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城市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渐渐也成为一种文学主题,本文立足现代化背景,对城市文学的地位和功用作了分析,在与乡土文学简要对比过程中分析了城市文学的若干特点,而后从文学批判的使命出发对城市文学的批判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妖魔化”的后现代,库恩以其‘范式’理论为后现代注入了一股思想洪流,引领了库恩时代的到来,成为当时后现代理论的一座里程碑;虽然其理论在后现代的科学战中暴露出历史时代的理论缺陷,尽管如此,库恩时代的到来仍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3.
陈东妹  孟晓利 《今日科苑》2010,(16):187-187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社会文化发生新的转向,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后现代”的阶段。网络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征,而“开放”“互动”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  相似文献   

4.
陈东妹  孟晓利 《金秋科苑》2010,(16):187-187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社会文化发生新的转向,进入了一个被称之为“后现代”的阶段。网络是伴随着社会、文化、技术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网络自身就打着后现代的深深的烙印,有着后现代的一些鲜明特征。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等特征,而“开放”“互动”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经常出现的高频词。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牛津英语词典》中是post—modern,这一词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被使用。“后现代主义”从字面的意思来看似乎是时间上后于“现代”或者是蜕现代之后的一个时代,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根据后现代思想家的看法,“后现代”主要不是指“时代化”意义上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指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薛瑰一 《科教文汇》2008,(2):144-144,171
禅宗思想凝聚了东方的美学智慧,对后现代服装设计美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空”、“悟”、“戏”、“境”的禅宗思想,分别结合后现代服装审美中的“超越自我与创造自由”、“不确定与模糊表达”、“游戏状态中的设计”、“设计表达的和谐观”等方面,富有创造性地延拓了传统美学的艺术神韵,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熔铸和锤炼的态势下,进一步挖掘本民族文化的精华,寻绎后现代服装审美中新的设计潮流。  相似文献   

7.
王蕊  姜荧荧 《科教文汇》2010,(16):170-171
兴起于20世纪的家庭治疗,在今天已成为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这与后现代心理学的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对于心理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在介绍了家庭治疗和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后,从后现代心理学对家庭治疗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就此分析对未来家庭治疗和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发展进行展望,认为家庭治疗的本土化研究是促进该领域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文学”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美国继而在中国兴起的一种学术运动,“文学中的法律”是“法律与文学”运动最重要的分支。“文学中的法律”以文学文本作为样本或者平台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法律问题,这就在研究者与社会现实之间设置了一个“媒介”(文学作品),“发现作品”和“解读作品”就成为研究者必经的两个环节。“文学中的法律”的研究对弘扬法的价值、普及法的知识、改进法学教学、加强法律修辞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反乌托邦文学中,对乌托邦美好世界的描绘和期待成为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黑暗和罪恶的恐惧和提防,而反乌托邦文学在绝望背后,试图建立的正是一个“人”的世界,即反乌托邦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英雄主义在欧美文学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当开始踏入现代主义的新纪元,这种英雄形象遭到人们的改编和颠覆,特别在反乌托邦文学中,社会极端“一质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故事主人公的存在成为“和谐美好”社会中扰人的怪胎。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和后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地位及科学与文化关系日益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主题。文章致力于探讨后现代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科学理论背景;分析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主要内涵;并从现代与后现代的讨论中引发对科学理性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及对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主义建筑受笛卡尔普遍数学模式影响,企图用完全合理化方案改造现代城市生活,但其解放的乌托邦梦想却最终带来普遍压制。后现代建筑深入反思了现代建筑的失败经验,并试图超越后者,尤其表现在它对建筑的沟通性、地方性和历史性的重视上。后现代建筑不再像现代建筑那样拒绝传统,而是让所有那些过去的样式以变形的方式重现,这是在以反讽和戏仿的方式向传统表达敬意,是通过赋予旧形式以新意义来显示其对历史的批判性继承。反思后现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批判与超越,将有助于我们建造出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近期科学:晚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论述了后现代知识生产的三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后果:文化产品的生产过剩给文化承载者所带来的危机、工具理性的繁荣所导致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一致性的丧失、以及知识生产受缚于有着特定利益的机构对学科权威性和现代科学观的颠覆。作者认为,虽然后现代性的某些特征类似于前现代性,但它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延续和恶化,是承认了现代性的理想是不可能的现代性。作者在文中区分了后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认为后者是回应前者的一种意识形态。后现代性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呼唤着共同体和责任。在后现代性中,“责任”必须作为并且正在成为主导性的和最普遍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3.
<正>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技能,涉及对问题、观点、证据和论据的深入分析和评估。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对信息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要求人们不仅仅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这种思维技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英美文学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读者则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来理解和评估这些观点,分析作品主题、人物、情节和语言。  相似文献   

14.
知识观由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变,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引起了课程观与课程资源观的变革。新的课程与课程资源观凸显了“教师即课程”的价值,使教师成为一种“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课程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主体条件有:教师要树立积极的课程参与意识;教师要成为反思实践者;教师要与学生结成良好的师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科学哲学井非特定的科学共同体遵从的理论形态,它的现实性仅在于其生成性中。科学知识及其合法性话语(元叙事和两大叙事)在后现代社会中已出现严重危机。据此,利奥塔提出科学知识语用学的后现代科学哲学观。利氏的理论为科学哲学的“语境论”和“人类学转向”准备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乡村旅游的发展波及到后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已成为过去30年国际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搜集了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2010年以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通过分析得出:①经济价值取向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②乡村旅游者出游动机多样,体验方式及内容不同,对服务、产品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忠诚度的重要因素。③乡村小企业发展具有局限性,创新和合作非常重要。④乡村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不一,社区参与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且该领域研究更多在于“如何参与”的问题。⑤政府干预存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实践效应的差异,其研究往往与其他领域研究相融合。⑥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呈现批判性特征,旅游的“正向”经济影响在社区层面的实证研究中受到质疑,目的地的文化变迁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负面”“被动”的问题等。总之,国外学者多把乡村旅游视为“现代”经济行为,乡村旅游地作为资本、权力的实践场域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鉴于此,中国学者应根据社会需求拓展乡村旅游研究领域、反思价值伦理问题,重构本土理论等,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8.
科幻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较晚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其创作受到“文以载道”传统文学价值观念的影响“,工具论”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我国科幻小说的主要创作观,滞后了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随着由工具论向人性化、社会化等创作观念的转变,我国科幻小说创作向文学本体回归,呈现出日益丰富多彩的创作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仿像”是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思想中的关键术语,“仿像”又称作为拟像,“仿像”有三个等级,即模仿、生产、符号。“仿像”和发明究竟有什么关系?我们先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一夜之间苏联文学成为历史,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诗:“无可奈何花落去。”本该“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因为这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冬天到了,难道春天还远吗?”但人们在期盼冬去春来之时,却感到俄罗斯的冬天实在漫长,今日的俄罗斯文学,离开母体来到世上,经历了太悲壮、太悠长的阵痛和磨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