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因生而动     
荆宝龙 《科学课》2009,(7):29-29
教学《食物与营养》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对自己记录的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再对教师提供的食物进行分类。各组完成分类后,我请其中一组上来展示,这一组按照荤、素的分类标准把食物卡片摆放好。  相似文献   

2.
闻蓉美 《科学课》2008,(5):20-23
教学分析《一天的食物》是《食物》单元的第一课,由"记录一天的食物"和"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初看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内容,我们往往会把第二项活动"给食物分类"作为重点活动来考虑设计教学。因为"记录一天的食物",无非就是为分类提供素材。但如果细细地分析和思考活动的意义、价值,特别是从学习主体(学生)的角度考虑,我们就会发现,对食物进行分类认识,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星期五,我们进行了英语小考,对于我来说,那当然是小菜一碟啦!可是偏偏有一道题让我左右为难。试卷发下来后,我一路"过关斩将",毫不费力地冲到了最后一关。题目是把所给单词按要求分类,我发现其中一个单词"fish",它既可以当动物,也可以当食物,它该往哪边站呢?  相似文献   

4.
盲人在吃饭时无法判别食物,会给进餐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我设计了一双盲人筷子(如下图)。筷子内部装有一组电路装置,当盲人将筷子接触食物时,筷子末端的摄像头和测温计便会进行拍摄和测量,然后将数据传至芯片,经过芯片识别和处理后。扬声器发声报告食物的名称及温度,盲人就可以自如地用餐了。  相似文献   

5.
马雷 《语文天地》2013,(5):75-76
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1930年进行了一项经典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白鼠被分为三组,训练它们走一个复杂的迷津,甲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乙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丙组则开头十天不给食物,第十一天才给食物(中途食物奖励组);观察它们的行为(学习情况),绘出了学习曲线图。结果表明:乙组逐日减少错误较甲组要快得多;而乙组与丙组相比,从第十一天开始,丙组错误率急剧下降,最终与  相似文献   

6.
《一天的食物》选取学生生活中随手可得的食物作为研究的背景。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早餐上,以常见的包子、牛肉面是几种食物作为切入点,接着将视野逐渐扩大到整理出自己一天吃的食物究竟有几种。然后将研究活动定格于四人小组所吃的食物有几种,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最后才将研究的情景移至学生又发现的“人为什么要吃食物”、  相似文献   

7.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刚断奶的老鼠分成两组,对第一组供给足够的食物,并且按时分配给它们,让它们饱食终日;而对第二组老鼠则不定时供食,而且给它们相当于第一组老鼠60%的食物。如果问你,这两组老鼠哪组生命力更强、寿命更长呢?我想,你一定会回答第一组,因为第一组的老鼠生活"衣食无忧"。然而,实验的结果却恰恰相反:第一组老鼠大都过早夭折,而第二组老鼠却寿命很长,而且  相似文献   

8.
由于食物种类外观的多样性,针对食物图像的自动识别颇具挑战性。提出一种基于DCNN和迁移学习的食物图像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在ImageNet图像数据集上预训练好的DCNN模型进行网络参数初始化,然后利用微调的训练方式在自建的小规模食物图像数据库集上进行迁移学习,以便获取食物图像高层次的属性特征。最后,将DCNN学习到的高层次属性特征输入到线性支持向量机进行食物图像的分类。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取得的食物图像识别性能达到了94. 20%,优于梯度方向直方图和Gabor小波变换等手工类特征。可见,采用DCNN和迁移学习方法用于食物图像的自动识别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将教学与生活情境相联系《一天的食物》选取学生生活中随手可得的食物作为研究的背景。先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早餐上,以常见的包子、牛肉面是几种食物作为切入点,接着将视野逐渐扩大到整理出自己一天吃的食物究竟有几种。然后将研究活动定格于四人小组所吃的食物有几种,组织学生对它们进行分类,最后才将研究的情景移至学生又发现的“人为什么要吃食物”、“怎么吃才能达到营养均衡”。活动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一日三餐,情境的范围在原有基础上一点点扩大,学生接二连三地发现问题,兴趣盎然地不断地进行探究,从而对于食物的认识步步加…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吃.对食物也颇有研究.用我喜欢的食物来比喻我爱的书应该不会引起异议一.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参加一所高中高级英语教师展示课活动,本课内容是健康饮食。任教这节课的教师是一位多年把关高三年段的骨干教师,最近开始任教高一年级。任课教师在导入部分用了10分钟领学生读课中的生词,又用了近7分钟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说出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示的一些食物名称。然后,该教师开始进行食物分类,在把食物按类别在屏幕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句熟悉的话的真正含义,这次我才真正体会到。 新学期伊始,组上要求每位教师上一节研究课,我选择的是第三册第8课——《各种各样的根》,我开始是这样设想的: 在第6课学习了分类之后,能不能先让学生对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卢专文 《江苏教育》2001,(14):28-28
最近,我听了一节一年级《人民币的认识》公开课。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信袋,装有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上课时,学生6人一小组围着桌子坐。一开始,教师便引导学生将信袋里的人民币分别拿出来认一认,读一读,并让学生试着分分类。结果,有的组是按纸币和硬币进行分类,有的组是按大小进行分类,只有两组学生是按元、角、分进行分类(注意:这完全是学生在自由地分,教师不参与)。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彩虹”食物营养保健作用及部分原料烹饪运用实例,通过对“彩虹”食物历史渊源、“彩虹”食物的概述及分类、“彩虹”食物的营养保健作用、“彩虹”食物与五行及部分“彩虹”食物的烹饪运用实例的论述,将“彩虹”食品推向人们的餐桌,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下午,我在一棵大树下发现有一个蚂蚁窝,看到许多蚂蚁经常离开洞口到很远的地方寻找食物。我就想,蚂蚁发现了食物以后是怎样通知同伴的呢?它们又是怎样把食物搬回窝里的呢?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再设计教师首先要读懂教材,善于抓住教学目标,并且围绕主要目标设置教学活动,对教材进行再设计。如我在上《食物的营养》《、人的生长发育》《、消化器官》时,设计了4个内容,分别是《认识食物的营养》《、饮食与健康》《、选择健康食品与人的生长》《、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第一课时,从记“录我一周中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开始,讨论和交流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及辨别方法,进行营养成分的检验。第二课时,小组讨论并交流什么是科学饮食,教师提供淀粉、脂肪、蛋白质能量的资料及相应年龄段每天所需要的能量,让学生计算一周中食物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李茂 《科学启蒙》2011,(9):57-57
在家里,常有一些食物过期或变质,但是我们却无法知道它是否快过期了,吃了这种食物会对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我就想发明一种“食物过期识别器”。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一、学习食物的分类。三、运用不同材料制作食物造型。二、了解食物对身体的重要。四、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活动目标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量能说出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能主动参与讨论,能说出常吃的食物名称。 活动一好吃的食物一、引起动机 角色扮演老师扮演妈妈到市场买菜, 将莱篮中的食物一一取讼介 绍。二、团体活动 1.发表最喜欢吃的食物。 2.讨论①和妈妈去菜市场的情形。 ②参观莱市场应注意事项。 3.参观菜市场。三、学习区 1.益智区①食物拼图。 ②食物名称图片配对。 ③扑克牌1~10接龙。 2.科学区①无字天书。 ②…  相似文献   

19.
周唯 《辅导员》2014,(Z1):119
正暑假中,我们全家来到上海科技馆,一起探索高科技的魅力。在"人与健康"馆中"食物的旅行",我亲自体验了一下成为"食物"的新奇感受。来到展馆前,那里早已人满为患,目光穿过拥挤的人群,只见一辆辆食物模样的小车开来,继而又载满游客缓缓开走。我越来越迫切地想要成为食物,去体验那奇妙的食物之旅。  相似文献   

20.
云无心 《教学随笔》2010,(9):14-15,21
作为一个积极支持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人,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像转基因食物这样“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确认”的食物,你敢吃吗?我的回答是:只要是上市的食物,我根本不考虑是不是转基因的,只要好吃、便宜我就吃。美国的食物除非特别说明,默认都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而那些贴着“非转基因”标签的,一是贵,二是也说不清有什么好处,所以我是一贯敬而远之。算起来,我吃转基因食物快10年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