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友进阶式     
李曦 《红领巾》2023,(Z1):70-71
<正>你或许还记得,在上学前,我们大部分的生活空间是在家庭中。我们习惯依赖爸爸妈妈,他们是我们最好的朋友,给我们支持与照顾。等我们终于进入学校,认识了很多同学后,我们发现,同学并非都是朋友。那么,我们在每一个年级交到的朋友,有什么不一样呢?你是否发现,低年级的我们很容易交到朋友或者失去朋友,到了高年级,我们才逐渐有了彼此认定的亲密好友,并最后形成一个朋友小圈子。原来,交朋友也有进阶式!一起来看看小玉是怎么发现这个秘密的吧。  相似文献   

2.
风风雨雨 酸甜苦辣 共同 奋斗二十载 同学 少年 朝着 成熟的方 向 迎着 成功的曙 ,《 》 光 走到了今天 二十岁 对于 同学少年 来说 是由青春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我们一定会 《 》 继续努力 让 同学少年 越来越精彩 蓦然回首 我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为我们曾经付出的 而欣慰 也为我们曾经收获的成功而喜悦 让我们一起唱首生日快乐歌 祝福我们的 同学少年 吧《 》 与朋友共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在 同学少年 二十岁生日的时候 我们收到了来 《 》 自全国各地兄弟单位和读者朋友的祝福 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天津中学生》杂志社《作…  相似文献   

3.
恋上我的爸     
"成长",是《同学》一直关注的话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联合江苏教育电视台的《成长》节目,推出全新的《同学·成长》栏目。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讲成长中的故事,解成长中的困惑,分享成长中的辛酸与甜美。《成长》是全国最早的一档关注青少年成长、沟通两代人情感的电视脱口秀。每期选取核心嘉宾以及由观众组成的成长鉴定团参与,或讲述成长的故事,或讨论成长的话题。在主持人和嘉宾朋友般的聊天过程中,倾听成长的烦恼,化解成长的坚冰,分享成长的快乐。而《同学》,将把其中的真情故事、精彩对白、现场照片重现在读者面前。希望《同学·成长》的形式和内容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也希望它能对大家的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当然,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欢迎你参与到《同学·成长》中来,把你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将请专家给你答疑解惑,还有可能邀请你走进直播间,直接面对电视镜头呢! 《同学·成长》的联系方式: 南京市湖南路47号8楼《同学》杂志社《同学·成长》栏目组(邮编: 210009) 电话:025-83327006 E-mail:palstongxue@sina.com(请在邮件标题注明"参与《同学·成长》栏目")  相似文献   

4.
星星姐姐,我们班上一些同学,喜欢广交“信友”,并说“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也有一些同学持反对意见,认为广交  相似文献   

5.
高山和流水     
网络的普及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平台,想必同学们也都有上网聊天的经历吧,什么QQ、MSN、雅虎通……哎,真是数也数不清!通过网上聊天.我们结识了一些素未谋面的朋友,有些甚至达到无话不说.心意相通的地步。有同学发Email告诉我,他们在网上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相似文献   

6.
<正>疑惑他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班里的同学、老师都以他为傲。按理说,这样一个天才型的同学应该有很多朋友,可奇怪的是,他喜欢独来独往,很少和班上的同学说话,有人约他打球,他总是摇头拒绝;有人约他去玩,他从来不去;集体活动他也很少参加。刚开始没有人在意,但时间一长,便有人在背后议论:"他以为自己成绩好,老摆出一副‘冰山脸’,好像自己高高在上似的。""就是,自命清高,既然他不想跟我们做朋友,我们也离他远点。"  相似文献   

7.
我们喜欢与熟悉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但是当着陌生人说话有时候会紧张;我们在班级竞赛的时候,不那么紧张,但是参加市级的竞赛却觉得很紧张……生活中,一旦我们习惯的环境被改变,我们就会感觉到紧张、不安、焦虑. 心理学家把那个我们适应了的,很愿意待着的区域叫做“舒适区”,而当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或者新的状态时,则需要我们突破“舒适区”. 生活镜头 小语是一位初三的女孩,她自诩是单纯而真诚的人,因此,她很讨厌和那些性格强势或者爱耍点小聪明的同学来往.一直以来,小语的朋友,也基本上是和她一样简单而“没心眼”的人. 去年暑假,小语参加了一个夏令营,那里没有熟悉的朋友,新结识的几个同学,都显得很精明,同时也很喜欢竞争,这一切,都让小语感到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8.
《教师》2010,(1):68-68
“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亲人、朋友、同学。我们和这些人之间都是你帮我.我帮你。亲人、朋友、同学之间的情谊就是一种亲情,亲情是无偿的,亲情也是无价的,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参与亲情、感受亲情、体验亲情……”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7,(4)
2007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  相似文献   

10.
习作要求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学习二·我的小笔头”:我的动物朋友。…………你看,这位同学在文中从没有说过“喜欢小狗”这样的话,但是“我”已经体会到她对小狗的喜爱了。“我”也要把“我”的动物朋友写一写。拓展思路同学们,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不少同学家里饲养着小动物,这就为写好这次习作打下了基础。家里没有养动物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到饲养小动物的人家去看一看;也可以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同学都用“虚伪”包裹着自己。很多好朋友因为怕对方耽误自己的学习而相互疏远,曾经无话不谈的同学现在也会相互抱怨对方的倾诉有多么无聊,每每为了一个奖学金、三好学生的名额暗暗较劲,嘴上说不学习晚上却在被窝里看书……像这样的情况举不胜举。为什么我们相处了十几年的同学,到了关键的时候,却一下子板起脸来?难道十几年的同学换来的就是这样的结局———最为我们亲近甚至与我们“零距离”的同学,怎么就与我们两条“心”呢?这个时候没有感情的寄托,只有现实现实再现实的竞争(可能其中也有感情寄托,但只存在于那些成…  相似文献   

12.
在青少年的社会关系中,除了亲人、朋友之外,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精神抖擞地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看到最多的是同学的面孔,听到最多的是同学的谈话,需要最多的是同学的帮助。只要还在学校学习,同学间的关系,就是我们各种社会关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进入高三……不,肯定更早,“高考”这个词就不断敲打我们的耳膜。家长说的是高考;老师说的是高考;同学之间说不说已经不重要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高考,甚至连做梦也忘不了。“高考”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我们的朋友?哈姆  相似文献   

14.
我的朋友     
扎着一束马尾辫。声音清脆悦耳,她就是我的朋友陈奕宁。她的妈妈和我的妈妈是大学同学,自然而然,她也成了我的朋友。两个妈妈的聚会,也给我们创造了不少见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我的桌面摆着一封来信:“老师,为什么在同学中找一个真心朋友这样难?为什么大家都那么虚伪?为什么大家都不说心里话?怎样才能找到真心朋友?”看了这封来信,想到不少的青少年朋友也曾跟我诉苦,说同学中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说很难听到别人跟你说心里话,说找不到真心朋友……这也许是青少年生活中一种特有的困惑———渴望真心朋友又感到缺少真心朋友。这该怎么办?下面我们实录了心理专家马老师与同学的几场对话,也许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第一场对话不拨响你的心弦,哪会有知音林立:“我感到有的同学太虚伪了,根本就不说心里话。”马老师:“你愿意…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里,我们发现有许多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特别在行,有许许多多好朋友,很容易与人相处,很容易认识新朋友,做什么事情都是如鱼得水。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为人际关系不好而烦恼,朋友太少,没有朋友,不容易认识新朋友,在学校里面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有苦闷也找不到人倾诉。那么,如何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成为交际高手呢?  相似文献   

17.
<正>我和敏是很好的朋友,不仅爱好相近,还是多年的同学和邻居。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无话不谈。可是,谁也没料到,升入初三不久,我们竟翻了脸,而且这一回,我们谁都不肯轻易低头,似乎怀着"决战到底"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六年级的美术课上了《向动物朋友学习》一课,其中涉及到仿生学的知识,只有少数同学了解仿生学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模仿生物界中一些生物的特殊本能,来解决某些人类传统认识无法解决的疑难现象的一门边沿学科。也只有个别同学能举例,如:根据萤火虫发明人工冷光;根据蝙蝠超声发明探路仪等。而大多数同学由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本课的绘画作业感觉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9.
【真题回放】没有一颗心生来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我年轻的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位同学?是你的竞争对手?是你童心未泯的老爸?也或许是你书房里那满架的好书、外婆院子里的那棵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听到音乐便"沉醉不知归路"?  相似文献   

20.
和朋友就读于不同的高中,虽然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新朋友,却还是喜欢跟彼此倾诉情感,畅想自己的梦想。而我们的一切交流不依靠手机,也不通过微博,只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写信。作为"90后"的新新一代,别人总以为我们都是高新科技的弄潮儿,但我跟我的朋友,却偏偏喜欢传统的"慢"生活。初次写信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个同学与笔友写信,我才恍然记起这样的交流方式。兴奋之余,我也试着给朋友写去了第一封信,没想到朋友竟然也喜欢这样的"慢"方式。我们把我们的感受通过笔尖记录下来,装进信封,寄往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