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在法律视角上分析,既有其现实原因,又有其历史原因;从现实角度看,德治的产生是由于普遍存在的法律万能倾向及其法治的弊端;从历史角度看,德治的成因则在于法律虚无主义的传统以及传统德治的合理性,这些都为现代德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孕育于传统德治的现代德治方略,并不等同于传统德,它与现代法治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坛的历史和学的现实显示:世纪之交的中国学要在吐故纳新中走向现代化,离不开对人类生存的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审视与批判。本在对《羊的门》的主题意向的剖析中,认为这种批判应体现在对世俗政治批判,人性批判和化批判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3.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同志全部政治实践和理论创造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其人民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处理好党群关系的指导准则。对我们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因反封建主义受迫害而发了狂的人,他的形象,他的呐喊,撕破了封建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揭露了黑暗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5.
罗尔斯从非历史、非现实的原初状态中推出夫导现实中的权利与义务分配的正义原则,因此,招致众多的质疑与诘难,透过这些质疑与诘难,可以发觉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并非缺乏现实性而归于乌托邦,只不是现实并不体现在对具体细节的规导上,而体现在对权利与义务分配的宏观性的、原则性的指导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分析中,对法的本质是正义还是强制进行了辨析,以求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是始终带着对人的高度关注开始其哲学探索的。“历史之谜”的真正解答不在人之外,而在人自身,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实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最高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生成的现实表征。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抗战时期的阳翰笙的历史剧创作,以不可替代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风范构成了现代戏剧舞台上别具一格的亮丽景观。他的历史剧创作达到了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以及鲜明的现实倾向性的统一,具备了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审美特征,是其创作成熟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党的制度建设历史的回顾与反思,结合邓小平同志强调新时期“着重从制度上建党”的理论,阐明注重制度建设问题,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并论述了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对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党的执政和领导水平、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从而指出,制度建党,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蒋新苗博士的《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研究》通过对国际收养法律制度进行全景式的历史与现实考察,揭示了国际收养法律制度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趋向,并就中国与国际收养法统一化运动的互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涉外收养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外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阐述,提出在我国择校收费是由历史与现实两方面造成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择校问题的认识褒贬不一。择校问题的研究现状表现为:认识逐步多元化,但理论研究不深;对解决择校措施研究的可行性小,择校问题远没解决。有关择校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史学是一种理性分析,它最关注的是规律,通过对以信人们所经历的事实进行严谨的反谨的反思,把历史的巨大投影沿着时间之维刺穿今天并继续射入未来,使我们从以往的事例中获知今天的位置和未来的命运,历史总是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影响着现实,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13.
穿越剧以影像连结起梦想彼岸和当下此岸的时空,让各种真实的现实和美好的幻境违背事实常理或是科学原理结合在一起,提升观众的审美愉悦性。但这种穿越时空的旅行,使真实本身在超真实中陷落,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大众只有在当下的直接经验里,体验时间的断裂感和无深度感,实现日常生活的虚拟化。穿越剧存在随意虚构历史、过度戏说、正确历史观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穿越剧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力避雷同化和盲目跟风,不断更新,推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公众审美需要的新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咏史诗的创作历来鲜有女子问津,宋代几位志存高远、才情卓绝的女子李清照、朱淑真和张玉娘却大胆地闯入这一领域,均创作出了寓意深刻、特色鲜明的咏史佳作。她们的咏史诗从题材上来说大致可分为品评人物、褒贬是非和借古讽今、指斥时政两大类,在艺术上则具有笔力豪迈、议论高奇及用语幽深婉曲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求真是历史学的灵魂。历史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所探之“真”具体表现在史实考证和历史解释两个层面。求真是历史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20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深刻反映了这一点。求真关乎历史学的存在与未来,它与史学的功用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公众历史就是在这两方面进行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6.
对《三国志演义》虚实问题的评价,迄今仍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从七个方面多角度透视了其虚实艺术模式,认为:作为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其虚实艺术成功的奥秘,关键在于宏观总体实与微观具体虚的和谐统一。宏观上与史实合拍,切合历史小说的个性特征;微观上的虚构成分,又充分发挥了其艺术创造力,体现出小说艺术的共性特征。宏观与微观的交融,形成了其实中有虚、寓虚于实的总体特性,成为中国历史小说虚实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真实与虚构关系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与第五代导演将历史寓言化、距离化不同,第六代导演更多的是将历史拉伸到当下现实生活。在这种对当下的冷静体察中,第六代导演将自己个人经验带入到电影中来,通过对边缘题材的开掘,对失语的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对一些亚文化层面的进入,实现了个人历史记忆的银幕书写。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亚里士多德在坚持艺术摹仿论的基础上强调艺术比现实更真实;王尔德主张艺术应远离现实;波德里亚则提出“仿像”说,认为艺术“创造”现实消解生活。对艺术与现实生活之问关系的各种思考、理解与回答实际上体现出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散文创造出了极其广大的想象、思维和艺术空间,强调探索与联系,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并存”,使空间和时间范围得以大幅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以中国教育学百年的发展为主线.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对中国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思考应从历史和现实不同维度同时入手。对历史的求索.能发掘出主体性教育发展的基本主线;对现实的反思.则可探究出主体性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主体性教育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