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研究小说《红楼梦》中单个引述动词"道"在俄语译本中的翻译事实,可以揭示该词在俄语译本中存在100多个译法,涉及俄语引入词的所有6个大类。这一研究表明,即便在词汇层面也存在系统性翻译改写。"道"字的系统性翻译改写是译者根据俄语文学规范做出的审美适应。审美适应对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批评、翻译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写泛指对文学原作进行的翻译、改写、编选专辑、批评和编辑等各种加工和调整的过程。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改写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意识形态和诗学。文章结合Andre Leferveré的翻译改写理论,从历史角度审视陈独秀的妇女解放的意识形态对其翻译活动操控和影响。陈独秀的翻译活动反映了其"破除封建思想,确立民主独立人格"的"非破不立"的政治诉求,同时译本意识形态的建构取决于译者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王佳 《海外英语》2014,(21):179-180
"信达雅"是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指导翻译的原则,是中国翻译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该文旨在结合"信达雅",对罗经国和林语堂的《兰亭集序》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下简称罗译和林译),探讨"信达雅"理论在《兰亭集序》译本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8,(34):101-102
《厨房》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在我国已先后多次被翻译出版发行。本文试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原则与"异化"翻译原则的角度,对《厨房》的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所使用的译本以最新的李萍的译本为主,同时也参考了林少华的译本,且主要对词汇、句法方面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自译《秧歌》是一种特殊的"回译",翻译过程中,翻译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关系,这种动态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对译文的改写。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翻译本质上是不同文化资本较量下话语权利的表现。探讨张爱玲创作和自译《秧歌》的动机,译本《跋》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同时,具体分析细节、文化词汇、故事情节、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等方面的改写内容,探究改写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评价其改写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所著The Golden Bough在国内有多个译本,都名为《金枝》。其中,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汪培基校,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金枝》(简称民间版)是最早的中文译本。赵昍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金枝》(简称安徽版)是在民间版的基础上制作出来的;安徽版不能称为翻译,而是以民间版为底本的改写,不是英译中而是中译中,即把别人的中文"翻译"作为自己的中文。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弗维尔提出了翻译改写理论,他强调翻译的过程就是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将翻译向文化转向,他提出制约文化介译的三个要素是意识形态、社会主流的诗学和赞助人。本文旨在以翻译改写理论为视角,分析刘峰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中文译本中改写理论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本文探讨了戴乃迭《边城》英译本中的"不忠实"现象,分析得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受意识形态与诗学规范的影响。此外,译者由于对汉语的语言文化理解出现偏差,忽视了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导致改写失误,因此译者不能一味地为了适应译入语的诗学规范而损害原文的逻辑关系,要认真推敲上下文,保证译本的流畅度,才能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分析《红楼梦》"红豆曲"在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译本以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中的翻译。探讨两位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其在传达原作的过程中在音、形、意方面的得与失,论证"三美"原则在"红豆曲"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古典名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众多优秀汉语文化典籍以英译的形式介绍给世界,将大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翻译作为传播汉语古典名著的最佳方式,译文的好坏对古籍的传播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翻译过程也是一种译者"改写—再创作"过程,译者需要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从而让译作得以出版发表而受到读者的喜爱。本文从改写理论入手,以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诨名翻译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译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改写因素,并指出如何才能从改写视角翻译出具有高接受度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三美论”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用于诗歌翻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小说的巅峰。其中文采斐然的诗词韵文集中体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也给《红楼梦》的翻译增加了很多难度。该文将结合“三美论”来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思和闵福德译本中关于《好了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汉诗英译的诗学转变指影响诗歌翻译的语言艺术形式及美学观念的转变。本文从湛约翰1867年发表在《中日释疑》上的《花笺记》英译本出发,探讨19世纪中后期汉诗英译中的诗学转变,发现该译本一改前人翻译《花笺记》时采用的无韵诗体和散文体,采用音步整齐的抑扬格英诗诗体,将中文里难登大雅之堂的粤语木鱼歌改造成英语世界中高雅简练的抑扬格诗篇。研究表明,湛约翰译本是在《花笺记》欧洲译本已经对后来译者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的焦虑”后重寻更为确切翻译范式的一种尝试,反映了当时汉诗英译中亟待重新确立翻译范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葛浩文《丰乳肥臀》英译本为对象,通过对比译作与原作中的文本,分析了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等因素对葛浩文《丰乳肥臀》译本的影响。研究表明,该译本是葛浩文对原文本的一种改写。在翻译《丰乳肥臀》的过程中受到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操控着葛浩文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对中国当代作品外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以闵福德对金庸的收山之作《鹿鼎记》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以勒菲弗尔的操控论为理论基础,探讨译者在意识形态的操控下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在研究中发现,译者在武侠小说英译的过程中会综合考量译入语社会的意识形态,并在此基础上对小说进行改写,表现为小说的结构、人名翻译等方面,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译入语社会读者能够更好地接受译本。  相似文献   

16.
《滁州学院学报》2015,(6):92-96
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是最早介绍到中国的外国童话之一。这篇作品的翻译贯穿了从晚清到改革开放以来的近100年时间,正值儿童文学翻译从边缘化向非边缘化过渡的探索时期,本文选取贯穿这一时期的三个译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该小说改写的变化过程和论证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于巧峰 《现代英语》2023,(21):80-83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对外翻译和传播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文章在《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山东》一书的翻译基础上,在改写理论的框架下探索采取的改写策略。研究表明,古建筑文化文本的翻译应充分考虑改写理论中的三大要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两个因素,从而使中国古建筑文化文本的译本更具有可读性。改写应该是翻译目的约束下的改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这一翻译目的而服务的改写。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的三美说是指音美、意美、形美,主要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书重要的部分,更是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诗词翻译既是红楼梦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文针对红楼梦第一章中的《好了歌》,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说",深入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阂福德译本,并由此探讨两个译本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19.
马殊曼译本和马礼逊译本是19世纪出现的两种《圣经》译本,两个译本均为"深文理"译本,但与之前的译本明显不同的是,这两个译本中使用了相当多的口语用语和句式,呈现出文言与口语杂合的语言特点,体现了《圣经》汉译面向大众,不断本土化的努力。同时,从译本语言来看,两个译本不但使用了很多相同的日常用语与宗教术语,而且在句子的翻译上也存在不少雷同之处,这足以说明两个译本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甜甜 《海外英语》2014,(14):133-134
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改写理论强调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鲁迅的小说名篇《孔乙己》的杨宪益译本与威廉·莱尔译本,并进行典型实例分析,说明了两位译者的不同版本是受译者当时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