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闪光的心     
南通市教玩具展览会上,如皋师范附小幼儿园部分展品受到观众欢迎,其中拔萝卜故事的窗纱教具、计算教具、花篮以及瓶盖玩具被摄入电视镜头。为了制作这些教玩具,老师们确是花费了不少心血呢。朱美芳老师患有支气管扩张症,她带病制作玩具、家具模型,动了不少脑筋。其中有一套是用火柴盒做的,造型新颖,形象逼真。制作时,她一会儿在作品上贴贴彩纸,一会儿把作品拿到阳光下晒晒,邻居老太太看见了,以为朱老师做家具烧给死去的公公,称赞朱老师“孝敬”。朱老师听了,笑笑说:“哪里,我是做的儿童玩具。”  相似文献   

2.
听孩子们“讲传统”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摆在我们面前,色彩鲜艳,做工精美。细看之下才发现,制作花篮的材料竟然是一个可乐瓶,一块包装箱里随处可见的泡沫木,还有一些蛋壳。中队辅导员伍苹芝老师告诉我们,这只是同学们小制作作业的一个作品,这个同学把他得意的“作品”送给了自己的老师。二完小所在的楚江镇就是石门县的城关镇,城里的孩子有这样出色的手艺,令我们大为惊奇。校长游文钧说“:我是从农村学校来的,刚到二小时,就发现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有很大不同。要说知识,他们比农村孩子丰富,见多识广,活泼聪明。但在动手能力,在勤劳俭朴方面,他们却比农村孩子差远了。有一次,我在街上吃早餐,隔壁店里一个小学生也在吃,却有三四个大人围着喂。我就想,如此溺爱,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能长大。孩子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了,他还能做什么呢?童年,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知识,让孩子留下一点什么值得记忆和珍藏的东西呢?”正是这些想法,促使游文钧思考如何加强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传统似乎正在失传。有人说,现在是成才的时代,发财的时代,机遇的时代,创新的时代,速成的时代,一夜成名的时代,但不是传统的时代。传统不仅与我们相距遥远,而且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游文钧不这样认为。他...  相似文献   

3.
一次义卖     
“哎,你看,那边好热闹,我俩买点什么好呢?总不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吧,是要花篮、千纸鹤、风铃,还是去抽个签?”“还是先去看看吧!”这是两位二年级同学之间的对话。原来,是学校组织全校同学在操场上进行“心连心”义卖活动。每个班的义卖“小商店”都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我们班取的名字叫做“梦幻奇”,是科普型的。义卖分两部分,一、二、三年级为第一部分,四、五、六年级为第二部分,我们班在第二部分。“梦幻奇”里的商品大部分是大家自己制作的,如:笔筒、小蜻蜓、千纸鹤、玫瑰、木制坦克……我的作品是一个制作得非常精美的笔筒和几只小巧…  相似文献   

4.
我校六(1)班的学生参加了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陶艺。一开始,基地上的徐老师教学生用模具制作作品。徐老师先给大家看了一些作品,但并没有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作品,而在学生制作完一个的时候,就说:“同学们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学生没有创新,而有一小部分的学  相似文献   

5.
曾记得,在小学学过这样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科学家爱因斯坦与“歪板凳”的故事:一节制作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课桌上展示一下。老师巡回查看着同学们的作品,当他走到爱因斯坦身边的时候,发现桌上摆着一个歪歪扭扭、不象样子的小板凳。于是,老师不屑地举起这个“歪板凳”———“世界上还有比这个‘板凳’更糟糕的板凳吗?”“有。”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爱因斯坦边羞愧地说着,边从自己的桌凳里拿出了两个更不象样的板凳。“老师,我交给您的那个板凳比我前两次做的要好一些。”看到爱因斯坦这种追求进步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编读在线     
编辑同志:您好!《中小学电教》杂志深受大家喜爱,我们一直订阅。《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2期“如何备战2003年全国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一文中“3.量的变化”中有关各项竞赛作品的容量限制存在较大的出入,请核实后及时更正,以免各学校的竞赛作品容量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失去参赛资格。愿《中小学电教》杂志越办越好!江苏油田教育处朱少华2003.2.19(非常感谢朱老师对本刊的厚爱及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更正说明《中小学电教》2003年第2期“如何备战2003年全国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的文章,由于作者依据的是“…  相似文献   

7.
幼儿很喜欢帮大人做事,特别是帮老师做事。如洗手的时候他们会争着说:“老师,我来帮小朋友打肥皂!”“老师,我来给小朋友浇水!”类似现象举不胜举。这些都是“雏鹰学飞”的好现象。我体会到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一些锻炼的机会。如在美工课中,教幼儿用纸折花篮,在折之前需要把长方形的纸裁成正方形,裁下来的小纸条留着做花篮的提手。按惯例是教师先把纸裁好。但我做了一个改动,我只提  相似文献   

8.
刁荣普 《四川教育》2003,(10):43-43
这是我校课改实践们由衷的话语。这一思想的转变,得益于这一年的课改实践。望着那一本本张扬个性、凸显特点的学生成长档案袋,翻看着那制作得稚拙可爱的语学习的“四卡一袋”、“亲子拼图”和“小小艺术家”的作品,想到这些竟是一年级的孩子和各科老师、家长共同做出的“作业”,老师们不由自主地说:“孩子的作品比教科书还好。”  相似文献   

9.
泪洒康乃馨     
教师节那天一早,我们“伊人鲜花铺”就挤满了学生;他们手里拿着钱,你一声他一语:“叔叔,给我包几枝康乃馨!”“‘叔叔,给我插一个精致的康乃馨花篮。”……我被浓浓的师生情包围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图形图像设计制作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倾向于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讲解点评作品时,很容易造成“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讲的过多、学生的创意得不到足够发挥”的情况,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探讨的投票系统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平台上看到班级同学的作品,自己去对比和评价每个作品,能够促进学生们的交流学习,营造民主、和谐、浓厚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梅 《小学生》2011,(5):39-39
阅读教学中“思考”的程度不可过分、过细。我们看到有些公开课中,老师一味强调“精思”,就一个细节反复研磨,甚至不惜东拉西扯地去发挥“微言大义”,这样的“思悟”,反而有可能把好端端的作品弄得支离破碎。阅读教学,对小学生来说,  相似文献   

12.
妈妈帮萨拉将草籽种在一个花盆里。“草儿会在春天长出来。”妈妈说,“那时,我们可以画了彩蛋放到里边,做成一个花篮。”“这一定是个很漂亮的花篮!”萨拉把花盆吊在门廊上。萨拉和春雨轮流给草籽浇水。花盆里,长出了软软的绿草。一天,萨拉取下花盆。“快来看啊,妈妈!”她叫道,  相似文献   

13.
今年,我们试办了“请你编故事”栏目,许多家长和老师非常踊跃地推荐孩子们的作品。小朋友潜在的创编能力,促使我们下决心为小朋友开辟一个专栏——“小苗圃”,专门发表小作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儿子今年6岁。一个星期天 ,他要我们同他一块制作一个泥工作品 ,我们问他想制作什么 ,他说 :“做一个小刺猬吧!”我们与他一起到田野里挖回了红粘土 ,由他自己和好泥后开始制作 ,因是第一次泥工制作 ,孩子不知如何下手 ,我们便问他 :“刺猬看上去是什么形状的?”他想了一会儿做了一个梭形的身子 ,我们说 :“刺猬那么瘦长吗?”他于是改成了一个圆球状的身子 ,我们帮他改进成了半椭圆体 ,然后让他自己去做 ,一刻钟功夫 ,当儿子请我们观看他的作品时 ,我们吃了一惊 ,儿子的制作超出我们的想象 ,小刺猬形象很生动 ,眼睛是用小手指戳成的 ,背…  相似文献   

15.
杨珩  陆海娟 《江苏教育》2004,(11B):44-44
也许各位老师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用的美术课本,小小的,方方的,大部分内容都有制作步骤图,找到材料打开就可以照着做。那时美术在乡下小学普遍是“被遗忘的角落”,上课时老师也不太管,我们就聚在一起玩做好的作品。在玩的过程中,也看见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自己再补补画画,慢慢地也做出了样子。虽然那时没学到多少,但由于老师的不干预,我们就在那种不完满课堂土壤中,滋长了自己对美术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诗学的梦想”,是在我读了从文先生的绝大部分作品之后,对沈从文的作品及个体人格所作的抽象概括。从文的“诗学的梦想”,是一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从文先生是一个钟情于抽象,耽于幻想的作家,他自称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他面对一派清波做的白日梦。他认为“一切优秀的作品的制作,离不了手与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文化技能艺术节”,学生都翘首以盼能在展览厅展出自己的技能作品。他们为了制作技能作品付出了很多努力,老师也付出了辛劳。在此,笔者就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技能作品的设计和制作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一,美术教学中的“主题” 在学校美术教学中,“主题”应该是老师们并不陌生的一个字眼,如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要求是“主题鲜明”“要表现崇高的主题”等等。类似地,围绕一个生活中的特定题材(如保护环境、城市交通等)所进行的创作,我们都可以将其纳入“主题式教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师德作品诵读会,有几件作品很有“纪实”性,所述老师的优秀事迹可以用“感人泪下”四个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20.
1.沿着实线把纸剪开。2.按虚线凹凸折。3.把折好的“春天的花篮”挂在教室或家里,体会一下满园春意的感觉吧。(一)示意图步骤:(二)折叠效果(二)展开效果《春天的花篮》制作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