲表演艺术做了积极的贡献,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舞蹈表现形式,增添了舞蹈动作元素,使得民间俗乐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保存了中华民族艺术诸多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其中它在发展中吸取大量吸取了舞蹈艺术,又通过艺术的传承对古代舞蹈发展产生影响。本文即从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入手,通过对舞蹈艺术在中国戏曲中的表现形式的研究,进而将戏曲舞蹈对传统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做以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16.
笔者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文献资料法,用我们最常见的比如傣族舞蹈、朝鲜族舞蹈、古典舞蹈、东方舞蹈以及戏曲等为例,探讨“三道弯”体态的审美特征、感情色彩,它的演化以及在舞蹈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刘廷玑的戏曲理论散见于《在园杂志》中,主要包括戏曲创作论、戏曲源流论、戏曲表演论及戏曲人物论。他较为深入地探讨了戏曲文辞风格、曲学渊源、舞蹈表演及人物个性化,并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提出应尊重剧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填词,不必拘于固定格式。他认为戏曲表演在于"传情"、"求似",关于戏剧人物塑造应有"轻重区别之权",要求全面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其个性等的阐述,均颇具启发。  相似文献   

18.
古典舞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身韵教学法的确立使古典舞摆脱了对古典戏曲的依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确立了古典舞在中国舞蹈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系统研究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性、作用、价值和教学方法等前提下,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古典舞。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物。因为她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舞蹈动作,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而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研究总结创新出的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学派,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既然戏曲中蕴含着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戏曲,那么,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舞蹈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早在几年前,戏曲就进入了我们的课堂。曲种不局限于京剧,还涉及昆曲、沪剧、晋剧、黄梅戏、花鼓戏等几十个地方戏曲;形式也不仅仅是学唱,还通过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当今最时尚的艺术形式——“动漫”表现出来。我们将这种新生艺术称为“戏曲动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