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喵呜 《当代学生》2015,(6):36-37
青铜器是指以青铜(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具,因铜锈呈青绿色而得名。中国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一生崇儒,他对儒家文化精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确立了原儒的基本精神为“动”的精神。从五四到抗战,郭沫若根据时代的需要,围绕儒家“动”的文化精神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释,其阐释体现了从审美解读到民族精神建构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美学范畴史研究属于美学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以美学范畴的维度进行研究,可以说抓住了中国美学史的精神与精髓。范畴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而且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整个中国美学史是一部气化审美感应论的发展史,在而气化审美感应论萌芽于先秦两汉,其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的气化论和感应论,魏晋时期气化审美感应论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提供的实物资料,经过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多年研究,目前大多认为中国古代是从夏代开始进入文明、进入奴隶制时代的,同时开始制作与使用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此后,历经商代、西周及春秋时期,青铜器有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  相似文献   

6.
青铜器     
青铜器足人类最先广泛使用的金属器。青铜的铸造性能好,耐腐蚀,适合制作工具、武器、日用器及雕塑艺术品。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铝的合金。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的时代之后,早期铁器时代之前。青铜器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他一面从事繁重的文化工作,团结鼓舞进步的文化力量投入抗日救国和争取民主的伟大斗争,一面又以旺盛的精力,从事中国古代社会史、思想史、农民战争史、历史人物和史学理论的研究,为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对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一番整理,以期揭示抗战时期郭沫若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的贡献。一、抗战时期郭沫若对历史人物的广泛研究1、对先秦诸子的批判“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一…  相似文献   

8.
王燚 《天中学刊》2013,(6):8-13
刘成纪是一位年富力强又著述颇丰的美学家,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美学研究方面多有创获。他早期主要专注于艺术与生命的审美流变,对庄子美学思想以及道禅与中国诗学精神有所阐发,后又转而研究自然美的难题,提出了物象美学的概念,建构新自然美学。另外,他对中原文化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也进行了重新审定。近年来,其研究视角转向先秦两汉美学与艺术,试图重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  相似文献   

9.
论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嬗变许爱珠作为一个抒情型的作家,郁达夫所建构的小说艺术世界,不仅是自身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的体认,当然,还包含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种价值涵量。在这个充满艺术张力的世界里,郁达夫所拥有的鲜明艺术个性,使他获得一种独特的与世界...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的灵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教导人们重视发掘充分而可靠的史料,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郭沫若和范文澜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致力于先秦史研究的两位学者。其中,郭沫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与周代青铜器分期的理论、范文澜关于封建社会始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逐步融合的理论,因研究重点和治学路数的不同而各具鲜明的特色,但同样都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审美直观"理论,而其艺术思想是基于他的理性和审美直观学说之上的。在分析了叔本华"审美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叔本华以"观审"说为基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说,及其在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国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在美学研究方法上,超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方法之争;在美学学科定位上,将"审美价值"作为美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在艺术本质问题上,主张艺术是一种存在体验;在艺术功能的理解上,认为艺术能够提升我们至生命的顶点。盖格尔的美学兼有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之长,却又超越了二者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4.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领域,董之林提供了一种回返本原的研究与批评范式,即在文化网络中对文学史和文学现象进行历史的研究、审美的批评。为此,董之林在治史观念上,试图以双向反思的方式探勘历史相关性的"缝隙";在叙史方式上,试图以多种方法宽而微地体悟历史细节并审美叙述;在叙史主体的建构上,试图以守护方寸、反抗虚无的自我矛盾体确立一位学者在这个混乱时代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晚明名士潘之恒的品艳类文章中,他将艺术与审美紧密结合,融入了自己很多独到见解.在美学与审美心理方面他看重整体气韵,崇尚文雅与自然先天,运用同理心审美.同时,他还提出“才、慧、致”兼备的戏曲表演理论,注重舞台表演艺术,并且他对女性曲艺表演的评价也具有艺术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所谓的艺术教育,在意义上约同于广义的美育。他直接参与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实践,其丰富性和长期性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可谓无可出其右者。他以艺术家和一线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开创了学校、期刊、书籍“三维一体”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他的大众艺术启蒙教育既带有基础知识的传授之意,也带有新思想的传播之意,其直接目的是立人,最终旨归是国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对德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开创了历史主义的艺术研究方法的风气;他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审美理想甚至极大扭转了当时德国社会上肤浅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孙应鳌的美学思想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心作为一个形上范畴,它潜在于每一个人,至善无恶。他以“求心”功夫纯化心体,讲求在El用常行中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呈现出与天地万物圆融为一的仁境和具有中和之美的乐境。孙应鳌的美学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当时文学艺术风尚转变及清代朴学之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建构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