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石权 《大观周刊》2012,(14):203-20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会使用母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改燕 《大观周刊》2012,(36):201-201
没有语言量的积累,难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否则无异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长”,其结果只能是费力不讨好,“少、慢、差、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在“流”上下功夫,而应在“源”上做文章。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稳固基础,对它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罗小灵 《大观周刊》2012,(26):180-181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又有了重大的推进,它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回应了素质教育所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下面笔者就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杨军 《大观周刊》2012,(18):228-22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感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法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重视语感分析,落实这三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庞杂的语文知识学习中。学生最终需要获得的是什么?那就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持续的语言文化内化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语文素养。对此,新版高中语文《大纲》早就提出,“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新课标中,  相似文献   

7.
齐建成 《大观周刊》2012,(9):192-192
中学语文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现代教育体系。一可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时下经常耳闻同行感叹学生语文素养的难以提高,这也几乎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共同的困惑: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听、说、读、写步步到位,课后安排大量的练习作业,结果依然是作文时的抓耳挠腮,考试时的愁眉不展。语文素养依然故我。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授渔”的过程,真正“捉鱼”的过程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课外阅读,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徐小莉 《大观周刊》2013,(9):204-204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环节是“听说读写”的核心部分,它是进行“把握语言技能、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言感受、进行语言创造”等训练的关键。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在教学中渗透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完美。  相似文献   

9.
王国斌 《大观周刊》2013,(3):107-107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指导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阅读动机。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给语文教学插上翱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0.
杨荷梅 《大观周刊》2012,(51):301-302
语文要别的的读才能品出文章的意境.多读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绽放光芒呢?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田艾英 《大观周刊》2012,(43):329-329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语 文素养、学会使用母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欧阳云见 《大观周刊》2012,(48):262-26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3.
卢利萍 《大观周刊》2010,(48):121-121
无论是学习或生活,随时随地都需要交际,口语交际在交际的方式中,是最直接,最易表达情感的途径.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要注重对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崔文秀 《大观周刊》2011,(52):117-117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语文素养,是指在语文知识,思想认识方面的水平和正确的情感态度看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要依赖于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日记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和书籍是知识的宝库,阅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既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人的文化气质,也能够加强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因此,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课呢?  相似文献   

16.
黄丽 《大观周刊》2011,(10):128-128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学法,也是当前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法。我们的课堂诵读不仅仅是为了诵读而诵读。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在实践中尝试这样的诵读流程: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我们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对文章和作品中的语言文字的“认识——理解——领会——运用”的过程。我们通过诵读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的读书声.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领悟语言的丰美,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语文的生命和活力。实践证明,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董桂荣 《大观周刊》2011,(28):163-16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蓉华 《大观周刊》2012,(51):297-297
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当然了,积累语言看起来是一件较容易的事儿,多听、多看、多读、多写不就完了吗?但真要做起来.而且还要行之有效.那可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况且。重视语言的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应该引起重视。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呢?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体会粗浅地谈几点.  相似文献   

19.
薛新伟 《大观周刊》2012,(6):210-210
语文学习就是听、说、读、写,其中读是关键,是基础,是语文学习的主线。读的能力提高了,听、说、写的能力略加训练就会相应的提高。古人云:“读书百变,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地诵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这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过程和方法。因此,多读、精背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铜柱 《大观周刊》2011,(6):102-102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要贯彻好这一基本理念。自主,即主动,要求学生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