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国际公约和倡议有利于鼓励和加强各国采取一致行动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文章总结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的重要国际议程,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认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与国际公约倡议在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中体现出协同增效的效果,并提出我国构建精细化区域海洋生态图、加强生态廊道修复、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国际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22,(1):28-29
阿坝州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由于超载过牧、鼠虫害频发等因素,草原逐渐沙化退化,植被盖度降低,牲畜可食用牧草大幅度减少,毒害草滋生,草地生产功能降低,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设人工种草基地是促进川西北牧区畜牧业平衡发展的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本文旨在归纳总结一套川西北牧区品种选择、地块整理、播种技术、肥料施用及刈割的技术体系,为川西北牧区人工草地建植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我州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体现了国家以强制手段实施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政策导向.本文结合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突出以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土保持三类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功能保障为核心,在摸清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现状的情况下,明确了不同生态功能红线区的管理要求和保护方向,为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拥有良好传统制造业基础的汉江生态经济带,肩负着艰巨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任务。文章从生态保护与制造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17市2011—2018年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动力学(SD)方法,构建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经济系统模型,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济与生态政策效果及改进进行仿真模拟,提出协调经济与生态政策关系、提升政策效果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①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实施确实存在矛盾。②对政策进行改进,有选择地加大政策力度,有助于缓解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经济政策和生态政策的独立实施,均能有效促进单一政策目标的实现,但却不一定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提高政策有效性,必须考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政策协调。考虑到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应谨慎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排污的限制力度,通过努力调动各个参与主体治污减排的积极性控制污染排放;考虑到与生态政策的协调,应谨慎提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注重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环境保护体制较为先进的国家,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由动物保护法、区域生态保护法、生态安全保护法和全球生态保护法构成,在管理机构上分为联邦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和州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美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生态工业园、运用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生态补贴政策、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举措。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借鉴美国生态保护管理经验,应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理清环境监管体制,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排污权交易,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唐时嘉 《资源科学》1991,13(5):21-27
四川西北部高山高原在我国大地形第一、二级阶梯之间。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翼,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即便“咫尺天地”,也呈现出“一山四季”的立体气候景象。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和农林牧各类士地资源。是四川乃至全国的一块重要林牧业基地。因此,研究川西北高山高原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无疑对发展甘孜阿坝两州农林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 引言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当代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英国存在由来已久的区域问题,特别是南——北差异问题。因此,英国是最早实行区域政策的国家。随着英国经济的兴衰,英国的区域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本文试图对英国的区域问题、区域政策及目前区域研究的动态进步初步探讨。在许多方面对于认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问题、研究制订区域经济政策有启发和参考作用。 2 英国南——北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壮  肖敏 《内江科技》2022,(2):25-26
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中部,是长江、黄河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国五大牧区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人为活动干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导致红原县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土壤板结面积加大,鼠害、草地沙漠化等现象频发,随着有毒有害杂草滋生,可食牧草量减少,牧草产量大幅度降低,草原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0.
钱军 《华夏星火》2011,(8):30-31
近年来国家在牧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方面投入较多,但对草原生态保护和牧业生产的投入力度不足,惠牧的生产性补贴政策明显少于惠农的政策。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本目的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增收,不会对畜产品供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黄河流域最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开发条件,但其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在黄河三角洲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前瞻性部署了科研基地建设和启动了一批科研项目,取得了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转变开发思路,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有效结合,走盐碱地适应性开发、盐碱地高效精致开发和现代化产业开发的道路,探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高效、高质、高值发展新模式。通过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出"中科院方案",建立"中科院样板"。  相似文献   

12.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资源科学》2021,43(4):799-812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SRs-PRO规则,在考虑省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体现了上下游统筹。②在当前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沙关系变化情景下的分析表明,流域再次面临破产分配。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综合农业用水效率的再分配显示,用水效率高的山东、河南和四川在所有破产规则下分配水量都增加,而效率低的山西、青海、甘肃和宁夏都下降。④比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50.0亿、90.0亿和170.0亿m 3的规模发现,调水90.0亿m 3并继续沿用“87方案”的SSRs-PRO规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将破产理论应用于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唐浩  唐静 《软科学》2011,25(6):32-35
以川渝地区为例,通过构建资源区域合作开发生态势模型,从川渝地处长江上游的特殊生态位置,以及资源孤立竞争开发引发的区域生态问题,分析了川渝区域合作开发资源的必要性,提出川渝地区实行资源区域合作开发资源战略。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蓝色农业绿色发展模式与途径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西部沿海,是陆地与海洋互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该地区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在调节气候、消减外源污染、恢复水陆生态交错带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快速发展,入海水沙持续减少、湿地面积严重萎缩、互花米草入侵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在总结分析该地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照"生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因水制宜""多元深度融合""空间布局合理"等发展思路,建立"生态农牧化""渔旅融合""渔能融合""三产融合"等发展模式,以期实现黄河三角洲地区蓝色农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是全球最年轻的三角洲和新生陆地之一,也是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脆弱,河-海-陆交互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环境。土地盐渍化、盐碱地数量大、分布广是该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农业开发不仅涉及该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河口湿地的保护和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友好、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安全、陆-海统筹发展,还关乎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因此,盐碱地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盐碱地上发展高质量农业面临重要挑战。文章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黄河三角洲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提出了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支撑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给出该地区未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对于我国盐碱地的高效开发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学工  梁泽  周鑫 《资源科学》2020,42(3):424-432
配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本文对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发展进行了以下探讨:首先,进行地域结构研究,依据区域特点和发展战略,确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点是陆海统筹。第二,进行陆海一体的国土功能区划分,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开发与保护功能区,分区跨海岸线联通陆海,便于实施和管控。第三,在陆海统筹、联动发展方面,从几个典型问题入手研究统筹措施:①海港系统:以港口为节点,使陆路运输和海上航运实现陆海联动、以港兴区、完善通道和拓展腹地;②渔业统筹:构建海洋渔业的分带布局,提炼海水与淡水高效生态渔业模式,以及范围和涵义更广的陆海联动;③生态环境:包括陆海一体生态保护,陆海环境同治,以及海岸带防护和减灾系统。作为黄河流域整体系统的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既要与流域联动,又要因地制宜,通过陆海统筹,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三角农高区必须准确把握盐碱地现代农业在黄河流域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顶层设计,搭建创新平台,聚集高端资源,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探索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为全国盐碱地农业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