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李冯编剧的三部电影(<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中,编导们塑造了一群"天使型"女性形象,并分别突出在"像"、"体"、"神"三个方面,即有温顺的性情、诱人的肉体、神话的精神.这些女性形象影射了编导的性别叙事模式及对女性的理解,从而体现出男性潜在的自我怀疑和焦虑.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代表作<一剪梅>和<声声慢>,抒写了古代知识女性情感世界中婉美多情和凄冷悲情的两面.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女性视角加以考察,它非常显著地体现了周代"男尊女卑"的女性观.在周代男权文化秩序的影响下,<诗经>中"男尊女卑"女性观具体表现为一夫多妻、丈夫可任意弃妻、包办婚姻等内涵.  相似文献   

4.
<驯悍记>中彼特鲁乔对凯瑟琳娜的驯服并不是以爱情为基础,<驯悍记>展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残酷的迫害.  相似文献   

5.
<晋灵公不君>中"使妇人载以过朝"之"载"字释义众说纷纭,一说"载,用车装";一说"载,犹戴也,这里指用头顶着".各家注解分歧最大之处在于"载"究竟用不用车,这种分歧主要源于古文献中同类记载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韩旭 《职大学报》2008,(3):35-37
<伤逝>和<倾城之恋>都是从宗教婚姻向现代婚姻过渡的典型代表,都呈现了"在女性没有真正经济独立之前,两性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和理解"这主题.但在<伤逝>和<倾城之恋>中,鲁迅与张爱玲都是不经意间流露了自己的性别立场和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8.
如<伤逝>和<无字>等,文本所映射的两性之爱这一问题,虽前人已有论述,而笔者侧重于审视其中女性对男性精神层面的依附.这种依附,表现为女性在守望爱的时候,认识到男性在双性和谐构建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她们渴望男性同盟者的参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维洛那二绅士>、<终成眷属>三部戏剧,有一个同一意象--指环.此外,戏剧里拥有"指环"的主人都发生了变化,并与剧中爱情的发生、转变及结局密切相关,尤其关系着女主角的个人命运.本文以指环意象的功能分析为切入点,阐释莎翁剧作中女性形象塑造的多样性及爱情观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窦娥冤>通过人物形象窦娥的悲惨遭遇,展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围绕窦娥思想根源、行为表现和社会反响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男权社会,女性只是社会的附属品,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吕峨 《职大学报》2008,(4):11-13
从成名作<烦恼人生>到新作品<所以>,池莉以平民视角开创了"新写实小说"的先河,她的文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抛开社会责任上高大全的人生意义,而展现的是赤裸裸的人们生活的实际内容.本文尝试从池莉作品的平民叙述立场和女性意识的逐步深刻来阐述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永远有多远>是铁凝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白大省的形象是铁凝对女性自身的弱点的再度思索,并提出女性的自尊、自爱、自强,才是女性真正的觉醒,是女性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所在.这种主体精神的续延,体现了"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3.
以民国女性的"身体"塑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国时期画报、图像、照片资料的解读、分析,使得史料的表述更具“张力”。通过研究,突出社会结构变迁层面对女性身体塑造的影响。女性的身体生物性塑造,暗合了"强种保国"的军国主义的思维;在道德身体的塑造上,对塑造新女性、新国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沟通态的身体上,体育运动的参与,突破了女性的存在空间,是时代变革在她们身体塑造过程中的力量彰显。  相似文献   

14.
释"妃"     
分析了"妃"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形体为"从女,从巳"的会意字."妃"的形体义为有生育能力的成年女性.<说文>"从女,己声"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5.
吴群 《职大学报》2008,(1):108-109
<职大学报>的"楚辞研究"、"墨学研究"和"女性文学研究"这三个专栏取得了不可小视的成绩.这三个特色专栏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即:持久性、开放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16.
<中庸>用诗大多引于<雅>和<颂>,既富理性,又富比喻,<中庸>和<诗经>在思想上具有共同点,从而构成了<中庸>"有德"及"有言"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对<毂粱>的批评是刘逢禄<公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历史上何休与郑玄关于<毂梁>的争辩,刘逢禄完全站在何休的一面,不仅激烈地批评<毂粱>缺乏经学微言,而且以为郑玄的维护<毂粱>根本不能成立.他对<毅粱>的批评带有墨守<公羊>师法,毫无变通的特点,最能表现刘逢禄重<公羊>的经学特色.  相似文献   

19.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出版于1909-1910年的上海《图画日报》系首次采用每日新闻画的独特报导方式,然该画报却出现多幅称呼“女界”(应即华人妇女等)的女子运动图像出现。笔者欲透过此图像去探讨,频现于华人新闻画事件与公共空间里的上海女界多样化活动,进而理解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式女性活动寓意图像等,更形成本研究目的与旨趣。《图画日报》与当时上海颇多洋报或华报最大不同,在于呈现诸多以上海女界为主题式报导,另一面却揭示了上海华人妇女参与近现代运动的发展进程。其以图配文的方式让读者浅显易懂,且呈现时事新闻多样化,易贴近社会与时代。笔者企图透过该画报图像的人物、技法、文字之意等,配合时代背景、文化与社会等,让女界运动图像脱离历史研究的左证角色,成证史之要,亦成主角。研究结果显示:(1)该画报里的寓意画呈现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反动与内敛建言方式;欲塑女界实应行中、西合体之奥义。(2)画报中的女界运动图像常以团体出现,呈现组织后的内涵。(3)1909-1910年上海女界图像史料,展现经过教育下的形像,呈现女界风尚之变迁。(4)《图画日报》透过图像欲传达对上海妇女的“女界”认同应具备:解缠足、受教育、接触运动的妇女、透过运动而体会户外活动优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