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方传统中身体与灵魂的二分造成了对于身体的忽视,以及由灵魂来引领和压制身体的教育,而在中国传统中,虽然身体是一种基础性的存在,但在教育中却一直处于"隐而不发"的遮蔽状态之中。"身体"的缺失深刻影响了当今的儿童教育,也呼唤我们以一种"身体美学"的姿态来"疗治"和改善儿童及其教育。由此,培育健全而又健康,具有丰富感知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与外部世界相统一、具有整体意识的儿童,也就有了根本性的教育意义。在与自然、与经典接触中培养儿童健康丰富的身体"体认",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儿童与天地万物移情性的"通感",并通过家庭劳动和学校、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来"践形",以此培育儿童的身体之美以及美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正>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然而在身体与心智同教育携手并行的路途中,身体逐渐成为心智发展的绊脚石,身心主题被窄化为"心"的问题,身体变得可有可无。鉴于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身体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的身体在场。教育的身体在场要重塑身体形象,还身体以自由,重建身体与知识的天然关联,关注学生的生命与情感体验。教育中的身心分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体地位的边缘化。在身心二元对立的理性主义传统中,身体的形象总是同欲望、冲动等联系在  相似文献   

3.
国人熟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教师作为传道者角色却在教育理论话语中隐而不彰.这一现象的出现虽有时代的"合理性",却折射出教育存在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教育中"道通"思路不彰;伦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疏离;培育道德人格缺乏整体性.新时代育人的新要求呼吁教师传道者角色"回归":教育需要从"道"再出发,建构一个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教育相结合的总体性的理念与思路,以统合教育资源、统领教育旨向;"三全育人"需要"道通"思路,以使教育者明了整全意义上的教育目的 以及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形成教育合力以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培育受教育者道德人格需要教师发挥道德领导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和探究知识,追求个人智力、情感、品德和体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传道者角色"隐退"由一定的原因导致,其回归亦需要相应的条件:伦理精神回归教育;为教师提供新的伦理道德教育思路;教师形成道通意识与汇通能力;建构道通文化以聚焦教育之魂.  相似文献   

4.
身体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延展的本体性基质,脱离人之整全性身体,教育便无从谈起。特殊教育是基于身体多元情状需求以促进主体意义建构的伦理实践活动,在与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残疾情状相遇时,彰显出关怀生命本真的伦理意蕴。通过考究身体与残疾的概念及身体哲学的流变,发现人之整全性身体深陷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灵肉二元对立的窠臼,致使包含残疾在内的身体情状在特殊教育中的存在价值日渐式微,教育场域中对残疾身体的界定与诊断、教育安置及教育教学皆被生理化处置而沦为一种概念化的隐性存在,心灵、知识、理性遮蔽了身体原初的感知、体验。要使特殊教育凸显多元身体的本真样态,成为关切生命的道德技艺,需在观念上突破传统意识哲学中身心二分、灵肉分离的桎梏,以获得有关残疾身体情状最为本质的、一般的认识;回归残疾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生活世界,创设一种身体在场的生活与教育生态;在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上凸显具身性,转向一种基于整全身体间性意义上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加  相似文献   

6.
情性之教之所以会与身体教育扯上关系,核心即在中国传统之学对身心关系的深入理解。任何身体的展现,都不只是生理的意义。传统中国的身体论关联着心性论,二者是一体的两面,没有无心性之身体,也没有无身体之心性,身体体现了心性,心性形著了身体,因此,中国传统的"身体教育",同时就是"情性教育",同时就能完成"情性教育"。这是一体呵成的身心,而非二元对立的身心。不仅现实的心性需要改善、可以改善;现实的身体同样需要改善、可以改善。传统中国所期待的完整教育,是培养一种内外交融、身心交融、心气交融的有机体性人格。  相似文献   

7.
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家弗兰克·韦德金德在小说《米纳-哈哈:或关于少女的身体教育》中生动刻画了封闭世界中一种以男性审美为导向的身体文化.它保留了孩童先天的无"耻感"状态,借助不断上演的规训仪式与惩罚剧场将女孩身体塑造为男性视角下的完美形体.这一身体文化在"用臀部思考"的范式中达到极致,并在教育终极阶段的剧院演出中呈现...  相似文献   

8.
驯化教育是一种"制器性"教育,是一种抽掉生命本性而使人工具化、规格化和标准化的权力技术,一般运用身体规训、权威说教、标签强化等教育形式。生成教育是一种"生长性"教育,是一种回归生命本质,使人的主体性、自然性与可能性得以弘扬的教育技术,它崇尚发现个性、尊重自由、点燃激情等教育形式。这两种教育的本质差别,在于其秉承的人性观、知识观与教学观的截然不同。训化教育使小豆豆成了问题孩子,而生长性教育又让她成为优秀孩子。  相似文献   

9.
儿童在他们游戏的、艺术的生活中,尤其是在他们语言表达不够丰富和流畅的情况下,会本能地选择用"身体假装"的方式进行表达,而这种"身体假装"是自发的、快乐的、自由的,儿童乐于装扮成他人和他物,在头脑中幻想他人和他物的动作、语言和情感,用身体像他人和他物一样地行动,感受周围世界的奇特和美妙,这正是一种戏剧的学习方式。戏剧教育,恰恰能给予儿童形体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时空和领域,让儿童更加自由、畅快地在感悟和创造的生态中学习。  相似文献   

10.
自卢梭"发现儿童"以来,"儿童中心"或"儿童本位"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高度赞扬,还在实践中得到了支持,回归到原点——人,早已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识。而人更要回归到教学的根本,那就是让"身体"回到教育教学,让认知和心智在环境的具体身体结构和身体活动中生长,对当下乃至未来教育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具有多样性,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二元对立论"、"二元一体论"和"一体多元论"三类观点。个体生命存在的"三元一体论"将个体生命分为身体、心智和灵魂三个相互依赖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由此引发出"基于身体存在的个体生命"、"基于心智存在的个体生命"和"基于灵魂存在的个体生命"三种个体生命形式,由此形成的生命(化)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教育要朝向人的身体、适宜人的身体和成全人的身体;教育要朝向人的心智、适宜人的心智和成全人的心智;教育要朝向人的灵魂、适宜人的灵魂和成全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它是一个以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学生意志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应以"动"为主。在动的过程中,由于激烈的身体运动和对抗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有些伤害事故很难控制,而有些伤害事故在教师的安全教育和采取相关措施后是可以避免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怕出现伤害事故而"因噎废食",牺牲学生的身体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育身体史的提出,既是教育史研究不断走向关注人及其生命体验的需要和追求,也是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已有成果共同推动的结果。这些学科给予教育身体史研究的深远影响在于,它们对"身体"的关注和探讨,有助于明确教育身体史研究中"身体"的本质和属性,有助于人们跳出肉体和精神的二元对立模式,对教育参与者形成全方位的整全认识,在书写教育身体史时以材料"体知"其真实感觉和感受,以"身体"为根基还原对教育参与者的真切生命关怀,最终书写"人"和"人身体"在场的教育史。同时,这些学科的不同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关于身体的划分,又可为教育身体史研究参考。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史研究领域,吸收和借鉴各学科身体研究的资源,应是教育身体史研究者共同努力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见者远"是借"登高";"闻者彰"是借"顺风"。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半功倍,不会借助外物做事,往往事倍功半。明代文学家徐文长就擅长借助外物。徐文长从小就聪明、机智,整个人都充满了情趣。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锻炼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  相似文献   

16.
一、成果解读2010年10月6日新闻网报道,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铃木彰因在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而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日本近代教育制度改革实践家森有礼的身体教育论为对象,通过追溯其思想由来和现实背景,分析对比身体教育在森有礼改革实施前后的变化情况,论证其所推行的身体教育不仅在于内容(体操训练)本身,更被赋予了精神锻炼的内涵,是一种运用身体手段达到培养"气质"目的的教育方法。该法在思想上突破了传统教科书式说教的道德教育方式,成为一...  相似文献   

18.
学(Lernen)、教(Lehren)、教育(Erziehen)和教化(Bildung)作为学校教育场域中最为基本的现象是学校教育实践中较为复杂的实践活动。学校作为独立制度化的、人为组织的、富有技巧的教育实践发生的场所,关于其目的以及任务的理论和观点存在诸多差异。但无论何种学校任务和目的论,都需借由"学习"这一最为基本的现象和实践来实现。在对心理学经典学习理论批判性梳理的基础上,尝试从现象学尤其是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阐述一种关于"学习"的新的理解和面向。首先,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社会关联实践,是向他者的和在他者面前的学习;其次,学习是一种转换学习、是借由消极经验而生发的经验视域的扩展与变化;第三,现象学视域下的学习是基于身体的学习,兼具主动性和被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荀子》的《劝学》(节选)篇,一直入选高中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对于这一句的注释和翻译,各版教材向来基本一致,几乎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的注释为例,注"见者远"为"意思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注"疾"为"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注"彰"为"清楚"。  相似文献   

20.
从身体角度审视我国的学校教育,可以发现其弊端在于"重心抑身"。对身体压制的文化传统和我国科举制度的功利性是导致学校教育"重心抑身"的重要原因。消除这一弊端,应该让身体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在课程设置上关注身体,在教学方法上调动身体,在学校管理上关爱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