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娃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2.
陶伏平 《教师》2010,(26):104-106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姓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3.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读者熟悉的人物之一.爱新觉罗是姓,溥仪是名.但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叙述他在学习期间,同伴们称他为“溥先生”或“老溥”.有的读者不禁要问:中国的末代皇帝到底是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溥?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对此,拙文想谈谈关于满族姓氏的一些情况.一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称号,换言之,即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满族姓氏,就是构成满民族血缘团体的称号.在清代《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共有六百七十九个姓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图腾崇拜时代的族徽.元金时代,其得姓因由和特点渐有文字记载.至明清已是昭然清晰了.满族姓氏和汉族姓氏有相同之处,如有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还有更改姓氏和赐姓的.  相似文献   

5.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6.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7.
汉族人的姓,是自上古以来就有了的,而且古人还有姓和氏的区分。我们从姓氏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姓氏发展的历史、世系的渊源,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上古,姓和氏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血缘关系相同一族人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同姓人不同分支的标志。汉代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姓字的:“人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的姓氏合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姓氏结构的变化,即姓氏结构由原来的多有制(姓、氏两级或者姓、大宗氏、小宗氏三级)转变为只有变化以后的新姓一级;其二为姓氏应用规则的变化,即在新姓氏制度下,无论男子、女子,其个人的称谓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现,不再有男女两在性氏应用规则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时“姓”“氏”已是一回事,统指人的姓。《广韵》中共收录姓氏字1357个,对这些字的释义记录了中国姓氏的十多种来源,反映了丰富的姓氏文化底蕴;而且释义所引资料涵盖了先秦至唐宋时期的大量文献,这些资料体现了《广韵》在姓氏研究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刘修 《语文新圃》2008,(10):37-38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而众多姓氏中有五个姓既非常罕见,又令人"望而生畏".……  相似文献   

11.
文霞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2):26-29,43
秦汉"家人"有三种含义:一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一指家丁和奴婢等附属成员,一指庶人。秦汉"家人"的复杂含义与家的规模变化及秦汉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秦汉社会去古未远,家丁奴婢等附属成员居住在家内,也属于家人。秦及西汉时期,析居现象普遍,核心家庭及二十等爵制的实行,普通庶民都有个人姓氏,可以建立家庭",家人"即居家之人,表示庶人之义。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及联合大家庭的增多,"家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多用来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  相似文献   

12.
秦汉“家人”有三种含义:一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一指家丁和奴婢等附属成员,一指庶人。秦汉“家人”的复杂含义与家的规模变化及秦汉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秦汉社会去古未远,家丁奴婢等附属成员居住在家内,也属于家人。秦及西汉时期,析居现象普遍,核心家庭及二十等爵制的实行,普通庶民都有个人姓氏,可以建立家庭,“家人”即居家之人,表示庶人之义。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及联合大家庭的增多,“家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多用来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  相似文献   

13.
论中华姓氏(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我国的姓氏书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是五彩缤纷,蔚为大观。研究中华民族的姓氏,是一门科学,我们称之谓“中华姓氏学”。  相似文献   

14.
七姓瑶是由生活在湖南怀化一带的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构成,关于其族源说法不一。文章从学术界公认的瑶族族源的历史脉络出发,结合怀化瑶族发展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七姓瑶源自于远古的三苗与荆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是其主体来源。自隋唐以至宋,怀化瑶族逐步完成由"蛮"到"徭"的文化整合,"辰州徭"、"靖州徭"和"沅州徭"即为怀化瑶族早期的民族共同体。七姓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当在明清时期形成,其直接来源即为"溆徭"和"辰溪徭"。  相似文献   

15.
汉语对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一般采用音译。由于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其音译只能借助汉字,因此汉语人名、地名音译词的“义溢出”现象不可避免。本文就这一有趣现象的三个方面即人名中的姓名义溢出、人名中的性别义溢出及人名、地名中的褒贬义溢出分别作了探讨,并简要分析了拼音文字之间的音译和西方语言与汉语之间的音译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谱牒档案是我们这一独特的伦理国家生成、演变的最真实、最长久、最重要的原始记录和历史凭证,谱牒档案文化也是我国档案文化的典型代表。自三代至明清,王家玉牒始终是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档案凭证;诸侯或官僚家族谱牒同样是中国伦理式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档案。宋以降开始的谱牒档案的平民化,则是随族权统治强化而形成的宗族档案管理社会实际需求的必然结果;作为家族或宗族的档案库,家谱档案无疑又是各种形态的民间档案的典型代表,以及档案民间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上的中原汉人多次南迁中,形成了一支具有特殊生存方式和顽强生命力的特殊民系——客家人。目前,客家人分布在中国17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在海外,则遍布各大洲。全世界客家人总数约1亿左右。客家称谓的由来、客家的姓氏、人口、分布状况、民系特性、传统文化及其与河南在史缘、地缘、血缘上的密切关系,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闽粤迁台移民具有浓厚的故土情怀,在拓垦台湾的过程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便出现了以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聚落。台湾先民为了寄托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除了用姓氏给新居住地命名外,还以原籍地名来命名新的垦殖区。台湾移民社会中的冠姓冠籍地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爱国爱乡的优秀传统,成为维系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的重要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大部分在河南,河南省在姓氏寻根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联络与化交流工作。许多专家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人始祖寻根、古都古城寻根、门类化寻根同姓氏寻根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福建、台湾两地同胞的固始寻根更是近几年姓氏寻根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明清以降,家族在民间广泛发展,对传统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政府权力在地方的缺位,家族日益膨胀,成为民间权威组织。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家族中的族人和乡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