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极强的翻译活动。为了传递信息和劝诱目的语读者,广告翻译追求的是效果对等,从而实现商业利润的最大化。注重语言功能对等而不是文字表面的对应的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广告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考虑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关照译文读者的审美心理才能达到有效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2.
尤金·奈达的翻译原理Dynamic Equivalence被误译为“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的翻译理论。Dynamic Equivalence可以译成“动力相当”。“动态对等”作为翻译标准十分不合符逻辑,世人无法理解。“动力相当”是翻译的标准,它用来衡量译文的好坏。译文和原文是可以产生力量的,这力量影响读者,读者在译文或...  相似文献   

3.
翻译就是一个跨语言交际的过程。基于奈达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活动中,遵循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达成功能层面上的对等,并且重视读者的反应,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语用习惯,以及读者的文化背景,同时能够将原文的含义准确并且完整地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4.
杨挺扬 《中国教师》2012,(20):57-58,69
<正>一、功能对等理论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而是动态对等,即翻译时不拘泥于原文的结构和个别词汇的绝对意义,而是着眼于文章要表达的精神和含义,并在此指导思想上进行翻译。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理论可从最低和最高两个层面来阐述:一是译文的读者能大致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原文的,二是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用与原文读者理解原文的相同方式理解译文[2],也就是,要求译者通过翻译活动使对象读者能够体会到与源语言读者同样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5.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该理论自诞生之日起,便对我国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这四个方面,用实际例子证实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许陶萍 《考试周刊》2012,(52):27-28
在陈来元、胡明翻译引进高罗佩的《狄公案》的过程中,遵循的翻译原则恰好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一致,即在翻译改写中,译者以译语读者为对象,实现对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叙事方式、语言和意象的归化处理,使作品达到圆满的翻译效果。奈达的动态对等对翻译此类作品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功能对等的起源 功能对等论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他在1790写的一本《优秀的翻译》中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意思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并清楚的领悟和感受非母语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作者创作的感受。”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才正式提到“动态对等”。“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读者对译人语的反应程度大体上与原语读者一样。  相似文献   

8.
佘梦瑶 《中学生英语》2013,(10):121-122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意义的交流必须通过语言来实现,这种语言转化成目标语言不是生硬的,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情景语境实现译文与原文的"动态对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过程中要达到的"功能对等"。本文将从情景语境谈起,通过对廖美珍教授翻译的杰克·伦敦小说《在亚当之前》的原文和译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围绕词汇、句法、篇章、文体四个方面来探讨该译作是如何实现功能对等的。  相似文献   

9.
陈莹 《英语辅导》2011,(1):142-144
本文旨在讨论翻译批评标准,并在分析前人研究和借鉴奈达翻译理论和图示理论的基础上,尝试着建立了一个包含文本、译者和读者诸因素的文学翻译批评标准。这一标准是基于读者反应的批评标准。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研究读者反应,借助图式理论,在奈达的“动态对等”基础上提出“动态互动对等”,指出原文读者对原文形成的图式若能与译文读者对译文形成的图式达到互动对等,那么从读者反应角度来说,译文就是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10.
向俊安 《海外英语》2013,(9X):159-160
该文通过介绍认知语言学及翻译的相关理论,并引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诗词中的隐喻等实例,说明认知语言学对翻译实践的重要作用,并呼吁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树立动态对等、注重不同读者认知感受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对翻译会产生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能为目的语读者接受的文化对等翻译方法,而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了解得越透彻,翻译水平和译文的质量就会越高。  相似文献   

12.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运用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探讨分析“兼用”和“轭式搭配”的翻译,因为“功能对等”强调受众效果,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能得到近似的、同等的理解与领会。“兼用”和“轭式搭配”修辞是语言精妙的组合,能产生强烈的感情,且带有浓厚的源语特色,对于它们的翻译多是近似的,不能复制到归宿语中去。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一带一路"的构想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外文化交流必须具备的先发优势。文化交流的基础是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以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为基础。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学翻译对等研究,通过考察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探索语言意义和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秦小红 《海外英语》2014,(4):121-123
奈达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著名的"动态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不管是对翻译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仅对他的"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做一简单介绍,并就一些理论家对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憾发表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贾慧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1):115-117
随着翻译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翻译理论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论”,尤其是后者引起国内学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诸多争议。作者认为读者反应对于指导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四次文学翻译高潮期间读者的需求和译者的策略选择说明读者反映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奈达运用交际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功能对等理论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在对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里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作者就以<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辅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来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实践个案上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幽默语言的语用机制和独特性,并从语用学理论角度探讨了幽默话语的翻译策略,研究了在幽默翻译中如何保留隐含意义,处理好文化意象以求幽默译文的动态对等。好的幽默翻译。不仅应当译文地道,而且能够准确的传递其中的文化信息,使译文读者理解幽默的内涵。为了使原文忠实于译文,译者必须通过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灵活处理文化意象,有的应尽量保持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有的可以忽视,从而获得动态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9.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在对功能对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告和广告翻译自身特征,反驳了一些学者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误解,从对等、语言功能、读者反应及文化四个方面,证实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指导广告翻译实践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于翻译领域的研究。时至今日,翻译理论的研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对等,而更多的是讲究功能上的动态的对等。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解释翻译活动,说明译者如何与读者之间的交际达到最佳关联程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