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形是万物具体而可感的形质,神则是附着于形,并使形具有生命性征的状态,形与神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晋葛洪《抱朴子》云:"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需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这一哲学命题在东晋时期便扩展到了艺术领域,并影响到了书法领域,成为书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书法中以形传神,借助具体的笔墨字形来表达生动活泼的神采,书论中的形神关系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形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中国艺术品类中,书法独具魅力,其以含蓄蕴藉的点画.流美畅达的结构,生机盎然的生命底蕴将中国的汉字演绎成斑瓓多姿、神妙莫测的美:楷书的端庄宏大,篆书的古茂雄强,隶书的古朴典雅,行书的轻快流畅,草书的神奇诡谲……“其趣之幽深,情之比兴,可以默识,不可言宣,亦犹冥密鬼神有矣,不可见而已知.”书法美离不开汉字,更离不开汉字的基本构件——笔画,即线.书法是用线按照字的规则巧妙的将音、形、意、境完美结合起来的流美艺术,所以加深对书法最基本、最本质的表现形式线的理解,将有助于我们领略书法艺术美的奥秘,增添书法美的创造.单纯性和丰富性是书法线的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书法艺术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安  李振化 《文教资料》2009,(25):100-101
书法的艺术美与陶瓷特殊材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美.本文针对书法艺术美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对书法装饰与陶瓷艺术装饰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寻找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之间的运用规律,以便更好地运用陶瓷与书法的装饰美.  相似文献   

4.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相似文献   

5.
马立智先生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他善篆隶楷行草,著述颇丰。可以说,“活”是马立智先生书法的第一大特点,其书法讲究动态鲜活;“变”是其书法的第二个特点,他的书法讲究字间的有序变化,融书、情、理、趣于一体,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畅”是其书法的第三个特点,也就是自然表现出动态的、流畅的美感来;“达”是其书法的第四个特点,也就是做到达其形、达其情、达其意、达其神,也就是艺术之“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6.
作为与“以形写神”说相对而立的艺术命题,“无迹而神”说的提出并非偶然。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无迹而神”是诗歌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时生成的诗学话语,这一命题的提出经历了“形”“神”概念由哲学向美学意义演变、“形”“神”之议由画坛向诗苑渗进以及艺术创造由重形趋向重神的嬗变与转换。  相似文献   

7.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是在中国特有文化氛围内产生、成长,壮大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一个重要核心,便是形神的把握。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盛,形和神相辅相成。只有将传统与创作相结合,中国艺术才能走向生机勃勃的道路,体现出中国画的"神韵"。  相似文献   

9.
篆体(上)     
书法是哲理,更是艺术,是充满哲理的艺术,所以,它的法与意不是抽象玄乎的,而是具体可感的。在抽象的层面上了解了书法的法与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我们还需要具体到每一种字体书体中,更真切地体验其法与意的统一。对于书法观赏者来说,只有真正体验到了具体的字体书体中的法与意,他所面对的书法形象才是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真实生命体。对于书法创作者来说,每一次具体的创作,都必须运用特定的字体书体,真切地以意御法、以法见意,才会有所得。书法的法与意的统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是祖国传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运用粗细、刚柔、顿挫、干湿、浓淡等种种不同形态意趣的结构和点画,产生丰富的笔法体系,并使其成为一门独特高雅的艺术根植于人们心中,吸引无数爱好者去学习和研究它。时下,许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都开设书法课,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书法艺术的流源与传承,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书法也有内因和外因的特性,但大多数学生只注重点画、结构、运笔等外因,为了练字而练字,甚至将书法和写字混为一谈,认为写字就是练习书法,有的尽管注重了技法下的美感,但却往往忽视了书法艺术内在的精神和所蕴含的人品、道德及健康等内因,其结果是收效不大,进步缓慢。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感悟在这里于大家商榷。一、注重提炼书法的“神”学习书法我们不仅要研究其形体之美,更重要的是写字人的生命和所写字的高度融合,见其字,如见其人,这便是书法的“神”。初学者往往注重其“形”,而忽略其“神”。“形”、“神”兼备方为书画的最高境界。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一生忠厚英烈,七十高龄而不屈于叛将李希烈而慷慨捐躯,今日我们在品味他的书法珍品仍能看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语录式的中国画论进行研究是一次艺术理论上的系统工程。它总结了中国画论中的创作论是从尚形逐渐过渡到尚意,美感先于美感的表现而存在,强调创作主体在审美中的主导作用等艺术精神。此外,本文还充分肯定了中国画论中的创作论关于神和形、客体和主体、画品和人品的艺术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吕凤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在古代画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辩证地论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关键所在及实施步骤,并在“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说中国山水画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及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歌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品类。“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课程内容的精辟分析及重难点的设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4.
姚远  张金 《中国高校招生》2010,(5):20-20,22
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规律,在现代的视觉设计的运用中。还大都停留在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元素.本文的着眼点在于把书法的审美原则借用到书籍设计中来.从“形”“意”“势”的艺术视角来看待书籍设计,从而提高书籍设计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线条本身是抽象的,但线条的“形”与“神”有机结合形成的节奏感、力量感和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构成了书法艺术特有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16.
品读     
<正>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明·董其昌——形与神、法与意往往是书法家、理论家探讨书法本体时不可规避的范畴,一般说来,形是神采呈现的载体,法是意趣表现的阶梯,这是无异议的。当落实到具体实践时,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他们思考的侧重点和切入点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诗歌翻译是艺术的再创作,是美化之艺术,其最高标准是力求实现音美、形美及意美的结合。《春晓》两译文用词简洁、自然流畅,贴切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其意境表达毫不逊色于原文。译文二以散体诗译诗,“弃形求意”侧重于“意”;译文一以韵律诗译诗,侧重“音、形、意”的结合,并达到了“三美”的齐备。两译作中原诗意美、音美及形美再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了诗歌翻译美化之艺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传统的人物画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这就是“以形写种”①,“形全神足”②。“形”者,人物之外部形象也;“神”者,人物之内在神情也。“以形写神”是一种艺术手法,意在强调“因其形似,得其精神”③,反对离“形”写“神”,信笔涂抹,以致刻鹄类鹜,画牛作马。“形全神足”是一种艺术效果,旨在主张“笔精形似,意得神传”④,反对“神”无“形”依或“形”无“神”藏。人物肖像描绘如若运用了“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取得了“形全神足”的效果,那么,就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书法艺术贵在创新与个性张扬.对前人的艺术理论,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时代的审美标准来重新验证和评价在书法创作上,他主张重神轻形;对于书家自身,他崇尚个性张扬.这些是他能倡导出一代尚意书风的原由所在.  相似文献   

20.
南阳玉雕艺术既有北派的雄浑豪放,又有南派的婉约细腻,以技巧的灵活和色泽的显贵著称于世。南阳的玉雕艺术充分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画的"形""神""意""像""气""韵""理""法"等核心元素。本文以南阳玉雕作品为切入点,侧重从中国画的"形""神""意""像""气""韵""理""法"等核心元素入手,对南阳的玉雕艺术进行解读,从而阐释了南阳玉雕艺术对中国画的景仰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