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触颇深。我想书到用时方恨少,对每个编辑大慨都是如此,都会有一些个人的真情实感。读书是快乐,读书是幸福,惟有读书滋味最长。本刊今年第五期卷首语叫“人的最大幸福是读书”;杨绛有篇文章题目就叫“没有书不好过日子”,她把读书和过日子等同起来;我也赞赏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1977,(2)
“四人帮”是一伙“假革命的反革命者“。大野心家江青就惯于在自己的鬼脸上涂雪花膏,她在一次讲话中,吹嘘自己:“从小就钻图书馆”,“我是苦学自修的”。……就以“钻图书馆”来说,且不细究她“从小”怎么样,单看她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窜来广州时,派人向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指明借阅的一批书,就可以看山她“苦学自修”些  相似文献   

3.
当我看到由英国金飞士出版公司初版、湖北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少儿动物百科》一书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孩子们一定喜欢这样的动物书:果然,当我把这本书悄悄放在正在玩积木的女儿身边时.她一注意到这本书就放下玩具翻看起来。等我做好晚餐喊她吃饭时,她骄傲地告诉我:“妈妈,你给我买的新书好看极了,我已经看完了:”  相似文献   

4.
“我刚从一个慈善晚宴上回来——参加这样的晚宴是纽约城的CEO生活的一部分,我作为纳贝斯克公司的CEO,当然也不能例外。”很多年后,曾成为IBM明星掌门人的郭士纳,在传记《谁说大象不能够跳舞》一书里记载。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  相似文献   

6.
漫长的约定     
有一阵子,我老婆到外地学习,百无聊赖的我于是热衷于上网聊天,并且自己发明了叫“抢女朋友”的游戏,就是找一对在大厅里聊得正欢的男女,向那男的下战书,把他的聊友“抢”过来。她就是我抢过来的“战利品”。抢过来之后,我就有点后悔了,因为我喜欢上了她。更麻烦的是我比她年长十八岁,她仅高中毕业,刚考完大学而已。  相似文献   

7.
摸书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相似文献   

8.
我今年85岁。从1939年到上海谋生算起,65年出头了。读书,对我来说犹如空气,胜过一日三餐,生病住院也不例外。 过去,我常听人说“读书乐,乐读书”。而我自己的感受却是“读书苦,苦读书”。我养成的读书习惯是:  相似文献   

9.
2000年10月12日,我挺着七个月的大肚子坐在县委组织部长的面前。她问我:“你愿不愿意到组织部做档案工作?”我没加思索就回答说愿意。她又问我为什么?我至今仍然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时说的每一句话:“我觉得干档案工作更能发挥我的书法和手工特长,再说,我是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工作。”那时的我甚至连“组工干部”这个词都不知道,想法就这么单纯。  相似文献   

10.
按说上海市长宁区档案局局长方惠萍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人,采访她应该不难,但其实不然。我们在她办公室一坐下,她就说,“工作是大家做的,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看到我们掏出采访本,她显然有点不安,“我个人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先进事迹,工作是大家做的。”  相似文献   

11.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亲戚家的一个女孩,在小学里当少先队的副大队长,大队长病了,她就成了代理大队长。有一天,她向妈妈流露,大队长最好再病几天,她的这个代理大队长就能再当下去。我的这位朋友说:“多可怕,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欲望。” 类似的故事还可以讲出许多。人,从知事起就有了欲望,开始是小欲望,要一个好玩具,要一些好吃的,要一本好看的书。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传统,一些家长、老师、亲戚,就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在向强子幼小的心灵里灌  相似文献   

12.
一般明版残书,即使是白绵纸嘉靖本,直到“文革”前都还算不上什么。普遍把明版残书当善本来卖,只不过是近几年间才有的事情。但凡事都有个例外,个别稀见的明刻残本过去也一向为人珍重。我得到的这部《定山先生集》残本,带有“文革”前中国书店的标价签,写明时价是“l本8元”。这当然非同寻常。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如此高价出售残书,自然会有他的道理。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定山集》四库馆臣提要谓“是集诗五卷,初刻为弓元所编;再刻于定山书院,为陈常道所编;三刻于萧惟馨”,四库本末附“补遗”载有弓元撰《书<定山先…  相似文献   

13.
李靖 《西安档案》2004,(4):38-38
今年我可爱的小侄女被重点中学录取了,从此天真美丽的笑容始终停留在她的脸上,就连走路也挺直了腰板。院子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了问她:“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她总是充满自豪地说:“我上重点中学了!”可问起这是谁的功劳呀,她爽快地回答“是档案帮助我走进了重点中学。”乍听似乎有点牵强,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本在页码上薄薄的书。就文章总量来说,与我近两三年中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篇目和文字相比,不足四分之一。但是既要编集成书,就一定要选择一种特殊角度。我要推出的这本书,书名已经暗示了我的选择角度。书名之所以定为“傻笑与痴言”,读者尽可以将傻人与痴人讥为“傻瓜”或“白痴”。但在我本人看来,笑与言若能走近“入痴”境界,大不易也。眼下文人世界的种种矮化,就可能基于我们越来越拒绝触摸“经典事物”、“经典真理”、“经典人生”、“经典文化”的原因。你爱信不信,反正我信。眼下的人,笑而无“傻”气,情而无“痴…  相似文献   

15.
早就耳闻李银河是“性学”研究的专家,遗憾的是没有读过她写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她著的《性的问题》一书,读了之后,感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现提出来与之商榷。 李银河说:“本书就试图以人类的共识为标准,谨慎地讨论不同文化中的性规范及其利弊,探讨改善这些性规范的可能性。性规范是可以改变的,它应当向着有利于人的权利的方向改变,这是本书的一个基本立场。”(性的问题》,第 16、17页。下引只注页数) 可是,《性的问题》在谈到“性的第六个意义是为了建立或保持某种人际关系”,强调“它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起…  相似文献   

16.
我同《中国记者》这位老师相识,还是在她创刊之初。1986年底,当我从《新闻业务》上看到次年三刊合一的《中国记者》创刊的消息,立即对她的内容介绍产生了兴趣,当即决定自费订阅,把这位不见面的“家庭教师”请进门。 《中国记者》就这样闯入了我的生活。她品位高,质量好,内容丰富且又图文并茂,深深地抓住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连我正在读小学的女儿也受到感染。她和我“约法三章”,每期的《中国记者》一到,必须拿回家让她先睹为快。有一次,我突然发现宝贝般珍藏的几本《中国记者》竟不翼而飞了,火冒三丈叫来女儿:“你说说,我那些书都哪去了?”她也不示弱:“不就是几本书嘛,还值得你发火,你看完了,借给我的同学看看还不行?”啊,原来如此!没想到《中国记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把孩子们也抓住了!我真为她高兴,提笔写成一篇文章:《愿<中国记者>培育出一代又一  相似文献   

17.
方正 《兰台内外》2010,(6):12-13
两岸历史教科书都曾部分“残缺” 8月1日,台湾作家龙应台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了她有关“中国梦”的演讲,她说:“1975年,我23岁,到美国去读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功课之外,有机会就去读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结果,龙应台“第一次读到国共内战的部分,第一次知道1927年国民党对共产党员的杀戮,  相似文献   

18.
琉璃厂的阳光祝勇若不是台湾女作家苏伟贞来京,也许不会舍得抽出一整个下午去逛琉璃厂。电话里苏女士心情急切,她恨不得在下飞机的那个晚上就去。琉璃厂永远是书生的乐园。可惜我整日埋头于编稿出书,已经许久没有享受“淘书”的乐趣了,自然乐意给自己一个理由,可以安...  相似文献   

19.
对我们,妈妈把读书看成第一要紧的事,她心中对“发”的定义,我想不是发财,是我们几个孩子能够把书读好吧!她口里埋怨我什么都不会,其实她什么都没让我做啊。  相似文献   

20.
1985年春,我跟母亲一起到当乡武装部长的表哥家串门,受着“大人说话小孩儿听:’的世俗影响,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大人们从东拉到西的闲聊。发闷之时,随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份报纸──《解放军报》。那时我已上五年级,一般的书都能读了,便从头看了起来。本来,我这个“顽皮鬼”因首次到表哥家不敢轻举妄动,想借此来打发时间,不料这一看,却被报中的内容所吸引:“兵器常识”,“论文杂谈”,“部队新闻”等栏目丰富多采……当年我还没满12岁,正值幻想年龄,一种我也要去站岗放哨当一名解放军的愿望在心中萌生、我和军报的这初次相会,她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