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茹梅 《大观周刊》2011,(2):212-212
“问题意识”即数学教师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吸引学生,从而提出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荒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知识的传授就是设疑——解惑——再设疑——再解惑的反复过程教学中的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物理教学为例谈几种设疑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疑书     
有则读书谚语说: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可见,读书贵知疑善思,多疑多思——小疑则小思小进,大疑则大思大进,不疑则不思不进。这实在是读书的一诀。有位著名教授日常考学生,不是由自己出题目,学生回答,而是由学生独立阅读后提出问题,谁提得多,提得有道理、有创见,谁就得高分。这样‘考’出来的学生,不仅掌握的  相似文献   

4.
王克平 《大观周刊》2013,(3):116-116,100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意识.许多教师认识不够。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
许颖琳 《大观周刊》2013,(12):146-146
传统的学习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完的价值,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充学习中,教师要担教学中学习质疑,使学生在疑中思考、在疑中探索、在疑中学到新。  相似文献   

6.
杨胜岩 《大观周刊》2012,(21):198-198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从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老师在设计课常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老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老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峻岭 《大观周刊》2012,(19):267-268
人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新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大观周刊》2013,(1):218-21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人对“问题”的看法,指出了疑是学习的源头,一个人只有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才能孜孜以求地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创造性人才的特征。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9.
冉红芳 《大观周刊》2013,(8):326-327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教师在在课堂40分钟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设疑激思”法是根据相应教学内容,教师精心设置疑问,通过学生完成化学实验和对化学问题的探究,在课堂内使学生积极思索,勇于探索。“设疑激思”法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疑点,层层设计、导出疑问,拟定若干个问题.将为何设置这样的疑问和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贯穿季课堂教学的始末。使学生感悟怎样产生问题,从那些方面去解决问题,哪些问题还有待于研究。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为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刘月芳 《大观周刊》2012,(23):217-217
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设疑解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科学地设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和设疑过程中,把握重要的几点要领两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王金远 《大观周刊》2012,(21):164-164
一、课堂教学改革:即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分为三步:1、在课堂的导入课题阶段:发现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焦德祥 《大观周刊》2011,(18):254-254
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是要创设恰訾的情境、准确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以及教师精心的引导,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激起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再通过准确设置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为知识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本文简单的探讨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相似文献   

13.
雷晓利 《大观周刊》2012,(51):288-2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恩,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笔者认为,凭借教材这个媒介,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相似文献   

14.
肖淑荣 《大观周刊》2013,(9):151-151,147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5.
冯宗成 《大观周刊》2012,(25):215-215
语文学科中许多问题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就某个或某些闸题展开同学之间的争论,让学生自我设疑与解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对于学生的提问更应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处理好以上诸环节的问题,才能搭建一个师生至动讷平台,从而使课堂教学科学化、合理化,以求获得极佳的教导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萍 《新闻传播》2008,(1):44-45
问题意识也可称作质疑精神,它要求记者围绕新闻事实不断发问。恰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长于疑,善于问,是记者提升新闻报道水平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那么在新闻报道中问题意识究竟该怎么运作呢?  相似文献   

17.
陈平利 《大观周刊》2012,(14):283-283
学生很讨厌枯燥乏味的课.一堂物理课如果教师不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在抽象的问题中去探究某些干巴巴的结论.学生就会因此而厌倦.课堂教学就会冷场,学生情感就会冷漠.学生兴趣就会冷淡。如果教师注意收集身边一些与教学相关又充满幽默感得事例.巧妙设疑,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宋丽红 《大观周刊》2012,(20):199-19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知识建构过程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这是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上,常常听学生说,教师在广播演示时能看得懂,但自己操作时又不会,特别是在创作时,更显得一片空白。因此,老师也常常抱怨,  相似文献   

19.
刘彩霞 《大观周刊》2013,(5):221-221
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兴趣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解疑激发兴趣;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相似文献   

20.
王春 《全国新书目》2022,(5):146-148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质疑精神已不再囿于科学领域。编辑出版工作同样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质疑精神,不盲从、不武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善疑、察疑、解疑。对于在文稿中发现的问题及疑点进行仔细推敲,合理怀疑,小心求证,在察疑的基础上改疑。保持独特的职业敏感,坚持敬业精神与工作方法高度契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