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晓波 《软科学》2012,26(11):116-120
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建设"国家级"城市新区即两江新区的实践和推进政策,比较分析了成都市和西安市争取做"国家级"新区的政策措施。最后,对西部地区建设城市新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城市新区是一种地域开发模式,而并非单纯的行政管辖手段,正为国内各城市广泛采用.本文在梳理总结学术界对城市新区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新区总体概况、发展的外部条件、动力因素、自身特征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城市新区微观运行系统上的特点,这一系统是由总体目标任务、产城融合互动、开发推进模式、政策支持体系等"四位一体"构成的,四个方面联系紧密、互相支撑,彼此的契合程度,关系到开发建设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城市新区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城市新区概念规划也应运而生。文章从城市新区和概念规划的关系入手,对当前国内外城市新区概念规划做了概述;并以南宁市五象新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其编制过程和内容构架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新区概念规划略做探讨,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有城市的结构和功能等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城市新区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城市新区概念规划也应运而生.文章从城市新区和概念规划的关系入手,对当前国内外城市新区概念规划做了概述;并以南宁市五象新区概念规划为例,对其编制过程和内容构架进行了分析与评速,以期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新区概念规划略做探讨,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城市新区开发的形式和实施原则,并简单说了—下新区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治理理论指导不同阶段人才流动的治理,设计新区人才流动趋势预测方法,包括对应新区演进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流动特征分析、影响因素筛选、预测模型构建和治理策略提出四个步骤,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开展实践应用,一方面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也预测雄安新区未来人才流动趋势,为当地设计具体的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别对不考虑和考虑非期望产出两种情形下我国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对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情形下我国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呈现同步变动、逐年下降态势;中西部地区后成立的新区产业创新效率较高,而先成立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新区产业创新效率较低;政府支持和金融服务对国家级新区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基于此,对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从政府服务、金融创新和智慧物流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倪鹏飞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1):1260-1265
河北雄安新区不仅要建成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而且要为中国理想城市建设开拓创新,为世界理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作为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可持续的理想城市,雄安新区应该是:以民为中心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田园城市,交流便捷的智慧城市,以及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9.
陈琴 《大众科技》2011,(11):219-220,233
武夷新区已纳入福建省总体发展战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是武夷新区开发建设的关键,武夷新区要形成以旅游精炼为先导,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以房地产业、商贸业为基础,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补充,匹配于新区的新型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产城融合已成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产城融合,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一方面发展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注重功能区的建设,坚持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经济。剖析北京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所取的成就和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北京城市发展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之路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结合国内外典型区域创新发展的理论和经验,系统阐述了自主创新高地的内涵及特征,立足于滨海新区发展实情,设计滨海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的发展路径,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阶段识别。在此基础上,结合滨海新区资源禀赋优势,制定下一阶段创新发展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全球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更是打造我国产业升级新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逐步发展和孕育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方向,拓展新领域,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对原始创新、要素市场和产业生态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新问题,文章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完善要素市场、构建良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以及创新领域管理模式、持续扩大对外和对内开放、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世界范围内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互动性,前者为后者积淀基础,后者为前者创造动力。但环太湖地区这种"互动性"却出现了变异,即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技术创新动力。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环太湖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高校科技管理创新体系入手,分析了我国科技管理创新的特点,着重从创新的必要性、内容、原则以及当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两种范式的不同点,分析大科学时代传统产学研合作面临的发展困境,从战略、机制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区域性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型,旨在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提出要加快关键新能源核心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以2010—2017年我国A股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政策、直接支持政策和间接支持政策分别进行综合得分的测算,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创新政策与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2)不同类型的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直接支持政策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而间接支持政策则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3)创新政策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区位异质性效应和产权异质性效应,创新政策对位于东部地区的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加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而间接支持政策对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非国有新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有更显著的负向抑制效应。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继续推进完善促进新能源企业创新的直接支持政策;建立多方位支持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加强科技信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因地制宜制定政策。  相似文献   

17.
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链条,是城市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通过回眸武汉自主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揭示了武汉新兴产业发展的轨迹,并对如何促进武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姚鑫 《科教文汇》2014,(25):10-11
在这个媒体发展迅猛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也遇到了全新的机遇。如何能够正确把握媒体发展的状态,并且把它合理地结合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来,是很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媒体的发展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方法、多样化的技术和多样化的途径等等。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更多地向网络阵地转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主动迎接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出现的新问题入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从而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创新方式,对于企业提高绩效具有重要作用.基于120家企业,包括55家新创企业,65家成熟企业的分类样本数据,提出了管理创新、营销创新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分别对于新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绩效作用的检验模型.实证结果发现,管理创新与新创企业的绩效正相关,与成熟企业的绩效之间具有倒U型关系;营销创新与新创企业的绩效具有U型关系,与成熟企业的绩效正相关;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的交互作用对于新创企业绩效具有负向作用,对成熟企业的绩效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永杰 《科教文汇》2020,(8):189-190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企业员工培训模式有老员工带新员工、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以及每一年为新员工提供基础性的入职培训等等。传统的员工培训对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传统的培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培训覆盖率低、员工上手慢、年年投入培训预算,但培训成效不明显、员工流动性较大、企业对员工培训逐步失去耐心等等。在新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培训模式需要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宽带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企业员工的培训模式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将针对传统培训中的问题,在新经济背景下进行企业员工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