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对细节和品位的追求成了现代人审美的一大趋势。衣服要漂亮的,时尚的,另类的;房子要舒适的,美观的,幽雅的;吃的要可口的,精细的,营养的;生活的重心和中心不再围绕“饱”和“暖”来定义,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就是要追求生活的审美和精致。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泛审美”。可是伴随我们生活,为我们广泛交流提供服务的语言,是否也达到审美层次了?  相似文献   

2.
西美尔作为第一位审美现代性思想家,其现代性理论表现为审美主义、心理主义和个体化的特征。在世纪末的现代生活碎片中,对现代人的生命感觉的敏感把握是理解现代性的关键。审美性是一种心理主义,感性基础与审美心理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这种审美主义从本质上是指向现代个体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义、心理主义和感性论是一体的。西美尔的审美现代性体验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贵视角。  相似文献   

3.
从第一本时尚杂志在中国上架,由时尚杂志担纲主演的一场时尚大戏便轰轰烈烈在中国上演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这一场时尚大戏也愈演愈烈。可以说,时尚杂志在当代大众生活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引领着大众的消费旨趣,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分解和融合,让人们以多元化的审美方式,来追求、体味、享受愈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4.
时尚二字,《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当时的风尚"。既为"当时",因而也摆明了说,风靡于今天的时尚也许在明天就变成了凋零的黄花。但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止人们对时尚的追逐、热爱乃至顶礼膜拜。或许,身处喧嚣的都市,人们都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而时尚的本意也是教会人们放弃习惯的深沉,选择及时行乐的大同。时尚变幻莫测,时尚充满了诱惑。这不,眼下就有一大把绝对刺激和美感的时尚在我们的周围粉墨登场、招摇过市。我们姑且将它们称为"酷时尚",即很酷很酷的时尚。我为网络狂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他拥有N个红颜知已或情人,请你千万千万不要感到吃惊,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给人们提供  相似文献   

5.
现代阅读教学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并实现范式转型?《审美体验视域下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一书通过借鉴、吸纳现代阅读理论的贡献,从现代哲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角度去认识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体内涵,提出阅读教学是以个体的审美体验为基础的有效对话,阅读教学课堂实践则通过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来彰显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创新性观点,为阅读教学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此书过分张扬的包装,再一次反映出目前以时尚异化历史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中,对“史无前例”的回忆,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也许是无奈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杨鑫月 《今传媒》2016,(11):117-118
在现代设计作品中,一些平面设计作品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颇深,得传统水墨画之精髓,撷传统艺术之神韵,这恰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留白蕴含了东方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艺术家表达构思立意并创造意境的需要.古人对"留白"的探讨与研究对现在平面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平面设计中的"留白"探寻不同时期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以此来研究民族审美取向对平面设计的影响,达到了解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金鑫 《现代视听》2012,(6):6-11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一种文化现象,一种现代传播行为,不仅成为构建当代社会与生活的重要工具和内容,更逐渐成为顺应和引领时代的社会审美的生产基地。认识当前中国社会语境的构成和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社会成员的审美心理,对于从内在逻辑上把握电视广告的创作与传播,使之健康有序发展并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和审美都不可避免地依附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是缓慢的,渐变式的,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动荡、激烈的发展过程,社会文化、审美文化也都随之发生了剧烈变更。特别是现代消费文化带动下的审美文化冲破了传统审美的规定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进行论述,揭开现代审美的功利化和商业化特征,以期为现代中国大众审美文化在全球村的历史条件下寻找本土语言。  相似文献   

10.
当时尚作为现代都市的某种表达与某种精神存在时,一张都市类报纸中的时尚版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时尚版是介于传统的新闻版和综合性副刊之间的特色版面。在内容上,它可以涉及科技、家庭、旅游、消费等方面,又可以吃、穿、住、行、玩等为主题,同时,还能提供某些领域的新动向。都市类报纸中的时尚版面,正是为消费能力极强的白领女性群体提供指导性、服务性以及实用性的阅读空间。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出版观念、审美理想、欣赏趣味已大规模移位.经典、高雅、严肃的图书产品受众有限,而通俗、新颖、时尚、娱乐性强的消费形式却越发盛行,时尚的力量似乎难以抵挡.追逐时尚、跟踪流行,成为当今出版的风向标.时尚作为一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问题在于,市场经济把时尚作为增值的手段,在利益的驱动下,就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并研究出版时尚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潮来潮去,时尚流转,美女辈出。这一百年的中国,不同的人也许有着不同的解读,不过有一点却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那就是在这一百年中,中国女人的改变远比中国男人来得精彩、现代。女人改变了自己,女人也改变了中国。而时尚改变了女人。时尚是女人的梦想。名女人则是时尚的引领者。因为名女人总是让别的女人爱恨交加。一个男人的名字如果能让人联想起某个时代,接下来的记忆也许就是血海飘香了。可如果一个女人的名字如果能让人联想起某个时代,伴随这份记忆的却往往是风花雪月和万种风情。世纪末的时候盘整一下这一百年的时尚和这一百年的名女人,还有什么样的“回顾”比这个更轻松愉悦的呢?  相似文献   

13.
吴杨 《今传媒》2009,(12):87-89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美女已经成为一种资源,经过媒介对她们的符号建构,便成为一种“神话”。作为审美符号的封面女郎正是这种被神话后的符号,她所具有的消费意义已远大于媒介为其建构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正如费瑟斯通所认为的那样,“实际上,后现代主义把审美问题抛到了社会学理论之核心,它为文本的阅读与批判,提供了审美模式和判断标准,也为生活提供了审美模型”。[1]无可否认,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特征之一就是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图象和信息所包围”。[2]一个镜像世界已经融入了大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魏广振 《今传媒》2013,(11):66-67
在当下的消费社会和商业社会的语境之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作为一个消费者而存在,而时尚文化作为一种商业与消费的包装手段,时时刻刻地影响着我们。需要我们能够冷静地对其进行学理的探究,本文首先对时尚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时空语境进行界定,将从时尚运行的社会动力机制、时尚追求者的内心欲望、时尚消费者的被动位置,三部分切入时尚审美文化,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传媒》2003,(Z1)
2003年一季度广告收入前20名的时尚类报刊排名媒体名称广告收人(万元)1时尚一伊人4492 .442世界时装之苑4 1 77 .593时尚一先生1 757 .994瑞丽伊人风尚1 664 .675瑞丽服饰美容1 661 .016中国时装1 437 .157上海服饰1 252 .998时尚一健康1 084 .549时尚一家居988 .98l0时尚一旅游708 2311风采668 .0012世界都市662 .06l3希望603 75l4好一日OW499 .2515缤纷400 .9716都市人363 .21l7新现代画报346 0918瑞丽家居327 .7319大都市272.7020上海家居248 .30以上数据由慈聪媒体研究中心提供2003年一季度时尚类报刊的主要广告行业排名行业名称费用(…  相似文献   

17.
在如今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图文书"因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时尚而成为图书市场的香饽饽,以至于造成了出版市场"无图不书"的潜规则。实际上,在图文书热销的背后也暗藏着危机,一些假冒伪劣、盲目跟风之作甚嚣尘上,造成了图书市场的混乱失序.甚至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形成规约、误导乃至扭曲。因此,本文针对图文书中的几种“图一文”关系进行冷静的辨析与思考.以期引导图文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现代传播产品的审美创造之前,首先来对本所说的现代传播产品与审美创造作概念上的界定。现代传播产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指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产品:广义上指任何在传播活动中所承载信息的物质载体。本所探讨的是狭义的传播产品,即大众传播产品。审美创造是人的一种实  相似文献   

19.
晓白:也许是因为《时尚》、《瑞丽》、《追求》这些已经成功地在中国掘得第一桶金的“前辈”的示范效应,或是受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品牌市场的诱惑,最近,中国的出版市场刚刚显现出一些开放的态势,很多国外成名期刊就纷纷以多种方式抢滩中国期刊市场,在婚育、汽  相似文献   

20.
白宇 《新闻爱好者》2010,(9):164-165
张爱玲在其散文创作中,以隐匿和游离的姿态对人生采取了一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这种距离审美的观照方式,衍生出以反讽和消解为显著特征的戏剧化视角与思维方式,并在经意与不经意间运用了与之相应的戏剧化手段与表现策略,从而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形成某种惊人的暗合,成为中国现代散文中一道独特而又超前的奇诡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