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空间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个体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时间上的发展性,也具有空间上的迁移性(情境性)。学校道德教育应该通过反思性道德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道德智慧,为学生适应在熟悉与陌生、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中穿行的现代生活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是由人与环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时间段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具象分析,阐述了影响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推动力和约束力,并进一步说明如何通过强化推动力,削弱约束力来实现大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3.
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作为学生在校住宿、餐饮、洗漱、闲暇、玩乐的场所,在加强家校沟通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乡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空间仍存在前期设计忽视乡村特色、空间建设缺乏功能品质、建成空间脱离育人实际等问题。需要通过确立人性、品质、美好的建设理念,革新生活空间的功能定位,坚持规划、达标、特色的建设目标,推动政府—学校—家庭联动建设空间,以及发挥公益机构的资源拓展等路径,多主体协同提高乡村寄宿制学校生活空间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4.
每个教师的履职过程其实都是带着特定的学科背景走进课堂、走向职场,其职业生涯也自然被打上学科烙印而实质性地成为学科生活。不同类别的生活片段需要以不同样式和不同特色的生活空间来承载与容纳,教师学科生活以及对应的承载空间当然也不能例外。可以对教师学科生活空间进行理性分割,并思考被合理分割开来的不同类型空间中所承载和容纳的不同类别的学科生活。  相似文献   

5.
武燕 《考试周刊》2011,(81):33-34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来愈关注整体健康和生存状态——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环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且塑造着个性、思维和情感。于是室内设计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了,我们从开始对它的不屑变为现在对它的重视甚至追求。人们对它的追求过程中带有了对它的改进,在对它的追求和改进中恰恰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从近些年的室内设计样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人对自然的渴望,对文化的重视,对人性的呼吁,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被提到了最前方。于是人在室内空间中越来越希望有足够的精神生活空间,有这样足够的精神生活空间来提供给每个人不同的情感宣泄场所、不同的精神生活氛围。室内精神生活空间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地显露。  相似文献   

6.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复仇起笔,贯穿全文的,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为了复仇,他甚至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奥菲利娅,最终导致后者因绝望疯狂而溺死。作为莎翁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爱情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爱情的幻灭与复仇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主要框架。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学校生活与真实的校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与交互作用是生活德育需要探讨的问题。学生所置身的不同生活空间之间的价值规范差异乃至冲突是当代社会价值多元的表现。生活德育因不同生活空间之间的支配关系而具有批判性。学校生活空间因具有公共性和共享生活空间特征而在学生的生活德育中起一种协调作用。对学生所置身的不同生活空间,学校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理解"的立场。这一立场要求不同生活空间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对自己置身的各个不同生活空间的批判和理解,在拓展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社会在司法方面,具有历史的特色。中国传统社会对复仇司法量刑与法律制度、情理道德、司法者个人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传统社会对复仇案件司法,反映着历史的博弈过程,因此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的相互作用。复仇司法所反映的是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复仇原因和司法裁断结果具有道德特色,同时复仇案件的处理反映着法律、道德之间的交互性,也就是中华司法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拓扑心理学的心理生活空间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空间指示词"来"与"去"的指示自我中心性与指示映射现象,揭示了个体当时的心理生活空间对个体选择某一具体言语有决定性的影响。指示映射现象体现了语言与人与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与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角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陷入荒芜的境地,农村文化队伍日益散落。这些方面导致了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衰落,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重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对于克服农村生活的离散性,加强农村内部团结和文化凝聚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本是对旅游空间资源和价值的商品化利用过程,而居民生活空间置换是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手段和结果。古镇居民生活空间置换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置换成旅游空间和商业空间;同时,生活空间置换对旅游古镇又产生重要影响。“旅游地居民的生活空间置换”是对旅游目的地研究的拓展,“旅游地空间商品化”是对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另一种解读,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对此二者做单独分析还是结合分析,都是对旅游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迅 《现代语文》2007,(7):75-77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哈姆雷特身上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谜。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个问题,历代许多评论家都作出过不同的解释,但种种解释都不能让人满意。本文笔者针对两种流行的解释,谈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出了笔者本人认为的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局限和弱点,使他拖延了复仇,并一再贻误良机,给了克劳狄斯以警觉和反扑的机会。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的反扑又没能进行积极的防范,终于遭到暗算,落得个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主要是通过他的拖延复仇来表现的。冲突的主题是曲折复杂的。作通过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从各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性。在《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分析》中,作主要从宗教道德和心理两方面浅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哈姆雷特这个矛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拖延复仇的真正原因所在。《哈姆雷特》在世界学史上是颗永不衰落的恒星。它的成功之处一直被后人所模仿,是一部优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欲望搬迁原理下惠安城区生活空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滨海小城市惠安城区为例,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和城市生活空间结构的相关理念着手,分析出城市生活空间质量不断受到关注和欲望搬迁原理评价生活空间质量的人本真实性;阐述了案例区的基本概况、社区发展过程并对社区进行划分;基于欲望搬迁原理对其城市内部居住生活空间质量进行人本综合评价与分析,将惠安城区的居住生活空间质量分成4个等级。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在学生作文后,总是觉得不尽人意而大发感慨。反过来,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究其原因,我认为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的生活空间与思维天地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四川省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居住空间较为完善;就业空间正在被压缩;公共服务空间中教育空间有待完善,医疗空间较为良好,消费空间正在向多样化、信息化发展;休闲空间亟待提升.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四川省农村地区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一定空间,我们成人以自己人生的阅历和经验审视着所处的生活空间,用自己的方式驾驭着人生航程的风帆,向着各自确定的目标前行。有的走向成功,有的走向失败。无论何种结局,我以为这都与他儿童时代思想品德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儿童就是我们从事儿童教育工作者的一部难以读懂的教科书。但是,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担任品德课教学的教师应担负起历史  相似文献   

18.
《哈姆雷特》是世界文豪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在《哈姆雷特》中复仇情节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复仇提起整个故事;通过复仇情节,自然而然地表露主题思想;在复仇情节中,不同的人物构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复仇情节中,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丰富性格和个性特色。对这些的了解,有利于阅读者加深对《哈姆雷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两出戏剧,两剧都以"复仇"展开剧情。由于国仇家恨紧密相连,剧中人物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凭借个人复仇方式完成社会性复仇,用个人复仇的正义之举反抗社会中的非正义。但《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两剧的"复仇"中又暗含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即就《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两剧同中有异的复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并还原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试图对哈姆雷特复仇之延宕所包蕴的历史文化信息重新作出阐发。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延宕的根本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找不到复仇的正义性和正当性。延宕本身既宣告了文艺复兴后期人文主义理想在欧洲大陆的陷落,也反映出人文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人文主义者悲剧性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