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志东 《教学随笔》2015,(4):166+165
古色古香、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有古汉语"活化石"美誉的闽南方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世传承、辐射海外的闽南文化,具有根植闽南、花开两岸、香飘四海、誉满五洲的特征。作为特色鲜明突出的民系文化,积淀深厚,形式多样,种类丰富,活态传承,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芝兰,闽南方言与文化源远流长,联系、滋养、影响着海峡两岸同胞。因此,对地方课程"闽南方言与文化"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探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南方言与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具体体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闽南方言是一种非常强势的语言类型,但随着普通话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闽南方言以及文化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强势,甚至已经开始出现逐渐消亡的现象。基于此,想要让闽南方言与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可以在小学语文地方课程中融入闽南方言与文化,凸显出其文化体系在小学语文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应注重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应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让幼儿感受本土文化的优秀和特点。闽南语是我国重要的方言之一,是体现闽南乡情、亲情的语言工具。"闽南童谣"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多少年来,勤劳勇敢的闽南人民,用心灵和智慧创编和流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闽南童谣占有一定的比例,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班幼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职院校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的内容,是创新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地方文化传承渠道的有效途径。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积极融入闽南文化,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拓宽闽南文化的传承渠道;有助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闽南文化与泉州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对接,需着力开设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开发校本通识教育教材,开展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5.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6.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它是闽南文化传承的主要区域之一。当前泉州高职院校较注重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忽视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需着力加强传承意义宣传、理论研究、校园环境营造、教育资源开发、专业教师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交流活动的开展、文献资源共享、文化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闽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显著,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闽南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和东亚文化之都建设等有利背景下,闽南民俗体育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还存在着多方面的不足。当前,注重政策法规制定和资金配套的可持续性;注重传承与发展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整体性;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相辅相成;注重社区传承与学校传承的密切配合等,是实现闽南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迫切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构成的,民族文化以各地方文化为载体,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构成了多元一体的悠久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和鲜明的地域性.闽南文化是闽南人的文化符号,是闽南人的文化收藏,是维系海峡两岸人民亲情的共同文化因素.品社学科教师要抓住教材的空白点、课程的成长点、时代的切入点和儿童的关注点,把闽南文化融人学科教学中,保护、传承、发展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9.
王跞 《新教师》2020,(3):27-28
近年,厦门的小学在推广闽南文化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厦门的小学在传承与发展闽南文化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为了了解学生和家长对闽南文化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和态度,笔者针对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编制了《闽南文化调查问卷(学生版)》和《闽南文化调查问卷(家长版)》,分别从其对于闽南方言掌握情况、闽南戏曲了解程度、闽南文化学习兴趣三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0.
方朦 《教师》2020,(3):124-125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创新沉淀与累积的区域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是闽南人民的智慧结晶。根据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马巷第一中心幼儿园的地域特点,将闽南文化引进幼儿园,让幼儿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不仅能够让幼儿萌发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促进幼儿心智发展,还有助于闽南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章作者所在幼儿园以闽南文化为蓝本,充分挖掘并把握闽南文化的精髓与教育价值,对闽南文化融入幼儿课程建设、环境创设以及组织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使幼儿在学习闽南文化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日,厦门海沧区“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种子班”教师培训结业,从今年秋季开始,该区所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学生都要上每周一节的“闽南语”课。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包括“诗词闽南话诵读吟唱”、闽南戏曲、闽南音乐、闽南建筑等,还开设了“闽南方言与文化”课程的设计课,要求做到人人过关。  相似文献   

12.
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笔者开展了惠安方言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研究。惠安方言文化语文课程资源丰富而独特。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被誉为"语言的活化石"的闽南(惠安)方言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任。本文结合实践,从惠安方言文化概述、开发策略与利用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惠安闽南语方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来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13.
祖宗崇拜既是观念,也是一种行为。作为由血缘关系引发的崇拜,它并非闽南人所独有,而闽南人表现得尤为突出。闽南人浓烈的祖宗崇拜,随着历史上大批闽南人外迁而在异地广泛传承,促进了闽南文化的外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体育游戏"蹴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探究踢球舞"球"的起源发展和踢球舞的功能演变、踢球舞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编经典舞台剧目,加强对外交流和艺术产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基于文化底蕴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式,探寻踢球舞传承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5.
闽南本土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独具特点、风味浓烈的传统民俗,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对于丰富幼儿园课程体系,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可以在全面准确把握闽南本土文化之精髓的基础上,在环境创设、课程建构与实施方式等方面吸收和借鉴闽南本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建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民族舞蹈学研究方法和舞蹈教育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从课程开发的角度,首先论述了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价值。其次对校本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笔者的课程观。再次,提出《闽南民间舞蹈》课程性质、目标,同时对《闽南民间舞蹈》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严格控制方言节目的背景下,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正式批准创办的方言频道,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为频道宗旨,它的获准创办得益于自身对闽南文化的保护,也得益于国家对台传播沟通的重视,开播近一年,频道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对台沟通交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积极通过网络传播、开展与台湾媒体互动来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闽南民间童谣源于闽南民间文化,是民间歌谣的一种独特形式,渗透着闽南民间传统文化,蕴含民间文学共有价值的同时兼具有自己独特价值.童谣即儿童歌谣,闽南民间童谣以闽南方言为载体进行创作传唱,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闽南老百姓集体智慧的成果.在地方民间文化、方言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的今天,人们通过对闽南方言以及童谣的探索和考究发现两者之间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闽南民间戏曲许多类别都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当中的重要地域资源,不仅能够有效实现闽南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发扬,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对当前的音乐教学课程予以丰富和拓展。闽南民间戏曲在语言、乐器等方面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教师在课程规划设计中应予以灵活应用。通过研究闽南民间戏曲音乐概况,结合其与当前院校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与不足,详细分析闽南民歌戏曲的有效教学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20.
闽南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如拼搏包容精神、重教兴学氛围、重视人格修养、爱国爱乡的传统观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充分开发闽南文化资源,既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建设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校园文化,又能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为此,闽南地方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有意识地结合闽南文化并突出特色,同时积极构建闽南文化研究平台,推动闽南文化在德育工作中发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