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向杖藜老人求救的一段文字中有“岂天之未丧斯文也”一语。课文对“天之未丧斯文”的注释是:“这里是天不让读书人丧命的意思。语出《论语·子罕》。文,原指文化,后来也用‘斯文’指读书人。”其他几种选本的注释也与此注基本相同。我觉得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总感到与文意不尽相符。现提出一点异议,和同志们商讨。查《论语·子罕》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  相似文献   

2.
(一)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译文]孔子被匡地的群众拘禁起来,(随从弟子都为他担忧,)他却说:“周文王死了以后,一切文化遗产不都在我这里  相似文献   

3.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4.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教学类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孔子教学,先是在摸索前进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随后又逐渐上升为理性知识。因为没有成规可循,所以只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教学。这里的因时、因地制宜,即是随时随地地进行教学;因人制宜,实即因材施教。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关于因地制宜是这样的:孔子师生被匡地群众包围了。孔子身处危境,依然信心百倍,坚持讲学:“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  相似文献   

7.
《论语》第一章第一句 ,记录的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对于其中的“时习” ,宋儒有很好的解释。据《宋元学案·双峰学案》《万年县志》等史籍载 :饶鲁 (1194-12 64 ) ,字伯舆 ,一字仲元 ,饶州 (治今江西鄱阳 )余干人 (其故里于明代划归新设之万年县 )。“髻龄有志于学 ,稍长 ,从黄勉斋干、李宏斋燔学。勉斋问 :‘《论语》首论时习 ,习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 :‘当兼二义 ,绎之以思虑 ,熟之以践履’”。“故传曰 :‘时复思绎于思虑 ,习也。’又曰 :‘学者将以行于践履 ,习也。’”勉斋大器之。”我想黄干和饶鲁确是解悟了孔子“习…  相似文献   

8.
因材与施教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著作,饱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经验。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经验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论语》中摘取上述片断,作一些个人的理解与阐发,故曰片思。本片断中,面对不…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古代,“素”本指白色丝绢或白色,又指原本土质,“本色”、“本性”、“根本”、“本质”等《说文》曰:“素,白色丝织品也”。《逸周书·克殷》载:“及期,百夫荷素质之旗于前。”这里的“素质”与“素”的含义相承,由“素”的含义发展而来。《论语》里《八佾》言及“素”,本意表白底色,引伸为人的基本素养。文中说,“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后世朱熹对此明确诠释:“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  相似文献   

10.
猫号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相似文献   

11.
《〈论语〉十则》中的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三点一测丛书·七年级语文》(科学出版社)都把“一言”翻译成“一句话”。把第十则翻译成“子贡问道:‘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对此我表示怀疑。我特意查了字典,《康熙字典》有“一字为一言”的注释,《现代汉语词典》(199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有“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五言诗、万言书,全书近二十万言。’”的注…  相似文献   

12.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3.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人们不仅在生前有极森严的等级制度,而且对不同等级的人在死后也有许多不同的规定,日久形成习俗。在古汉语教材中,有时涉及这些习俗。因之了解它们有助于学习古汉语。现介绍几种如下: 一、关于“死”的不同称谓对于不同等级的人的死亡,古人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音hōng)”。到了唐代则称二品以上大官之死:“薨”。如《新唐书·百官制一》:“凡丧,二品以上称‘薨’,  相似文献   

15.
阅读古文,尤其是原著,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学会断句,句读之不知,则生惑焉,误解文章在所难免。不要说一般初学者,诸多大家也闹过笑话。例如:1、《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近。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汉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  相似文献   

16.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句:“苛政猛于虎”。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注:“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按:政,通“征”。此指赋税。这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关于“苛政”之“政”,清训诂学家王引之已早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并成为不易之论。今抄录其中一部分于后,以作证明。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无苛政”条说:“政,读曰征。  相似文献   

17.
两千五百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 ,在教学艺术上也堪称大师。作为一位教育家 ,他向学生提问 ,或解答学生的疑问时 ,都没有确定性标准答案。在《论语》一书中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标准化考试仍然影响着我国教育的今天 ,读来尤其发人深思 ,它对语文教育甚至整个教育观念的转变都有深刻的启示。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 :“求也退 ,故进之 ,由也兼…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典籍,孔子十分重视对《诗经》的阅读理解,发表过许多关于《诗经》的言论,现就《论语》中的有关言论择要介绍如下:△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诗经》中全部诗篇的意义和价值,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提要〕孔子概要指出《诗经》的主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忧郁而不哀伤。”〔提要〕孔子认为《关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把握适当,符合中庸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论语·颜渊》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贡问政。子(孔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读了这段记载后,反问:“使治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立?”在封建社会里,“礼义”是什么货色,我们暂且不去管它。这里要说的是:王充这种不以书上说的是为是、非为非的大胆怀疑的精神,倒是很值得我们在读书、学习时效法的。古人不是说:“学则须疑”吗?这就是说,读书要多动脑筋,主动地提出一些疑问来,并且追根穷底,一直到弄明白了为止。这样对丰  相似文献   

20.
正待价怎么"估"?《论语·子罕》里有这样一段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问孔子:"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出高价的人卖掉它?"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