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各个时期的宣传特点。 新疆地处边陲,以养畜为生的哈萨克族牧民常年在荒漠山区放牧,交通十分不便,文化相对落后,农牧业生产也处于落后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从50年代中期起,就有计划地向牧民介绍实行科学放牧、农牧结合等方面的新知识,在二、三版这方面的地方稿件达90%以上。5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兴起,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开始报道新兴的国营畜牧业以及牧民自愿组织起来的牧业互助组。 随着印刷条件的改善,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报道内容日趋丰富,形式也多样化。到60年代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箭手在何处呢?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这是一组穿越时空让人难以忘怀的镜头—— 1990年12月11日。位于中蒙边境的北塔山牧场遭受雪灾,在哈萨克族牧民的帐篷里,他裹着羊皮大衣奋笔疾书。为了抵御摄氏零下30多度的寒冷,他一会搓搓手,一会哈哈气,让冻僵的手指能取暖握笔……在一个星期的奔波采访中,当地哈萨克族群众记住了这个年轻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今年4月的一天,刚刚参加完共青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常委会返回伊宁市的新源县哈萨克族青年牧民毛里塔巴依,敲开了伊犁日报社一位汉族记者的家门。一进门,他就上前握住记者夫妇的手,用汉语说。“爸爸、妈妈,您的儿子回来了!”两位老人慈爱地抚摸着他的肩头,一边打量,一边问寒问暖。接着,两位老人开始按哈萨克习惯给他做起饭来。这两位老人是谁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结下了这样深的骨肉之情呢?这,还得从二十五年前的一件事说起。1961年8月中旬,伊犁日报社汉族记者袁棣一赴新源县,采访  相似文献   

4.
1989年我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新闻工作者,1990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这是党和国家对我们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的关怀、信任和支持。这给我以巨大鼓励和鞭策。我出生在一个哈萨克族贫苦牧民家庭里。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我才上了学,受到了教育.才使我成为哈萨克族的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回顾自己从事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牧区,牧场明确地分为冬牧场、夏牧场和春秋牧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哈萨克牧民,祖祖辈辈循着季节的更迭而在各类牧场上过着游牧生活。现在,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牧民实现了定居,但是,夏牧场,仍以它巨大的吸引力,发挥着“一季定全年”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开始到牧区采访时,首先碰到的就是哈萨克牧民的“三多”“三少”:即喝得多、吃得少;铺得多、盖得少;骑马多、步行少。我从接触中体会到,这确是认识和了解牧民生活的重要一步。牧民的早餐较为简便,随便吃一点馕、包尔沙克(油炸的面食),重要的是要喝足奶茶才出外放牧。如远距离放牧还要带个小铝茶壶,以便中午架在三块石头上烧茶。放牧风吹日晒,非常干渴,这是生活的实际需要。直到晚上放牧回来,才能吃饭。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哈文版《新疆日报》发行量一直保持在14000份左右。这个数字对于新疆上百万哈萨克族人民来说,人均数也仅为1%左右。而更值得深思的还在于报纸与读者的距离问题。目前的哈文报纸办得如何,新辟的版面、专栏效果怎样?基本上听不到什么反响。对此,我认为当前主要面临这样两个问题急待解决:一是改变发行办法,争取让报纸能够“进山”,及时同广大牧民见面;二是多考虑牧民的实际需求,让报纸贴近读者,赢得读者。发行投递难已是多年来的“老大难”问题,这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哈萨克族人民大部分长年住在边远地区,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年年要按季节搬迁游牧,不少人终年很难见到报纸,加之文化水平较低,只好靠收音机收听国内外消息。即使有些牧民找上门要求订报,邮电所也不愿,因为很难投递。  相似文献   

8.
在采写实践中,我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场合,也能发现好的新闻素材。一次,我在街上听到两位哈萨克族牧民拉闲话,讲到某公社有兄弟俩去林区偷砍一棵大白松树,被护林员抓获。我感到这个素材不错,第二天就骑上自行车,翻越山路,赶到30公里以外的沙湾县林场  相似文献   

9.
兵团往事     
多年以后,我爷爷回到阔别20多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从脑血栓病发作后就腿脚不太灵便的他进到帐篷里,推开专门给他准备的椅子,把拐棍一甩,抬腿就上了炕,一盘腿坐了下来……就像当年他骑着马去拜访团场里的哈萨克牧民一样。那一刻,时光倒流,举座皆惊,兵团老兵,青春依旧  相似文献   

10.
按照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社会演进一般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本文关注的是一个民族自治县"跨越式"发展的案例,该县利用县城搬迁的行政措施使游牧民族定居在城镇中,并通过民族社区管委会的组织机构,将定居者纳入到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之下.当地牧民在居住环境、管理方式以及媒体接触行为等方面与原先相比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电视媒体在哈萨克族群众现念和社会建构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陶洪 《新闻采编》2000,(4):32-33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选择、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然后要“跑”去捕捉生动的素材。而这也正是纪实文学的主要特征,所以,叶永烈先生谓之日,纪实文学是“跑”出来的。 跑,就是深入生活,新闻记者和纪实文学家都离不开她。 于是,我跑遍了占祖国六分之一版图的新疆天山南北,向东延伸跑到了祁连山下,跑到了那些远离都市的乡村、边境、农场、牧点,与维吾尔老人聊古西域的过去,同哈萨克牧民一起吃烤羊肉。和团场职工谈承包土地的喜怒哀乐。那里没有专车,没有宾馆,  相似文献   

12.
徐承炎 《兰台世界》2016,(16):157-158
哈萨克族世居中国西北高寒之地,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至迟在唐代,哈萨克族先民就已接触茶,其后饮茶之习融入生活。哈萨克族的饮茶文化不同于中原,它是在借鉴中原清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游牧生活特点和生存环境而创制的一种调饮奶茶文化,饮茶习俗极具特点。当代,伴随牧民定居工程的开展实施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哈萨克族的传统饮茶文化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促使饮茶向着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祁晓冰  祁瑞 《出版广角》2015,(17):210-211
《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研究》梳理了中国哈萨克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演变,以翔实的资料呈现了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运用社会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理论方法,系统考察了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文报纸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哈萨克文报纸记录了哈萨克族人民与其它各民族群众间思想文化交流的历史。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随着经济发展和报业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哈萨克文报纸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本文在对哈萨克文报纸的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哈萨克文报纸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婚礼仪式是哈萨克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萨克礼仪文化发生了变迁。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通过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强化了人们之间情感建构和再生产着人们生存其间的社会及其关系。通过哈萨克婚礼仪式传播,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民族潜在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较为详备的系谱。在对哈萨克族系谱的研究中,19—20世纪的研究在基础性史料梳理方面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然而,由于所见资料有限和时代因素,对哈萨克族系谱的研究缺少更为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诸多方面还属于空白,如对哈萨克族系谱本身的产生及其历史价值也缺少分析。21世纪对哈萨克族系谱的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展开:在历史性的源流考释、民族间的关系梳理、专门化的本族探析三方面进行了推进。只有加强对哈萨克族系谱的搜集与对方法的更新,才能将哈萨克族系谱研究推上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住在牧民的毡房里,尊敬老年人的风尚习俗随处可见。了解这一点,可以说是贴近哈萨克牧民生活的一个窗口。一次,我投宿的牧民家,老人要出门走访亲戚。吃早饭时,老人坐在花毡正中,儿媳在旁边一碗一碗地斟奶茶。饭后老人起身时,儿媳就先掀开了毡门帘。我随着出门一看,儿子已准备好了马。老人到山石背后小解,儿子又往小铁壶里灌了水,还加了温水,接着提壶给老人倒水洗手。这时,儿媳提着两头装着东西的马褡子搭在马鞍上。儿子一手扶着老人,一手牵着马缰绳,帮老人骑上马,又紧了紧马肚带,把马鞭递给老人。我不仅暗自称羡,虽说老伴已去世,老人却真有福气。傍晚,我和翻译采访回来,老人还没回家,锅里正煮着肉。翻译告诉找,这是老人临走时安排的。哈萨克人是最尊敬老人的,老人嘱咐的就要去做。有老人在,我采访时只有老人说话,儿子媳妇在一旁听  相似文献   

18.
由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西部世界》杂志社联合组织的“丝绸之路万里行”采访活动,于今年8月28日从古都西安开始。乘汽车途经天水、兰州,穿越河西走廊,到敦煌,而后经安西柳园,越过星星峡进入新疆;沿丝绸之路北路的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石河子,抵达西北边疆城市博乐和所属的阿拉山口车站,参观了中苏边界贸易口岸霍尔果斯,最后到伊宁市,访问了哈萨克族牧民家庭。这次采访活动历时32天,行程7400多公里,于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的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在建国以来各个历史时期贯彻“一张党报,四种文版,统一领导,各有特色”的办报方针,努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自治区党委的声音,同时多方面反映广大群众的意见、要求,及时报道群众实践活动的新信息,沟通了党和哈萨克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发挥了喉舌耳目和桥梁纽带作用。 一、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概况 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创刊于1950年1月1日。创刊时为周六刊,对开四版。同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的决定,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与汉文版《新疆日报》合并到一个报社出版。1955年10月1日,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机关报《伊犁日报》合并,哈萨克文版《新疆日报》停刊。与此同时,新疆日报社创办了哈萨克文版《新  相似文献   

20.
陶洪 《新闻界》2000,(5):58-58
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是,选择、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然后要“跑”去捕捉生动的素材。跑,就是深入生活。   于是,我跑遍了占祖国六分之一版图的新疆天山南北,向东延伸跑到了祁连山下,跑到了那些远离都市的乡村、边境、农场、牧点,与维吾尔老人聊古西域的过去,同哈萨克牧民一起吃烤羊肉,和团场职工谈承包土地的喜怒哀乐。那里没有专车,没有宾馆,有的是真诚、善良、正直,在那里我悟出了“人”的真谛,获得了力量。   我是以双重的思维和观察方式“跑”的,作为新闻记者,我要反映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先进集体,从事会议报道,年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