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河流域半数以上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环境治理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基于资源禀赋分异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解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路径创造交互作用关系,归纳高、中、低等级资源禀赋下环境规制对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进而针对不同等级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源型城市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结果表明:2003—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环境规制水平增长显著,且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总体呈现上、中、下游逐级递增态势;2003—2013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水平提升明显,但地区差异显著;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环境规制对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为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要考虑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对资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科学设计精细化的环境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资源型城市在西部地区扮演着增长的重要角色,同时也面临着十分紧迫和艰巨的产业转型任务,本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针对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推动西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扩张期和追赶期,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投资驱动和消耗大量资源的经济拉动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和全球产业面临重构态势冲击下,出现各种突出问题,转型升级成为应对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提振经济,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路径选择。本文从产业集聚、产业集聚的的形态演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从而阐述了我国新型城市产业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消费造成的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严重退化的现象,基于扩展的Solow模型框架,引入环境资源存量约束与绿色消费变量,建立了环境资源约束下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绿色消费路径模型,运用最优控制理论得到了均衡状态下最优消费路径的解析解,对不同影响因素变动下最优的绿色消费路径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1)不同的绿色消费初值影响着消费模式绿色化的速度,但无法实现完全绿色化,两种消费模式之间会最终达到均衡状态;(2)环境资源承载力较高的条件下有利于消费模式的绿色化,但也刺激了传统消费更快速度的增长,从而会降低整体消费的绿色程度;(3)高资本弹性和高环境自净力均不利于消费模式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5.
曾伟 《资源科学》2014,36(7):1317-1326
国内学者运用"增长阻尼"的研究方法,更多分析土地资源对我国某一个省或者某一城市的经济增长影响,缺乏考虑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整体"增长阻尼"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针对这一不足,基于一个改进的二级CES生产函数,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表明,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大小受规模报酬、人口增长以及不同生产要素在城市经济活动中重要程度的影响;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增长阻尼"的平均水平约为0.24%,略低于土地资源约束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阻尼"水平,同时,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约束对城市经济"增长阻尼"除表现出"程度大小"的不同之外,还在"作用方向"上的差异。深入分析后认为,城市土地的过度增量供给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而言,对城市经济增长均是不利的;最终解决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约束"问题,需依赖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借助市场调节机制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框架,运用西北五省面板数据对城镇化、产业生态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城镇化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生态化水平提升,城镇化提升1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化水平提高1.2882个百分点;产业生态化是西北地区保护生态环境,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发展模式,产业生态化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提高0.701个百分点。推进西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是西北地区破解生态瓶颈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命周期的资源型产业创新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可耗竭性资源的影响,资源型产业呈现周期性发展。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转型模式和选择的路径有所不同,对产业创新的要求和内容也应有所区别。在对资源产业发展周期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生命周期的资源型产业创新过程;对不同产业转型战略下采取的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了差异化分析,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综合条件先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创新,选择发展接替主导产业,实现资源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绿色发展下水-能源-粮食-生态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长三角地区2020—2035年资源供需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设置优化路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以保障经济可持续和绿色增长为目标,长三角地区经济应保持中速增长。(2)长三角地区资源供需指数逐年递减,水资源和粮食基本保持供需平衡;能源供需不平衡是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且随经济发展愈发严峻;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3)资源节约和科技创新是平衡资源供需的重要路径,环境保护路径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最优,协调发展路径对资源供需和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四条路径,且推动水-能源-粮食-生态呈稳中向好态势。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方向和不同区域增长理论的特点,确定了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不同阶段应采用的区域增长理论,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具体实施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却成为区域发展中各方面矛盾集中凸显的问题地区。加快经济转型是促使资源型城市尽早摆脱困境的关键,正确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总结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基本模式,针对城市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论述了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路径的主要思路,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支撑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刚  陆琳忆  何金廖 《资源科学》2021,43(1):94-103
理清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测算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度、工业绿色效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绿色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两者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表现较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和内蒙古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②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对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均显著;③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生态创新对成长型城市提升工业绿色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对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生态创新对于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显现,并提出完善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创新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是工业结构的主要反映,而工业结构转型往往引起该类城市功能的演化。本文采用区位偏远度、熵权-TOPSIS等方法,研究了2005—2016年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的异质性特征及其演化路径,探讨工业结构对其城市功能演化的促动作用。结果表明:①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持续完善,但各子功能协同演化格局尚未形成,资源开采功能显著衰退,科教创新、金融商贸功能不断强化,尤以工业制造和集聚辐射功能差异显著。②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上呈现向“生态保障-工业制造”引领下的多元化演化趋势,但演化路径异质性明显。其中成熟型城市功能呈多元均衡演化态势;发展型城市呈向资源开采、集聚辐射“双主导”功能态势演化;初始型城市则呈向非均衡的多功能主导演化趋势。③工业结构转型异质性是驱动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演化路径差异的重要动力,工业结构的多元化、高级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越高,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多元综合性越强。城市功能演化又影响着工业结构转型快慢,综合功能强的城市工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高,反之较低。  相似文献   

13.
王军  车帅 《资源科学》2022,44(4):780-79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下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新型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能否助推黄河流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待探究的重要议题。鉴于此,运用内生增长数理模型厘清数字经济作用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并构建流域内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和水资源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8年流域内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①全流域内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城市的提升效果相较资源型城市更佳。②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具有边际报酬后发递增优势,上游、中游城市相较于下游城市更为显著。③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特征,中等城市是未来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所在。④产业结构高度化、技术创新、技术效率是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传导路径,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是重要的潜在作用渠道,分维度的互联网发展和普惠金融呈现一致的趋同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充分认识城市性质、城市区位以及城市规模的差异化影响,因地制宜强化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效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浪潮,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为黄河流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资源型经济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资源型地区内生增长模型,考察了资源型经济的要素流动机制和路径选择特征,结果表明:在要素配置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依赖资源开发不仅会直接阻碍长期中的经济增长,还能通过其他社会经济变量的间接作用弱化经济增长;并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现资源型经济良性运行,需要完善要素配置环境,通过相关政策规范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行为,建设可递进的资本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陈德敏  张瑞  王青 《软科学》2012,26(5):81-85
以重庆市为例,从城市空间结构功能视角、产业结构空间视角和资源要素空间配置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省域空间视角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保障基地,其绿色增长能力成为彰显国家绿色增长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活质量为基础系统,以政策支持为交互系统的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评价模型,以2000-2013年17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方法测算绿色增长指数,进行绿色增长能力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三角模糊熵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是评价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实施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增长能力不断提高,依据绿色增长能力的大小,可将中国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创新升级型、发展成熟型、稳步提升型和意识崛起型四个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供词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CNKI中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分析。有关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经历探索期、研究激增期和波动下降期三个阶段,研究涉及领域逐渐从经济转向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结合资源型城市发展实践,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内容,它们都带有鲜明的经济和政策导向。为解决资源型城市可能面临的突出问题,预期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道路选择等内容或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绿色经济效率评价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SBM-Undesirable和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对中国北方干旱区20个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静态效率、动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借助城市发展周期、主导资源类型分类特征以及动态变化视角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和特征规律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静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0.932),且城市间效率值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其中吕梁、延安和庆阳等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②按照主导资源类型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石油类(0.995)>综合类(0.958)>金属类(0.908)>煤炭类(0.904)规律特征,金属类城市和煤炭类城市变化趋势相似且都处于较低状态;依据城市发展周期划分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成长型(0.978)>再生型(0.945)>成熟型(0.920)>衰退型(0.882)的规律特征,衰退型城市绿色发展明显滞后。③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绿色经济动态效率总体处于增长状态,在2006-2016年整个时期呈现出“逐步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的变化规律。④根据ML指数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增长型和波动增长型城市占比为65%。大同、包头和白银等城市动态效率值较高,绿色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整体上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统筹管理下,绿色发展水平正逐步得到改善提升。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类,选取106个资源型城市(成长型13个、成熟型58个、衰退型22个、再生型13个)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EA模型和SE-SBM模型对其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类型资源型城市碳排放效率在规模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收益和综合效率等方面仍表现出差异化;通过Tobit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碳排放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能源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则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研究认为,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应根据资源型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性、差异性和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整。最后针对资源型城市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