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健 《中国德育》2014,(17):31-35
海门市东洲小学于2008年正式与新加坡花菲卫理小学结成姊妹学校。自结对以来,"东洲—花菲"每学年各组织3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游学访问活动,花菲的孩子与老师一般在六月份过来,东洲的孩子与老师一般在七月份过去回访。两校师生互进课堂,观课学习;动手实践,体验生活;走访家庭,了解文化……"东洲—花菲"六年来的游学之旅证明,研学旅行能给孩子们带来宝贵的人生感悟与体验,给孩子们增加了磨炼,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能力,留给孩子们的是一份终生难忘的记忆。  相似文献   

2.
细说游学     
《留学生》2014,(20):1-1
正"游学",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7年、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这些故事都透露出游学曾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中国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  相似文献   

3.
教师游学记     
《今日教育》2012,(11):4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年来,中小学生异地游学已成为一种很潮的"必修课"。这种体验式学习、跨文化交流的方式,让参与者开阔了视野,在"游"中"学"有所得。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公元两千多年前,孔子为了宣扬他的政治学说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孔子的政治学说虽然并未实现,但周游列国14载的经历也促使孔子在思想上更加丰富、成熟,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资深文化人詹宏志先生在《读书与旅行》中说:"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中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研学旅行是将读书和旅行有机结合的最有效方式,起源于古代的游学。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教育界和旅游界的热门话题,引发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将研学与旅行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再将真理运用于实践。课程制订者与实施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差异,分学段分地区实施研学旅行教育,将研学内容和主题与校内学科课程进行联系,科学合理规划游学方案,做好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和学习情况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学旅行策略与方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平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这几种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游学活动的弹性设置和经验知识的动态获取、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以及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中小学校特点,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建议,一是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多元化研学旅行实施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放学习;三是延伸育人格局,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提升,短期来华游学活动蓬勃发展,国内不少学校都有过接待这些外国学生团队来访的经验,接待方派出的带队教师起到关键作用.在情况复杂多变的"跨国游学"情境下,中方带队教师必须化身为"多面手",同时扮演有别于传统教师形象的多种角色,如生活导师、摄影师、导游、观光大使、外交使者等.对这些现象的多维度考察,有助于拓展教师角色的时代新内涵,充分理解教师在跨国游学及研学旅行活动中的重要职责及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学旅行是一种即古老又新颖的教学方式,说其古老是因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人物的众思想家、教育家就采取游学的方式,四处游说讲学;说其新颖是因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研学旅行的方式才逐渐被教师们所接收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研学旅行是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当适时开展研学旅行,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部分研学旅行在教育功能方面的缺失引发了社会批判。研学旅行天然具有美育属性,其审美本质在于对异质生活的体验,即情境性。中国古代的"游学"存在"曾点之乐"和"经世致用"两种传统,都具有美育特征。在复杂性和移动性高度突显的当代社会,研学旅行应彰显其教育本义、聚焦审美体验、鼓励情感交往,并可以通过博物学、意象论、情感论和生活论四条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为了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我校积极探索研学旅行课程"四四"模式。一是积极挖掘文化寻根、民俗体验、生态教育、职业启蒙"四个体系"课程资源;二是开展"四位一体"组织方式,突出学校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多方支持,倡导家长广泛参与,精选机构扩展范围;三是探寻"四步深入"学习方式,做到探寻有方向、学习有桥梁、游学有目的、反思有主题;四是追求"四层阶梯"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合作感受、重点培养合作骨干、全员分组合作实践、应用提升合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辅导员》2015,(9):33-36
让孩子们早日去了解世界,让孩子们把世界带回中国——俞敏洪2015新东方国际游学夏令营报名启动国际游学让孩子用一颗海绵之心,汲取博大世界的养分充实自己,为梦想去远行!—刘婷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由1993年11月16日成立的北京新东方学校发展壮大而来。多年来,新东方茁壮成长,但从未远离三尺讲台,从未背离出发时的梦想。作为中国著名的私立教育机构,新东方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用专业成就梦想,致力于培养成就中国的精英,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新东方国际游学新东方国际游学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旗下高端游学品牌。作为中国  相似文献   

12.
正游学,是指学习者离开自己相对熟悉的环境,前往新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旅行,以拓宽学习者视野、扩展知识储备、感受文化差异、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学"一词最早出自《北史·樊深传》,指远游异地,从师求学。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治学,是现代游学的始源。[1]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游学作为开阔视野、体验异域文化的重要方式,最早由校外教育机构引入我国。中小学生的游学,最早也是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国庆长假,无锡市蠡园中学的张与辰、沈勇毅、邱呈岳、程敦胤4位同学在老师邱华国、汤巍楠的陪同下,一起踏上了前往甘肃陇西的列车,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丰富而难忘的游学之旅。一路上,他们边游边学:游了从未得见的奇妙景色、风土人情,感受了当地百姓的热情、纯朴与善良;学了许多地理知识、人文知识、管理知识,亲身体验了背上行囊去旅行、零距离接触社会、把知识用于实践的特别感觉。4位少年把游学用文字记录,用镜头记录,让我们跟随那些生动的文字与画面,一起踏上他们的游学之旅吧!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41):5-6
研学旅行是推进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个内容。我校把研学旅行作为梦想教育的一个特色课程。这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草原,我们设计了草原的衣、食、住、行四大板块,孩子们做了一回真正的小牧民。孩子们了解了那里的风土人情,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得到了新的体验,学会了刨根问底的探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一、研学旅行,特点鲜明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具体说来,有以下特点:(1)多学科知识融合,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2)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旅行是研学的载体,研学旅行搭建了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提供了与中华文化交流的平台;(3)研学旅行超越了课堂,直接面对  相似文献   

16.
1.游学不是出国旅游
  “如果只是打着学习的幌子去旅游,还不如让孩子报旅行团纯旅游靠谱。”重庆新东方学校刘哲瀚说,参加游学夏令营是一项教育投资,不是简单的旅游消费。游学顾名思义,就包括“游”和“学”两方面,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它介于游与学之间,融合了游与学的内容。“游”是在固定时间内,感受一个国家最具有代表的自然和人文景色等;“学”就比较宽泛了,不同的游学团都有自己的主打产品,比如学语言、学风俗、增进与异国的文化交流等。  相似文献   

17.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使其成为研学旅行的主阵地。文章以雁荡山三折瀑为例,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出发,首先明确地理研学旅行的意义,进而进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和实施方式设计,并反思研学旅行可能出现的误区及解决途径,旨在让研学旅行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从而高效地服务地理教学和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8.
蒋敏 《班主任》2020,(3):50-52
如何让研学旅行从“游学合一”走向“知行合一”,从“定点定线”走向“自选菜单”,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体验”?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课程是立足于特定地域(线路)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选定研究专题,主动参与计划、组织与管理,在旅行生活中丰富体验与感悟,培养生活技能、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实践能力的整体化设计与实施的课程。  相似文献   

19.
万玉凤 《辽宁教育》2012,(20):40-42
8月初,就读于北京二中的高一学生小邵结束了为期两周远赴美国的"兴趣探索"之旅。时隔数日,谈及此次行程,他意犹未尽,直呼"震撼"。近年来,在假期中背起行囊出国游学,在青少年学生中日渐成为一种很"潮"的度假方式。每逢暑假,各类"游学夏令营"、"暑期看世界"、"国际游学"项目琳琅满目。记者搜索了一下"游  相似文献   

20.
游学那些事     
《留学生》2014,(20):40-41
正游学不是旅游也不是留学游学既不是单纯的旅游也不是纯粹的留学,它介于游与学之间,又融合了游与学的内容。游学绝不是享受,而是一种磨练和考验,是一种感受,是人生的体验。走近国际化进程,参与国际化活动,相信为期几周在国外亲身体验风土人情、接受异域文化氛围熏陶的游学冬/夏令营活动,必能增加些许生活的磨练,提高独立自主能力;为人生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