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人麦克·摩尔2002年创作的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在全球放映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获得了戛纳电影节55周年特别奖和第75届奥斯卡最佳长纪录片奖。在国际纪录片协会举行的历史上最佳纪录片的评选中该片名列前茅,被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该片不仅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称赞,也在世界各地获得了很高的票房,仅在美国就创造了1290万美元的票房纪录,成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纪录片。一部纪录片能够受到观众如此喜爱和欢迎,原因何在?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该片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四川电视台和西藏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藏北人家》,在199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唯一一个大奖之后,于1992年1月,又入选法国戛纳国际电视节,由于评委对西藏问题的真实情况普遍缺乏了解和关于纪录片的某些偏好,该片未能获奖。但是该片播放后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将出席这届戛纳电视节的该片编导之一王海兵同志所写的各方反映一文编发于下,也许对于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国际走向有些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电视节目市场上,纪录片似乎是曲高和寡甚至是"高投入、低产出"的代名词.当生产者们像呵护婴儿般捧着浸透自己心血的作品走向市场时,往往会被收视率当头浇上一盆冷水.于是,一些人就此坚信电视纪录片是小众化传播的节目形态,只能局限在某个小圈子内自娱自乐.但是,假如这些人有幸看到了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巨型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1978-2008>,也许不但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且会认为该片在纪录片特别是财经类电视纪录片创作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我和香港·说话的故事》是安吉县广播电视台在2007年创作的一部电视短片,该片在当年的全省广播电视政府奖的评选中获得唯一一个短纪录片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袁媛 《新闻前哨》2004,(7):54-55
2003年,中央电视台在《纪录片》栏目中推出了一档系列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该片的播出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响。 该片讲述的对象是城市,但却以作家个人化叙述为切入点,在对城市纪实的界面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挖掘。赏析该系列纪录片,如同走进作家的记忆,神游于伴随作家成长、浸透作家感情、融人作家血液的城市之中,荡气回肠间竟已全然忘记自己感受的是  相似文献   

6.
杨琪 《大观周刊》2012,(3):28-28,25
《迁徙的鸟》是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纪录片三部曲"天·地·人"中的最后一部。它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动用了世界上17个最优秀的飞行员和8种飞行器以及2个科学考察队和300多名摄影师。该片在短短三周内让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所到之处,一片赞誉。本文从艺术手法的运用、艺术风格的交融、叙事结构的巧妙、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等方面论述该片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今风细雨江湖·德建>(以下简称<德建>)是央视五套体育纪录片栏目<体育人间>推出的一部体育人物纪录片,曾获得第21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目体育纪录片评委会大奖.该片呈现的是一名普通少林寺僧人释德建为人免费看病、习武、授徒的僧侣生活以及回家探望病重父亲的生活画面.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其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8.
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其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超出30%,有数据显示第四集的收视率甚至达到了0.55%,几乎赶上了BBC的纪录片收视水平.该片赞誉声一片,引发了一轮全民讨论和追捧.一部纪录片能够取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的确不易,这无疑给一直坚守高端文化的纪录片人以莫大鼓舞,给一直较为低迷的纪录片市场注入了强心剂.《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在该片的火爆已渐行渐远后,让我们再来思考它成功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凭借着平民化的视角、故事性叙事方式、诗意化的语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2012年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该片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蕴含在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尽管是以吃为主题,但该片的视角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食材的烹饪技巧上,而是在呈现美食、发掘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普通中国百姓的人生百味,引导观众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变化.该片所彰显的美学魅力和价值,给观众带了极高的审美享受,同样也引发了纪录片美学特征新一轮研究.  相似文献   

10.
贺钦宁 《新闻爱好者》2011,(16):130-131
《篮球梦》是美国纪录片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两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小孩梦想成为NBA球星并为之奋斗的故事。由于纪实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很好结合,该片对于我国新纪录片的制作有着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好莱坞编剧手法在剪辑上的运用,在保留纪录片真实性的同时加强了故事的可看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篮球梦》是美国纪录片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该片讲述了两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小孩梦想成为NBA球星并为之奋斗的故事。由于纪实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很好结合,该片对于我国新纪录片的制作有着很好的启示,特别是好莱坞编剧手法在剪辑上的运用,在保留纪录片真实性的同时加强了故事的可看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纪录片是将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将表现对象化作真人真事,并对其进行艺术展现与加工,以期引发人们思考的影视作品形式。纪录片的核心就是真实。《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使中国的纪录片界眼前一亮。该片虽是以饮食为题材,但是它始终在讲中国人的故事。作为人文纪录片中的范本,人情是其核心表现之一。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探析国产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以其对美食意义独特的阐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该片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食相结合,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正能量,同时为观众献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视听盛宴。该片的成功不仅是选材内容、制作模式的成功,也是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新突破,体现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和故事化。片中通过美食来讲述百味人生,充满着人物故事、民俗和传统文化,以真情打动人心,实现了纪录片平民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圈子     
《大观周刊》2010,(29):21-21
云南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长征·云南不朽记忆》马龙开机 近日,由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担任总顾问.云南省文联、省民委、省老干局、省旅游局与云南宝琼文化传播公司、云南搏延影视文化公司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电视纪录片《长征·云南不朽记忆》.在曲靖马龙旧县镇冒雨开机,摄制组“重走长征路”迈出了第一步,该片预计至9月封镜。  相似文献   

15.
付慧青 《青年记者》2017,(32):107-108
东西方文明作为世界上主要的两大文明,在很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在人类学纪录片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本文以《藏北人家》与《北方的纳努克》两部人类学纪录片为例,分析东西方人类学纪录片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方面的差异. 《藏北人家》是中国导演王海兵1991年执导的一部人类学纪录片,曾入围法国国际音像节(FIPA)并获得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金熊猫”大奖、全国电视外宣节目荣誉奖.该片详细记录了牧人措纳一家在藏北草原上一天的生活,反映了藏民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北方的纳努克》是“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于1922年1月出品的人类学纪录电影.弗拉哈迪花16个月远赴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摄影机再现了猎杀北极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场景.两部作品在审美取向和人文精神上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场争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言过其实,竭力夸大《望长城》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该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里程碑,是一次革命;同时否定过去的电视纪录片。另一种评则视过去的纪录片传统为正宗,否定《望长城》的探索实践,认为该片拖拖拉拉,随意性强,既缺乏整体的宏观构思,又没有首尾一致的艺术风格。如果肯定该片,势必使电视纪录片走人无编导、无剪辑、无解说的胡同里去。  相似文献   

17.
自《舌尖上的中国》收获无数好评以来,美食纪录片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也更为重要。《风味人间》更是原《舌尖上的中国》导演的又一力作。该纪录片不仅将观众所看重的美食、故事与地方三要素融为一体,更因其独具特色的拍摄视角和不同以往的表达方式,让该片自播出以来备受关注与好评。《舌尖上的中国》的独特在于其所带有的民族烙印,而《风味人间》则更具世界性,不仅仅将视野放在国内,更是着眼大洋彼岸,不同地域的美食都在该片中有不同程度的呈现。本文,将该纪录片放到当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该片如何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进行跨文化传播,希望给未来纪录片在跨文化领域中的传播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刘阳 《新闻战线》2021,(1):85-85
近日、体育题材纪录片《棒!少年》在院线上映,以流畅的剪辑、动人的故事呈现引发热议。在不久前举行的2020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该片被评为评审团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国产纪录片的关注。纪录片被称为“时代影像志”,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纪录片《黑戈壁·黑喇嘛》进行了评析,认为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从"情景再现"手法运用、叙事方式选取、画面设计和后期编辑等多层面实现了"真实"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对纪录片创作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及其引发的热议已经成为2012年上半年的一个文化热点现象。本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研究方法,以该片的画面和解说词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反映的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鉴于该片的叙事特点,笔者采用了全样本分析,即对所有分析单元(46个叙事段落和14个开头结尾段落)进行统计分析,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4级指标的中国社会价值观指标体系。本研究是国内首次采用使用内容分析方法对纪录片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进行的深入研究,在分析单元上突破画面分析或分镜头分析的模式,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创新。本研究发现,该纪录片在画面上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观;而片中呈现的食物生产则体现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就传统价值观而言,有3个主要发现:1.勤劳、耐心、节约和传承香火/传承技艺是该片体现得最多的传统价值观;2.全片注重体现群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3.该片重视"家庭"和"亲情"等中国元素。在现代价值观方面,该片反映了以"个人成就"为终极价值的现代价值观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相互融合、和谐共生。其中,追求进步、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开发资源和讲求效率成为排在前四位的现代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